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窑瓷画与画盘人

2014-06-01 12:25马骋
检察风云 2014年10期
关键词:婴戏民窑大写意

文·图马骋

民窑瓷画与画盘人

文·图马骋

说起晚明时期的景德镇民窑的青花瓷画,如﹃山水图、婴嬉图、梅枝图、渔人图、书生图﹄等,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画面往往逐渐由具象转变为大写意,形成了明显的民间瓷画造型演变规律。

说起晚明时期的景德镇民窑的青花瓷画,如“山水图、婴嬉图、梅枝图、渔人图、书生图”等,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画面往往逐渐由具象转变为大写意,形成了明显的民间瓷画造型演变规律。

山水画中的佝身老人持杖伫立山水间,画面从一开始的具象性较强而逐渐淡化趋于率略,至最后山水景物演变为抽象化的线条,而人物亦只是点线组成的一个粗略剪影而已;再如作为中国民间瓷画重要内容的婴戏图,由于与传统生殖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婴戏图历来为民间艺术所重视。

明代中期的青花婴戏图瓷画人物形象还十分具象,儿童放风筝、骑竹马等动态十分逼真。但到了晚明瓷画中,婴戏图的形象超越了常见的写实形体,越来越趋简化,人物四五笔就完成了,却又合乎造型美的要求,达到了高度概括的大写意的艺术效果,韵味十足,充满了艺术情趣。

笔者在研究这一有趣的瓷画艺术现象时,最初认为这与民间艺匠熟练的绘画技法有关,究其深层原因,是因为民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较少束缚,一般他们主观上较多感性意念,但理性色彩缺乏,因此民间艺术往往追求感性上的真而不追求形象上的真实,即所谓“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由于民间瓷画艺匠早对瓷画内容烂熟于心,技法上又游刃有余,因此可以不假思索挥笔而就,使瓷画形象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并认为民间艺术的这种“随意性”造就了民间瓷画的完美性,即不在乎外在形象的直接表露,而是在纯朴简单中透射出内在的艺术魅力。

多年前,笔者在编著《中国名窑地图》一书时,曾考察了全国27个著名窑址,在考察山东淄博窑时,无意中对民间大写意瓷画艺术风格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清末和民国初期,淄博窑生产一种著名的青花鱼纹盘,亦有少量的青花红绿彩和青花红彩等瓷盘,一并俗称为“淄博大鱼盘”。鱼在民间文化中有“年年有余”、“吃剩有余”等趋吉迎祥的象征意味,取“鱼”与“余”的谐音,成为一种富裕、吉庆的文化符号。笔者幼年时每逢节庆,往往会受到长辈的教导,吃饭时不要将菜肴中的鱼全部吃完,以“吃剩有余(鱼)”而讨一个吉利。

然而淄博大鱼盘的创意更实用,无论盘里的菜肴、水饺被吃得如同风卷残云,盘底的青花大鱼仍然成为“吃剩有余”的文化符号。因此在晚清至民国期间的上百年时间里,这种青花大鱼盘十分畅销,鱼盘的绘画品种达到300余种,笔者在淄博的中国陶瓷馆里看到了多达几十种的大鱼盘,其独特的写意画风显示出历代窑工艺匠高超而又娴熟的画技,与明代晚期景德镇民间瓷画艺术风格一脉相承,然而淄博大鱼盘的写意画风竟然与当时的绘画工具有关。

在淄博窑场,当时画鱼盘的人被行业内戏称为“拉狗毛的”,原来这些艺匠由于生活贫穷舍不得花钱买画笔,便就地取材用狗毛制成土制的画笔,由于“狗毛笔”笔锋较长,沾上颜料后必须快速在瓷盘上拉线作画,完成鱼的造型勾线,如稍有停顿,狗毛上的颜料就会沿着笔尖滴在画面上,整个线条就完了,这样长年累月地快速拉线作画,造就了民间画工一手过硬的绘画绝活。据说他们在作画时左手托盘,右手挥笔,几乎不假思索地迅速拉笔勾线,手法娴熟,线条流畅,造就了淄博大鱼盘挥洒自如的艺术特色。

随着笔者对民间瓷画的继续探索,发现其独特的写意风格还与制作陶瓷的材质特点有关。湖北的蔪春窑口在装饰泡菜坛产品时有一种特殊的“水画”工艺,即在坛的湿坯施上化装土以后,在水印消失的瞬间,画工马上用手指代笔迅速作画,造型简练,点染成趣,在与稍纵即逝的水印“赛跑”中完成流畅奔放,简笔写意的陶瓷装饰,堪称一绝。这也正是由于这些制瓷作画的特殊原因,才造就了民间瓷画充满情趣、活力和豪迈气概的艺术魅力。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婴戏民窑大写意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童趣天真 婴戏升平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大写吾意
论婴戏题材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运用与创新
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
明清瓷器上婴戏图的艺术特色
民窑青花并非不值钱
《惨胜—抗战正面战场大写意》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