旧建筑的新时尚

2014-05-20 03:12何映宇
新民周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空心砖外滩厂房

何映宇

4

月19日,第八届台湾“远东建筑奖”在台北远企中心揭晓。作为两岸奖金最高的建筑奖项,大陆地区的“南外滩水舍”和台湾地区的“罗东文化广场”各获得奖金新台币100万元。

不是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本届入围的10个作品,有一半是改造设计。那些一度走向没落的老房子,在眼光独具的设计师手中,获得了新生,而在注重文脉和历史延续的评审眼中,它们,富有肌理的质感,比地标性的商业建筑,更有温度,更值得珍惜。

南外滩水舍:焕发第二春

4月15日下午,记者随“远东建筑奖”评审团一行一起走进上海“南外滩水舍”参观。外观并不炫目,甚至可以说是低调到了极点,墙皮剥落的混凝土外墙,绝不显山露水,可是一走进室内,就是另一番感受。底层的吧台,时尚气息已扑面而来,经过改造的客房,简约、舒适、摩登,巨大的落地窗户,可以凭眺江景。

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一栋不起眼的小房子,荒废多年,而现在,经过上海如恩设计研究室的夫妻档设计师郭锡恩和胡如珊两位的妙思巧运,已经摇身一变为上海南外滩老码头新规划区内的水舍精品酒店,在黄浦江畔,与闪烁着璀璨灯火的浦东天际线隔江相对。特别是,八竿子打不着的30年代老旧房子和水舍精品酒店,两者的强烈冲突,经过设计师的妙手,如今妥帖笃定地融合在一起,既保存了历史的文脉,又让老旧建筑重新焕发青春,实在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灯是新的、床是新的、玻璃是新的,可是,与此同时,原有的混凝土结构被保留,古老的地砖、大量被加入的耐候钢,马上把人的思绪拉回到当年黄浦江运输码头的工业背景。甚至,如果你够仔细,还能看到弹孔的痕迹。那种美,使行走在其中的人在历史与当下之中体验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正如设计师郭锡恩所说:“一座城市成熟的时候,便会寻找老的东西,就像人一样。”即使是新建的部分,你也能感受到它与历史的对话。在原来的三层建筑之上,郭锡恩和胡如珊决定加建第四层,与黄浦江上的船舶工业以产生共鸣,同时,顶层的屋顶花园,又完全符合商业的功用,谁说老建筑不能焕发第二春?“南外滩水舍”就是一个老房子改造的成功案例。

“南外滩水舍”在上海本地的知名度似乎还不太高,可是,它之前已经获得2010年台湾室内设计大奖、商业空间大奖TID奖,可以说名声在外。郭锡恩和胡如珊夫妇,都毕业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建筑学院,郭锡恩在哈佛设计学院取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胡如珊则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建筑及城市规划硕士学位,他们在学生时代起就常常在一起合作,形成了相当的默契。

在美国求学之后,一直留在美国就业。他们有想过回到亚洲生活,只是不知道该在哪里定居。直到有了外滩三号这个项目,他们才决定搬来上海居住了一年,在这过程中他们发现,其实他们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对设计的梦想都能在上海实现。

2006年,两人创立了设计共和(Design Republic),一家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汇集诸多国际顶级设计师的系列产品的家居零售店,也就是这一年,郭锡恩被美国《I.D.》杂志评选为年度最值得关注的40名设计师之一,第二年,他们的设计共和旗舰店就荣获了2007年度亚洲设计大奖(DFA)大中华杰出设计奖。

上海,见证了他们设计和爱情的结晶。在记者面前,短发、黑衣的胡如珊显得特别年轻干练,实在看不出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对于当下中国的建筑设计,她也有着非常理性的看法:“现在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一种崭新的思想,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去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只是,这种思考还没有发展成熟,当务之急是如何突破商业的限制,进行更多的讨论,让设计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

心,好像瞬间就静了下来

虽然没有获奖,但是其他入围的作品中,改造工程也得到了评审的一致青睐。

走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袁烽的工作室J-Office的空间里,光影的流动、静如镜面的池塘、形态特别又完全符合人体力学的椅子,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由空心砖垒成的围墙,乍一看,简朴质拙,但随着时间的流转、光影的变化,这些空心砖居然能够变幻出不同的视觉感受,而内部的景观又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若隐若现。后院的茶室让树生长在建筑中,人与自然无缝对接,心,好像瞬间就静了下来。那是设计的力量,朴实,却如此华丽地将空间的美展示在你面前,也难怪,连林志玲主演的《101次求婚》都要在此取景。

这是原来第五化纤厂厂区中一栋建于上个世纪60 年代的老厂房,早已废弃,当中一间厂房的屋顶曾经坍塌,现在,袁烽整修之后种上了爬山虎。“在整个三跨厂房的空间规划中,我们拆除了质量并不理想的第二跨厂房的屋顶,”袁烽说,“并将办公空间的入口布置在正对着第二跨厂房轴线的位置。这样步入整个空间感受到的首先是系列屋架下的草坪。这种无形的‘旷感,并非由形式所塑造,而是来自简单的空间取舍。”

当记者问及这些空心砖的抗震性时,袁烽对记者说:“我们都做过缜密的计算,横向和纵向的抗震性都达到标准,这些空心砖底下我们都加了钢筋,增加了它的抗拉性。”

无独有偶,章明改建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来是上海南市区发电厂主厂房。那根标志性的大烟囱当然已经不再有实质性的功用,但是它依然矗立在黄浦江边,就像是为一个逝去的时代树立的一座纪念碑。当然,无需伤感,发电厂变身中国第一个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之后,它的建筑主体,没有荒废,依旧在释放热能。那些工业时代的元素,比如七层滨江平台上的粉煤灰分离器,章明也有选择性地保留,只是涂上了一层暗红色的涂料。

使现代感和后工业时代的遗迹感如此强烈地对比在一起。甚至,大烟囱内,你都可以去转一圈,走在烟囱内圈的走道上,章明笑着说:“有人说,可以在这里办音乐会,音响效果肯定不错啊。”

2010年世博会时,这里曾经是城市未来馆,在生态环保方面也做了很多实验。“这里所有的电能,都依靠黄浦江水源的热泵,”章明自豪地说,“不要小看了自然的力量,盛夏时节,馆里会给观众提出警告:请穿上外套进馆。因为温度太低了。”

设计,可以让建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让老旧过时变得摩登fashion,因为设计,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心砖外滩厂房
河南长葛佛耳岗墓地
新荣记上海BFC外滩店
徐州地区的汉代空心砖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旧厂房改造之庭院微气候创建
上海外滩夜色
摆渡的人
电子厂房多种接地连接方式的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