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角下市场化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分析

2014-05-26 17:27王峰
西部金融 2014年3期
关键词:博弈利率市场化

王峰

摘 要:市场化利率的决定问题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主流的利率决定理论对其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释,但大都缺乏微观理论的基础支撑。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基于利率决定的一般性理论分析,通过引入波特竞争力模型,从微观层面探讨了市场化利率的决定机制,并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启示进行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波特竞争力模型;博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备受世人关注。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内容,利率的决定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一方面,我国致力于形成一个以国家间接利率调节为指导、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照、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率体系。合理的市场利率对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它在提高金融资金生产效率和引导家庭个人投资倾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利率的决定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宏微观方面的研究。然而,宏微观利率决定理论至今仍未达成一致,目前的主流利率决定理论仍缺乏微观理论基础。鉴于利率决定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微观视角下分析利率的决定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

西方经济学家对利率决定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威廉·配第等人认为,货币量的多少是决定一国利率高低的最主要原因,即由于现实因素所导致的货币流通量的减少会导致利率水平的相应上升;反之,则相反。亚当·斯密(1776)从产业资本的角度出发,提出“利率水平由市场中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决定”的观点。不同的是,凯恩斯(1936)提出了货币利率理论,他把利息完全看作为一种货币现象,从而认为利率水平的决定完全取决于货币数量和货币持有者的流动性偏好两大因素。然而,凯恩斯过分强调货币作用的利率决定理论备受争议。俄林等人(1937)的研究看似走了一条“中间路线”:在古典利率决定中引入了凯恩斯的货币因素,提出了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即利率高低是由市场中可用于借贷的资金数量决定的。与此同时,影响深远的IS-LM模型诞生了。希克斯(1937)和汉森(1949)的研究引入了国民收入这一要素,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放进同一个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利率是由两个市场的相互作用决定的,是储蓄、投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至此,西方经济学家对利率决定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已基本走向成熟。

在西方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上,国内学者也对我国的利率决定问题进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研究。许崇正(2001)从理论层面阐释了利率的决定问题,他认为我国市场利率水平的决定直接受可贷资金供求关系影响,并在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规律的支配下变动。宋芳秀(2007)从中国的二元金融结构出发,讨论了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存贷款定价的竞争与合谋问题。陈雁云(2009)从我国利率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区域构建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率决定模型。孙希锋(2010)同样利用IS-LM模型对中国的利率决定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量都是利率变动的原因。

国内外学者对于利率决定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着一个共同难题:缺乏微观理论基础。虽然经济学家们作了很多努力,宏微观利率决定理论直至目前仍不能达成一致。

二、利率决定的一般理论分析

学术界对利率决定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利率决定理论。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利率决定理论。他们从不同侧面对利率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马克思利率决定论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在不同主体间的分配问题。他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因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达到这个最高界限,归执行职能资本家的部分就会等于零。”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借入资本家所能创造出的全部剩余价值(利润总额)的多少,即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二是利息量的多少所占借贷资本的比例不会超过利润总额所占的比例(利润率),即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一般情形下,利息不能为零,否则资本持有者不会将资金贷出;利息也不能大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资金需求者也不会将资本贷入。因此,利率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化。至于如何变化、变化于“之间”的何处,马克思认为这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也深受传统习惯、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影响。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并不排除利率超出平均利润率或者利率为负的特殊情况。

(二)西方经济学家的利率决定理论

西方经济学对利率决定的研究起步较早。利率决定理论也经历了从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到凯恩斯流动性利率理论再到新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家对决定因素的观察不断深入和细化,最终全都把利率的变动落脚于供求对比的变化,把利率变动看作是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

新古典综合学派运用著名的IS-LM模型对利率的决定进行了分析,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有关利率决定的变量和观点,如图1所示。在IS-LM模型中,IS曲线和LM曲线都决定于利率和收入水平。两条曲线的交点表明:在产品市场上,总产出等于总需求:在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也就是说,既确定了均衡产出水平Y,也确定了均衡利率水平r。

三、市场化利率决定的微观分析

从微观角度看,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是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但他们的分析和争论大多侧重于宏观层面。本文将试图从微观层面,采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来分析“市场化利率是怎样决定的”这一问题。

