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伦三代学画记

2014-06-01 12:25胡建君
检察风云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上海

文·图/胡建君

毛国伦三代学画记

文·图/胡建君

四〇·七〇·〇〇,这祖孙三代画家,一起画画,一起办书画展,如此有爱,如此令人羡慕。他们的画笔,为海上画坛平添了一段最美的温情阳光。

毛国伦

祖籍浙江省奉化市,1944年11月生于上海。1960年入上海中国画院,师从程十发、樊少云。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上海恒源祥香山画院院长,上海市松江区程十发艺术馆馆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我和毛冬华有缘。说也奇怪,我每次去学校,无论在工作室、走廊、餐厅、会议室、电梯……都会碰到毛冬华,经常一天碰到好几次,然后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偶尔去龙华寺、宝山寺,又碰到了,清净的庙宇下,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她是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明朗、热情、真率、不拘小节。我忘了第一次见她是什么时候,但这样一个纯粹的人,总是一见如故的。

四〇:父亲毛国伦

毛冬华的父亲毛国伦先生,是海上画坛有名的忠厚君子,历任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香山画院院长、程十发艺术馆馆长等。我见过他几次,毛先生眼神温暖,一如其性情温厚,那种真诚和友善是由内而外的。从他的自传中我看到他自学成才的经历,有一个细节打动了我:他从小视力欠佳,初中时才配了一副眼镜,不小心镜片破了,担心再配一副花费过多,就挑一块稍大的破镜片,拿在手上看画。他小心翼翼地拿着这样一块破镜片,去书画笺扇店看画,去细细凝视陈列在庙堂、橱窗里的字画,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心人,天不负,他怎么会不成功呢?作为程十发先生的弟子,他的人物画写心写意,广受赞誉,以雕塑般的形体,巧妙地表现出内在之性灵与风骨,而细节纤毫毕现。其构图删繁就简,疏密相济,整体崇尚恬淡清真,一如其性情为人。

七〇:毛冬华

毛冬华是热爱生活的人。她爽朗热情,又低调且内敛,眷恋着家庭生活,也顾念身外世界。在日升月落的平淡日子里,在四世同堂的美好记忆里,她沉静的目光穿过稀疏的帘子、透明的窗子,从自家的鸟笼望到窗外的大厦,从小家望到了大家,把梦想照进了现实。

她怀揣对画画的梦想。在她身边的挚友亲朋、新旧物事,她都会留意到旁人未曾注意的细节,并在日后将它们形诸画面。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出生的家庭就带着浓厚的艺术氛围,画院工作的父亲喜欢收藏老物件,喜欢戏曲。

她笔下的动物似乎带着人的表情和姿态,亦庄亦谐,有悲有喜。那大刀阔斧的用笔和大块面分配处理,显示了动物的肌理和骨骼,又表示出运动的姿态,简单而分明,甚至可以看得到她喜欢的雕塑家马利尼的影子。细看笔墨又有很多细节,她侧锋用笔扫出马的眼睛,显示出马性的傲岸不羁。又用山水画的皴法体现毛发的纷披,与大块面的身体相映成趣,体现了毛冬华娴熟的专业技法,这与她多年学院派的严谨训练密不可分。在创作中也会存在一些随机的惊喜,有一次,她掀起桌上水墨淋漓的新作,发现笔墨已渗透到下一张垫纸上,深深浅浅,依旧层次分明,像小时候玩过的皮影,或者是一种反转片或版画的效果,让她欢喜不已,于是一次创作过程带来了两张笔趣不同的作品。

带学生出去写生、体验生活对她来说也是快乐的事。如《安营》,就描绘她带领学生在东方绿洲体验教学、安营扎寨的一幕。学生们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把帐篷撑起。错落交叠的迷彩服、帐篷与少年皮肤的各种线条与块面形成对比,服装迷彩图案与人物之间的留白,充满了活泼流动的韵味,平凡的生活一幕也显得如此丰富美好。当然,毛冬华也绘制主题明确的人物画,如《移民上海1947》、《百年圆梦》、《民心》等等,涉及上海移民、民国新政、军民同心等关于历史或社会问题的重大题材,但她的着眼点和兴趣更多仍放在平凡简单的日常生活之中。即便像《移民上海》这样的主题,在她笔下仍然充满了记忆中大家庭的温馨氛围,仿佛就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在轻描淡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温情,诉说着我爷爷我奶奶的陈年旧事。

毛冬华

1971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供职于刘海粟美术馆,任研究部副主任兼展览部负责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讲师,担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校长,上海青年文联美术专业委员会副干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画师。

永远的外婆桥

更温暖的记忆还来自于永远的外婆桥——外白渡桥。这是毛冬华小时候去外婆家的必经之路。在她童年的理解中,这座桥就叫做“外婆渡桥”。它横跨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丁字路的路口上,伴随着毛冬华的成长,也见证了大上海的百年变迁。在电影与现实中,从老上海到新上海的独轮车、黄包车、有轨电车、老式自行车、公交车、大卡车、小轿车……各种人流车影,一天天川流不息地从桥上行过,留下层层叠叠的车辙与历史印记,也被人们所熟视无睹。直到有一天,它突然要拆往江南造船厂修缮,似乎成长的记忆一下子被掏空,毛冬华的心弦也因之触动。她用玄素的水墨,错落的线条挥洒出深刻在记忆中的桥的模样,那也是简单而充实的儿时的模样。繁复的桥身钢铁构架与单纯的桥面形成有意味的对比,绵延的桥身正如流年印迹,在延展的空间构成中载入了时间的维度,传达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历史记忆。就这样,她用最简单的构图和最纯粹的线条,写下她心中第一代的外白渡桥,也写下对外婆永恒的纪念。

