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江三杰”革命活动及其影响探微

2014-05-23 07:47杨党校
红广角 2014年4期
关键词:红色经典河源

杨党校

【摘 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东江三杰”为河源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东江三杰”的革命活动及其影响,是河源作为“红色经典”历史定位的基石。在革命中,“东江三杰”所具有的革命精神是对河源地方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值得我们永远薪火相传。惟有传承革命薪火、弘扬革命精神,才能更好地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东江三杰;河源;革命活动;红色经典

在东江之畔的广东河源,得天地之造化,环境宜人,人才济济,可谓“又红又专”。所谓“专”,是指河源作为客家古邑,有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博大精深,系广东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所谓“红”,是指其党史、革命史资源极为丰富,河源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堪称红色经典。当然,造化再好,也要人力为之。如果说河源作为客家古邑,得益于南越王赵佗(前237年~前137年)在两千多年前对河源地区所作的不朽之业绩,那么作为红色经典,则是由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在五四运动至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河源人民在“东江三杰”等的组织、领导下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不可磨灭之功勋。笔者拟根据收集的资料,对“东江三杰”革命活动及其影响问题稍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东江三杰”其人其事

一战后的中国,西方列强掀起重新瓜分的浪潮,中华民族危机日重。为了爱国自救、民主进步,大批河源志士知难而上,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前仆后继,奋斗不已。其中,也有不少人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并涌现了“东江三杰”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等一批革命领袖。下面,笔者简要概述一下“东江三杰”及其革命历程。

1.阮啸仙是广东青年运动、农民运动的领袖,中共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审计制度的奠基人。

阮啸仙(1898~1935),广东河源县人,原名阮熙朝,投身革命后曾用笑仙、阮比力、肖铣等化名和笔名。1918年3月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五四运动中,成为该校学生会主要负责人,积极组织领导学生罢课和游行。192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秋,从学校毕业后随即投身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1923年6月出席党的三大,后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任国民党广州临时区党部委员会常务委员。1925年1月与彭湃、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该所第三届主任。1926年11月被选为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是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在仁化县建立安岗苏维埃政府,并被选为主席。1928年6月,在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被选为中央审计委员会委员,后主持全党的审计工作,并于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党的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担负着全党经济审查的创建和奠基工作。同年8月,任中共赣南省委书记、赣南军区政治委员。次年2月,领导的赣南省委机关部队被敌围困,3月6日在突围战斗中牺牲,时年37岁。

2.刘尔崧是广东青年运动、农民运动的先驱,中共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

刘尔崧(1899~1927),字季岳,广东紫金县人。1918年秋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与阮啸仙是同班同学,次年任校学生会主席。五四运动时领导广州爱国学生运动,之后回家乡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使紫金成为当时全国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地区之一。1921年3月加入党组织,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1922年冬到顺德领导工人运动,发展党员,在珠江地区点燃了工农运动的火焰。1923年6月出席党的三大,后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出任国民党工人部特派员,到各地巡视工人运动。7月,领导广州沙面洋务工人9000人大罢工,并决议创建广州工团军。10月,根据孙中山指示,率领工团军与农团军、黄埔学生军一起,配合桂湘粤豫各军平定了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6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战役。10月援助第二次东征,为广东省统一和国民政府的巩固作出了贡献。1926年4月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总执行委员会委员,是当时中国总工会的最高领导人之一。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积极动员工人纠察队及青年工人参加国民革命军,发动省港罢工工人支援北伐。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幸于15日被捕,关押在南石头监狱。19日,被秘密杀害于珠江白鹅潭,时年28岁。

3.黄居仁是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中共早期团组织的杰出领导人。

黄居仁(1904~1928),广东龙川县人,幼年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1922年秋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结识了进步学长阮啸仙、刘尔崧等。1923年11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该团骨干。1924年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从事青年运动。同年10月任青年团广东(两广)区委委员、组织部长。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兼任青年团广州地委组织部长、书记等职,肩负着领导广东青年运动的重任。大革命时期团广东区委之所以成为全国最重要且团员人数最多的区委之一,是与他注重组织建设和提高团员素质分不开的。1926年北伐期间,动员共青团员、青年们踊跃参加革命军队,奔赴北伐战场。1927年4月,国民党在广东制造“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转入地下工作,调任中共汕头特委书记。1927年底,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任中共惠阳县委书记,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在回广州秘密恢复党团组织时被捕,秋季的一天与妻子张雪英一起在广州黄花岗就义,时年24岁。

“东江三杰”革命活动是河源“红色经典”历史定位的基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东江三杰”的革命活动及其影响和贡献,是河源作为红色经典历史定位的基石。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东江三杰”在革命理论和思想舆论宣传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四运动之后,阮啸仙、刘尔崧曾先后回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1919年,年仅20岁的刘尔崧带着马克思著作和《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从广州回到家乡,通过创办《救国周刊》、《紫金山小报》等先进刊物和建立进步青年团体“紫金学生联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新文化、新思潮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受到青年学生们的热烈欢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之火在河源地区越烧越旺,河源成为在广东乃至全国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地区之一。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进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发挥巨大的威力。20世纪二十年代海陆惠紫等地的党组织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其次,“东江三杰”对中共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做出了伟大的业绩。1919年秋,阮啸仙参加了广州地区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和领导人。1923年,阮啸仙、刘尔崧等在广州成立团的外围组织“新学生社”。同年,黄居仁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成为团的骨干。在国共合作时期,“东江三杰”又积极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阮啸仙任国民党广州临时区党部委员会常务委员,刘尔崧任执行委员会委员。期间,刘尔崧又指派紫金籍中共党员赖炎光回家乡紫金建立党的组织。1924年8月,中共紫金县小组在紫金县城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的最早一批基层党组织之一。此后有力地推动了中共龙川县和河源县党、团组织的建立。