(一)模型建立

“五力模型”又称竞争力模型,由迈克尔·波特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他从微观层面出发,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由五方面因素构成的模型中,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波特的“五力模型”有以下三个假设:一是信息完全。战略制定者可以充分了解整个行业的信息。二是行业之间充分竞争,竞争大于合作。三是行业规模的固定性。在该模型中,五种力量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力量来源,它们是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和行业内公司间的竞争。根据这一理论模型,建立市场化利率决定的“五力模型”,如图2所示。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银行业的环境资源禀赋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背景新形势下,波特竞争力模型中的“五力”也有着新的内涵。

1、新进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或潜在进入者在给银行业带来新的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也希望在已经形成的市场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必定会与行业中的现有银行发生资源与市场份额的直接竞争,最终将导致行业整体盈利水平的降低。目前,传统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进入者威胁。2013年7月,金融“国十条”明确表示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各地掀起民营银行申办热潮。据统计,2013年申请或有计划申请筹办民营银行的上市公司或其它机构已达27家,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以苏宁、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民间资本正对银行业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截止2013年8月份,包括苏宁银行在内的9家民营银行名称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民营企业向民营银行进军的步伐再进一步加快。

2、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者主要通过提高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对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根据“五力模型”,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所提供要素在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当供应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应者对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能力就大大增强。目前,银行业在我国普遍被认为是高利润行业,高利润的驱动因素有很多方面。其中,净息差(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目前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净息差存在的根源在于银行业寡头垄断市场格局的存在。由于银行具有很强的垄断话语权,供应者是市场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因此,银行可以获得较高的、稳定的垄断利润;利率市场化以后,市场利率不再受国家的直接行政管制,而主要由市场活动决定。一方面,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开展银行服务业务,加剧了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以后,央行的再贷款、再贴现业务会更审慎,加之银行业规模的扩张、存贷款利率的放开等原因,供应者的资金等资源对银行生存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这些都会使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3、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客户可以通过压价或者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影响公司的盈利。迈克尔·波特认为,具有较强讨价还价能力的购买者一般应至少具备以下特征之一:购买者数量少且购买量大;卖方行业由大量的、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组成;购买者所购买的产品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有多个厂商可以提供这类产品。对于目前的银行业来说,总体上银行处于强势地位。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一情况正在改变。一方面,银行数量在不久的将来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各银行为了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断增强自我的创新能力,不断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因此,短期来看,银行数目的增加会加剧银行间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客户的地位,但对增强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影响有限。长期来看,客户的地位和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是大势所趋。

4、替代品的威胁。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的企业,只要他们的产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就会产生相互的竞争行为。随着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传统的银行业务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银行业务替代品的来源有很多,例如小贷公司业务和基金证券业务等。此外,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依附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成为实体银行的最大威胁之一。银联的报告指出,第三方支付平台对银行中间业务、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存款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等多方面构成挑战,对银行的中间业务形成了替代,其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与银行功能类似的结算账户体系,例如,百度百发、阿里的支付宝和余额宝等。

5、行业内博弈。行业内博弈的范围很广,包括既有银行间的博弈、银行与客户(含供给者)的博弈和客户与客户的博弈。一方面,博弈各方是竞争的。为了实现己方的利益最大化,博弈参与者必定会充分搜集市场信息,制定战略。另一方面,博弈参与者又是合作的。在市场规模既定的情况下,新进入者会瓜分市场份额,威胁行业内原有机构的利益;层出不穷的替代品也会给行业产品带来冲击。这些因素都会促使原有厂商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威胁。在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前,这些博弈就一直存在。但受政府管制等因素的制约,博弈方式和内容相对有限。在博弈各方的力量角逐下,银行在广告宣传、产品和管理创新、服务理念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我国央行已经放开了对贷款利率的上限管制,预计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之后行业内博弈竞争将更加激烈,银行与客户的博弈、客户与客户的博弈在市场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将会提升,各种博弈的手段和内容也将更加丰富。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市场内银行间出现串通合谋的可能。

通过竞争力模型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将会导致“五力”对比发生变化:新进入者越来越多,行业内机构数量迅速增长,行业替代品层出不穷,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力量越来越强,行业内银行和客户的博弈越来越激烈。这些变化正在改变着行业内银行与客户地位的力量对比。虽然目前银行业总体上仍处于卖方市场,但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地位正在降低而客户的地位也相应地在提高。

