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评论要做到适时发声正确发声

2014-05-27 19:31万应慧
记者摇篮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平党报群众

万应慧

省级党报实现舆论引导,对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发声是必须的,而发出正确的声音更是必须的。

如何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赋予党报声音以足够的吸引力,在不断改革创新中正确处理好舆论导向和读者满意的关系,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佳效应,成为各级党报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课题。

辽宁日报评论作为“党报声音”的主要“发声点”,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自我要求也必然是理性、客观、有方向,对党和政府的倡导要有高度,对社会和读者的引导要有温度。既要消除人们既往印象中的“官话十足、居高临下”的“刻板印象”,又要关切民生,紧扣国家和省际生活的大事小情。

这是一个有越来越多的大众渴望言说的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被称为“党报旗帜”的评论,如何适时发声,正确发声,怎样高扬起这一旗帜,需要有新的思考与实践。

一、与社会热点同期言说很重要

群众关心什么,党报评论就要紧跟什么,否则,就会脱离群众的视线,再深刻也没用。

党报评论必须紧跟全局性、社会性的热点事件与热点话题,及时发表代表社会主流的观点和声音。当下,热点事件多,热点话题热,这些问题由于牵扯面大、关注度高,很多人看法不同,对结果的期待也不尽一致。由于这种舆论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时候,党报评论版一定要紧紧抓住社会热点,把问题端到“台面”上,理直气壮地进行解析,阐明正确观点,批评错误看法,引导读者客观地看待社会热点,分清问题的主流与非主流,以此把握舆论导向。

2013年12月9日,辽宁日报每周一的固定评论栏目《本周观点》刊发了《别让“薪酸”年年来“贺岁”》,这就是一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稿件。如果把社会比作大海,哪个地方浪花激起,就要有声音跟随。

本篇评论从沈阳市年底前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切入,指出:农民工讨薪之所以反复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源头上预防乏力,往往是开始不重视,秋后再算账。此种算老账的方式成本大,即使是能讨薪成功也对讨薪者伤害不小。如果说实行预防措施,收取足量的保证金,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农民工的“薪酸”不大可能出现。

辽宁日报的《本周观点》》栏目已经营三年半了,从开栏至今天,一直在做到和读者一起思考和判断。曾多次得到了省委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也得到了各行业读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取向其一,紧跟新闻的评论,尤其是能够折射出社会转型变动脉络与得失的时事时局评论。如,高考季,我们看待高考,不简单地停留在教育视角,而带着一种参与和关注精神。因为,这是一个关乎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切口,有关关怀、有关公平、有关诚信、有关正义。这一期的本周观点题为《高考也是社会的一剂试纸》。

取向其二,紧跟辽宁省中心工作方向,尤其是激励鼓舞全省工作热情弘扬主旋律。如,2013年3月6日,全国两会,总书记习近平来到辽宁代表团,和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为辽宁振兴带来新的嘱托:要进一步做好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习近平还特意提到要充分发挥雷锋、郭明义、罗阳等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接下来的《本周观点》中,我们有了《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攻坚克难》。如,“绿色辽宁”,我们的“碧水工程”、“蓝天工程”、“青山工程”,我们的“农村环保工程”、“净土工程”等,都在崭新的春季大步进发。我们有了《向着“绿色辽宁”目标大步进发》、《为“美丽中国”写好辽宁注脚》。

取向其三,能够表达独特认知价值的新闻评论,在特别强调独特认知价值的同时,尽量呈现那些内容“认真”的文字。如,《蹲点调研必须答好三道选择题》、《确保城市畅通需做好“加减乘除”》、《走群众路线就要“破难解烦”》。

二、紧跟中心工作要讲究宣传艺术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发声是省级党报责无旁贷的使命。

做到紧跟全省中心工作,一要心系大局,把握导向。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全省大局保持一致,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宣传导向、内容上体现大局的要求。二要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要针对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阐明方针政策,启迪思想,解疑释惑,增强指导性。要办好直接反映群众意见的专版、专栏,表达群众的意愿和心声。

辽宁日报有一个“著名评论员”,叫宁新平。他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集体的“荣誉出品”,每一篇都是集体策划的产物,代表了集体水平。

“宁新平”的文章初诞于2008年。2009年6月,宁新平文章《大学生就业:也是一场攻坚战》、《跨向“第四极”》受到省委书记和省长的表扬,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十二五开局,宁新平文章《十二五应该属于辽宁》激起了辽宁人的豪气;2013年辽宁全运即将开幕,《我的名字叫辽宁》唤起了辽宁人的集体荣誉感……

这些年,宁新平注重思想创新,注重新颖的表达,特别强调“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激动别人先要激动自己”。

宁新平已经成为辽宁日报的一个重要品牌。 “宁新平”选题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都有论述,但“任仲平”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政治的视角。我们抓大事,发弘声,关注改革发展稳定,关注干部思想和群众切身利益,选题和立意的方向毫无例外地是社会思潮、改革进程、发展战略等时代课题。

除了宁新平,我们还有一个哪家报纸都有的“本报评论员”,其核心指向也是全省的中心工作。

不妨百度一下辽宁日报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我们可以随机列举:《在温暖民心中形成振兴合力》、《整改方案就是“军令状”》、《释放辽宁振兴的核心推动力》、《走一条带“体温”的群众路线》等等。其间,凡有省内中心工作或者国家重要工作的辽宁“落地”,“本报评论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发出鼓舞,党报占领舆论主阵地,阵地不可丢。

这两年,盘锦的两位典型人物田守诚和周恩义,为全省干部群众所津津乐道。他们的事迹震撼人、感染人,在第一时间,辽宁日报刊发了系列评论,号召全省上下学习田守诚和周恩义。