毛冬华一手执著画画,一手执掌上大美院附中教学,一边都不曾偏废而成绩斐然。在她心头永远驻守着一座美好的外婆桥,一头连着生活,一头连着艺术。岁月无声流过,桥上人来车往,心中却留存着永恒的温暖,就像外婆慈祥的目光。

孙小清

2001年生于上海

2003年虹鹿幼儿园

2007年愚园路第一小学

2012年徐汇中学

〇〇:孙小清

孙小清曾与我的好友胡晓军合作的戏画人物,自然是毛先生(毛国伦)画画,晓军写诗填词,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画面与文字皆流转生动而意蕴深长,那本画册台历一直被我珍藏着。他的成功之处,更在于培养了一位好女儿,还有同样爱画画的女儿的女儿(第三代)。他充满爱意地说到自己的外孙女也有着率真的天性和敏锐的目力。有次他画了几幅扇面让小姑娘评点,她竟毫不客气地指着其中几只小鸭子说:“这鸭子画得没灵气”,还说“鸭子我画过”。那几只鸭子果然也是毛国伦先生当时画得心中没底的。长江后浪推前浪,面对这样无情的“批评”,做外公的心中却是高兴而骄傲的,旁人听着,心中也是暖暖的。

后来在刘海粟美术馆,我遇到了毛国伦先生的宝贝外孙女、毛冬华美丽的女儿——孙小清,名如其人,我记住了。同样纯粹干净带着笑意的眼神,眼睫毛很长,比妈妈更加秀气细腻安静些。没想到有一天我还拿到了孙小清小朋友的画册——《十岁》,那是2012年她十岁生日的一个纪念。她也画公交车,画动物,画家具陈设,画食物水果,画身边的小花小草,有些只有一个边角,俨然却有些大师风范,我不得不感叹遗传的奇妙。

那确定而富有才情的线条,完整的构图和精致的细节表现,和妈妈如出一辙呢,只是看得出这个女孩或许比妈妈更加细致,内心更加丰富多情。她也满怀爱意地感受着美好家庭氛围的点点滴滴,她的配图文字诸如:“这是一组我们家可爱的镜头,一把古典的红木茶几加上两个单人沙发,好似让人心暖暖的。”真好!她笔下的妈妈和外婆,神情毕肖,又带了想象和夸张,大胆落笔,小心收拾,头发分组的线条有条不紊,衣饰细节美好,看得出小朋友卓越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

她笔下的“六角恐龙”,憨态可掬又似旋动飞舞,构图巧妙,那种颇有意味的童年意蕴,竟有点马蒂斯的味道。她笔下的球鞋、瓷罐、毛笋等等,用笔皆流畅生动,细节丰富,连笋壳上的细毛都表现得惟妙惟肖,充满平凡生活的情趣。这样的画笔,假以时日,必有大成,我们也都拭目以待。

毛冬华的画面也是豁达而明朗的。即使她画层层叠叠的帘子,帘子里透过的也是干净的阳光。她的笔触确定而有变化,长线条的提按顿挫都富有节奏和味道,是随心所欲可控的,看得到她扎实的科班功底。她说她的画面极少修改,几乎都是一次成形,因为前期已做了大量的草稿和筹备,那种运筹帷幄之后的一步到位,如她的性格般爽快大气。她画高楼大厦、画外白渡桥、画城市乐园、画冬日暖阳、画平凡的花草和鸟笼、画学生写生安营、画戏曲人物、画各种姿态的动物,笔墨流淌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暖意。因为内心是乐观而充盈的,所以笔下如此丰富饱满,富有生命力,线条的字里行间,有种一直往前看的热情和勇气。她说小时候,第一年没能考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发誓第二年一定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去。她说了,她做了,她实现了。在共事的日子里,我也确切感受到她言出必行的风格和直接高效的执行力,就像她的画面一样,起承转合,映带分明,一以贯之,绝不拖泥带水。

她的家是一个和乐融融的大家庭,几代同堂,和和美美,一起聚餐,一起画画,一起参加活动,一起远足旅行。毛冬华总是充满爱意地提起她的父母,还有先生和孩子,这样一个本来就知足常乐的人,又生活在一个如此和谐的大家庭,所以她的天空永远明净晴朗,内心总有鲜花盛放。我似乎从未听闻她有任何抱怨,有的,只是对生活和各种人事的肯定和感激,连她的声音都是带着笑意的。

在画册中,我翻到了她自天南海北寄往家中的明信片,或寄给父母、或寄给先生和孩子,上面画满了心情速写,或是当地的一棵树、一栋房子,或是一只小动物甚至一辆公交车。有的寥寥几笔,有的细腻精美,如此生动,如此有爱,我仿佛看到她站在街角用心涂画的样子,还有家人接到明信片的样子,都是言笑晏晏的模样。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进博”开创未来
第四届CWIEME上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