(二)市场化利率的决定

1、基准利率的产生。市场化利率的决定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己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产生实行的是“Shibor报价银行团”制度。Shibor报价银行团现由16家信用等级较高的商业银行组成。报价行是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或外汇市场做市商,是在中国货币市场上人民币交易相对活跃、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银行。为剔除“假利率”的影响,Shibor将遵循剔除“最高、最低各两家报价”的计算方法,对其余报价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后得出每一期限品种的Shibor。

2、存贷款利率的决定。假定国家货币政策不变,市场化利率的决定将受新进入者、替代品、供应者和客户议价能力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在几种博弈力量的交错作用下形成了当期的市场利率,并影响下期利率的决定。单期的市场化利率主要由行业内博弈决定,在博弈过程中各方会充分考虑到市场内外因素可能带来的干扰,例如受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影响。在博弈过程中,既有银行间的博弈在利率的决定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同时各方会根据前期博弈结果和现实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博弈策略。因此,市场中存贷款利率会随着行业内博弈各方的策略调整不断变化,最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达到均衡利率水平。长期来看,潜在竞争者会不断进入行业内并参与博弈,供应者和客户的议价能力会不断增强,金融产品的替代产品也会越来越多。以上因素会使行业内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博弈过程也会更加错综复杂。博弈参与者的数量越多,合谋越不容易出现。

四、影响及启示

从微观角度来看,市场化利率在行业内的博弈竞争中形成,受新进入者、替代品、供应者和客户议价能力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将可能造就这样一个基本事实:(1)短期内,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相应上升,短期均衡利率上升。虽然我国目前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而仍对存款利率实行管制,但是很多银行通过推出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广泛吸收存款。这实际上推高了银行的存款利率,银行经营成本上升。由于利息差仍是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为满足银行对稳定利润的需求贷款利率必定会上升。短期内,利率市场对银行的利润冲击有限。(2)长期内,假设央行的货币政策继续稳健及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市场竞争将更加充分,银行借贷将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一方面,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波动将更加频繁,均衡利率下降,银行利差收窄趋势不可避免。这是因为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后,货币传导机制将更加有效,市场供求的变化会迅速反应为利率的变化;利率的调整也会更为快速的发挥作用。随着市场机制在资本定价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融资成本将会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在金融市场秩序稳定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必定会提高存款利率而降低贷款利率。以上因素将共同导致银行利差收窄及均衡利率的下降。另一方面,防止短期内可能出现的合谋现象和长期内的恶意竞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利润总体下降。为了追求稳定的利润,市场内不排除出现银行间串通合谋而攫取垄断利润的可能性。这将严重侵噬消费者剩余,损害消费者利益。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现象即使出现也不会持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政府的监管之下“合谋”必定会被打破。与此同时,我们要防范以提高存款利率及压低贷款利率为手段的恶性竞争。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尚不成熟、银行业务结构单一、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成熟等原因,部分不具备综合服务优势的金融机构可能会采取非理性的竞争行为。为争夺资源和客户,往往会提高存款价格和压低贷款利率,严重情况下可能造成金融系统风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启示:第一,商业银行应积极转变经营发展方式,由粗放型方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转型期内银行的盈利能力将会普遍有所下降。因此,必须改变过度依赖利息差的利润来源结构,优化业务结构,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服务和创新对银行来说将史无前例的重要。第二,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职能,合理发挥市场的定价协调机制,防范可能出现的“合谋”现象或无序不良竞争。第三,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稳中有进,谨慎对待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以后,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可能会使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中小机构走向破产。因此,应推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分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燕云.中国区域利率决定模型的构建[J].上海金融,2009,(2):38-41。

[2]黄达.金融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慧杰.利率决定与经济增长:动态化的IS-LM模型及实证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8。

[4]孙希锋.我国利率决定模型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0。

[5]许崇正.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1,(6):15-22。

The Analysis on the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Decision and Influences under the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WANG Feng

(Lanzhou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decision is one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The mainstream theories on interest rate decision have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 explanation, but most of them are lack of the support of the microscopic theorie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general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nterest rate decision, by introducing Porters competitive model, the pap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the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decision from the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and briefly summarizes the potential influences and enlightenment.

Keyword: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Porters competitive model; game

责任编辑、校对:申建文

猜你喜欢
博弈利率市场化
博弈与共振:涉警网络舆情关键点研究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视角下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