三、发声有长短 文微言不轻

长,有长的道理。短,有短的道理。

长者,如“宁新平文章”,1500字到2500字之间。短者,如“北方时评”,800字为上限。如“议”,400字为上限。

“宁新平文章”不再赘述。

“北方时评”往往选择新闻议题的小切口,去透析新闻事件的本质。小切口反思大道理,在轻松氛围中实现价值传播。

《北方时评》的主题,是民生中的大事小情,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这些人们走向幸福的进阶,值得我们在第一时间给予关注。或许,还有痛苦,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眼睛,我们甚至,有时候,疼了的社会才有进步的醒脑意识。

例如,沈阳“讲究姐”的事情。她驾车因为其他车的“远光灯”一不小心撞上了四辆车,事故发生在夜间,周围没有别的人,她没有回避自己的责任,在每台受损的车上都留了字条:“不好意思师傅,昨天晚上给你车刮了,实在抱歉,我手机号码136××××××××。”

在社会道德为所有人关注的核心地段,这则新闻解读不一。我们坚定地认为“凡人的担当提升社会道德底线”,“社会上多一些讲究人,就会多一些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一转身,就是另一种境界。遇事不逃避,一个普通的人也成了一个道德上的精英。

普通人身上的亮色,与历史的嬗变、时代的进步融汇到一起,他们的命运都已与我们的命运不可分割。他们不仅改写了自身的历史,其所创造的精神价值也正由我们共同分享与坚守。由是,一点一滴的正能量经过传媒的催化,真的可能变成一股浩荡前行的善的洪流。

“议”,以小观点博取“微言大义”。

每周大约三篇,每篇大约400字,一版刊发。这是“议”在辽宁日报的地位。

因为刊发在一版,大有“文微言不轻”的意思。当前,当观点表达进入微博、微信时代,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的传播特点和快餐化、“裂变”化、大众化的传播优势,给报纸评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议”要的也是短平快。新闻直达,观点直通,快、准、不啰嗦,有一针见血的判断,事是小事,话往小了说,世界往大了看,专业性和思想深度,亦不能缺席。

大连市中山区年初以来,已先后将3个层次的38名年轻干部对接到社区基层、信访窗口,让年轻干部在联系服务基层中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转变作风。与那些“火箭提拔”后多受诟病的干部相比,大连的做法显得更加务实。辽宁日报在“议”说,干部“向下”,作风向上。“沉”到基层去,感情“浮”上来,与群众亲密接触,方知什么该作什么该为;干部“向下”,民意向上。让群众投票,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干部“向下”,能力向上。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这就是《“向下生根”才能“向上成林”》。

四、“发声”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面对多元的媒介环境和舆论格局,新闻评论正在各类媒体上日益显现它的重要性。重要归重要,但如果不去创新,影响的效果也必将是微乎其微。

党报担负着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的重要职责,必须在改进文风上先走一步、高出一筹,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鉴于党报评论的重要性,倘若党报评论的文风能发生转变,势必会影响都市报、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各类媒体的文风。事实上,相较于其他媒体评论的文风,改变党报评论的文风在当下而言其实更为迫切。

创新,在于很多。以辽宁日报系列评论《向田守诚学习》为例。

其一,在于行文亲切。那些“红头文件”上的话,准确而精炼,但是用在评论语言上则显得不亲民。我们的新闻评论,要对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予以解析和“落地”,要拉近干部、群众间的距离,更亲切、更亲民,更生活化。在民间语言的引用上,也有诸多尝试。田守诚称,他所做的一切完全理所应当,只是尽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为了党交给的任务,为了让老百姓多挣钱,“无论千难万险,不管十年二十年,就是头拱地,豁上一辈子,也一定要把事情办好”。这就是群众语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往往体现在他的随口说出的语言上。这正是:群众在你的“秤上”有多重,你在群众的“秤上”就有多重。

其二,在于解读准确。解读一件事一个人,最主要要看到人的行为能见证着什么。80多岁的田守诚,是“全省共产党员的楷模、党员干部的先进典型、离退休干部的优秀代表”。因为他“忠诚如铁,信念如磐”,因为他“对党忠诚老实”。就此,我们这样“说文解字”:“忠”由“心”和“中”构成,意思是心在正中,没有邪念;而“诚”由“言”和“成”构成,表示言而能成,没有虚假。 “忠诚”合起来就是认定了目标,一心一意做下去。共产党员之所以要忠诚于党,是因为党在这里不代表权力,更不代表功名利禄,田守诚也因此为我们树起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忠诚标杆”。

其三,在于感悟催人。新闻评论的号召力在于能够感染人,让社会的正能量不断激发。“老骥伏枥时念养蟹业,壮士暮年续写创新篇”,这是田守诚亲笔书写的一副对联,也是他离休后的自勉和真实写照。田守诚坚持创新为人民服务的方式,不仅要有所为,而且要乐在其中,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勇当创新模范的崭新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有担当方为“大”,我们学习田守诚精神,就是要以充满担当的精神实现充实精彩和无怨无悔的人生。

《向田守诚学习》系列评论见报后,我们收到了大量电话,读者给了我们诸多好评,这也反过来成为我们继续创新的动力。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的努力离读者的期待还差得非常远,有许多的欠缺,要论表达方式相对陈旧,评论选题还有无形禁区,社情民意系统分析不够,思想创新尚有提升空间,这些告诉我们,我们还在路上,对于我们要做的,是想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评论接近大众的阅读要求,希望多关注,希望更多的人成为我们的批评者。

猜你喜欢
新平党报群众
老腔唱新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