再次,“东江三杰”在组织领导青年运动、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准备工农起义,进行革命斗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正是由于这些工作,河源成为全国最早建立县级革命政权的地方之一、全国最早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组建能够机动作战的正规武装的地方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地方之一。这里借用在革命时期广为传唱的刘尔崧所作的《劳动歌》:“青的山,绿的原,灿烂的山河。鲜的衣,美的食,巍峨的楼阁。谁的功,谁的力,劳动的结果……。”①毋庸赘言,“东江三杰”的革命果实必将彪炳史册,革命精神必将永远流传。

“东江三杰”革命精神对河源地方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河源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秦置龙川县始,至今已有2225年历史。应该说,“东江三杰”革命精神既得益于河源这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河源地方文化内涵中红色文化的特质。

具体而言,一方面是河源地方文化“重文崇教”的历史传统,造就了河源地方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这是形成“东江三杰”革命精神的必然。河源地方文化内在的人文精神是儒家的“重文崇教”,其突出表现是“四重”的道德价值观念,即重名节、重孝悌、重文教、重信义。这种地方文化精神既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又富于求实的实干精神,从而培育了历史上许多各领风骚的仁人志士。在古代,这里曾经出过诸多进士贤人,如宋朝广东第一进士古成之、广州佥判邹大昕、工部尚书王汝砺,明朝“槎城之槐”李焘,清朝还曾出过“一门三代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检家族。在近代,这里不仅是太平天国名将冯云山、石达开的祖居地,而且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导师孙中山的祖居地。在现代,这里也就是“东江三杰”的家乡。前文所述,“东江三杰”曾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他们日后进行的革命活动及其革命精神的炼成,是与他们受这种“重文崇教”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

另一方面,在“东江三杰”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高昂的民主主义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奋斗精神,英勇无畏、以死报国的献身精神是对河源地方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这是河源地方文化中红色文化特质之使然。在河源地方文化中,包容博大、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勇于开拓、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是其精神内质。这种精神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就是“东江三杰”带领无数河源革命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推翻旧政权,改造旧社会,进而建立一个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新政权,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社会。为此,他们置生死于度外,英勇无比,意气风发。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河源儿女前赴后继。据不完全统计,河源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牺牲的人数达1.3万多人,其中在册烈士有2581人,烈士中的共产党员为1960人。②

“东江三杰”革命薪火相传与“后发河源”率先崛起

“东江三杰”在革命斗争过程中留下的革命精神与革命历史文化,已成为河源人民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建设“后发河源”共有精神家园的一项宝贵资源。列宁有一句名言: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于河源而言,河源的革命历史尤其是“东江三杰”的革命事迹,须臾不可以忘记。诚如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谷安林在河源考察时所说:“红色记忆,执政之需。”③正是如此,珍惜红色经典,让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薪火相传,为加强河源党委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服务,为继续推动河源在粤东地区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服务,就要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认真学习“东江三杰”的革命斗争史,从中汲取先进的思想政治养料,以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继承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笔者以为,要让“东江三杰”革命薪火相传,首先是要深入挖掘“东江三杰”革命文化内涵,凝练其红色文化精髓,弘扬其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建议以学术交流为铺垫进一步加强对“东江三杰”革命文化及其革命精神的研究,以使人们在认识上达成共识,心理上产生共鸣。是故,必须重视河源革命研究的学术力量,通过学术争鸣这一强有力视角,一是可以为河源红色经典的定位提供理论基础,为告别浮躁的文字和空洞的宣传划上了句号。二是在当前理论探讨和学术争鸣背景下,可以加强外界尤其是东江地区对“东江三杰”的进一步认知和认同,从而增强河源红色经典的文化度。三是通过学术研讨形成的学术成果可以汇编成册公开发行,从而提高河源红色经典的知名度。正如在河源作为“客家古邑”问题上,河源原市委书记陈建华说:“我们办了全世界第一份客家电子杂志——《古邑客家》,这本杂志‘能说会唱、能下载、能互动,而且全球客家信息内容‘一网打尽。”①相应地,关涉河源红色经典,也可以在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创办或撰写《红色河源》、《东江三杰》等相关的杂志、书籍。此外,还可以对“东江三杰”加大艺术创作力度,出品一些更能反映和体现他们革命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影视作品。

其次,开发、保护和规划“东江三杰”革命资源,是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该说,发展一直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作为地方党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重要意义,就是“资政育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地方党政要坚持作表率,强化工作理念,做好长远规划。在方法论上,地方党政应具备宏大视域,通过手段信息化、运作市场化、建设项目化和投入多元化等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细言之,就是要利用好“东江三杰”红色资源,加大其开发、保护和投资力度。把它与发展红色旅游业结合起来,把资源转化为资本,使之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可以说,通过“东江三杰”的革命资源,打响河源这一红色经典品牌是大有可为的。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革命资源,加强党史革命史宣传教育,努力开发和规划红色资源,用以推动河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推动河源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实践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宏伟蓝图、实现河源地方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最后,对于新世纪的河源人民而言,传承革命薪火,弘扬革命精神,实现率先崛起,无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时代课题,绝非文本的简单分析就可以完全解决。我们的确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不仅要宣传、研究,而且还要实践、探索。我们只有继续坚持在“东江三杰”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河源革命历史文化,努力成就革命前辈的历史遗愿,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和城镇化,扎实推进“一保双转三连”和“十二大体系”建设,切实推动科学发展,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河源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具生机、活力,河源的明天才能更加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才能在建设“后发河源”的前进道路上,不断铸就新的辉煌。

(作者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河源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红色经典”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验研究
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
广东省东莞惠州河源拟建126 km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