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凝固蛋白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

2014-06-01 10:12肖时超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4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法测定血凝

李 琼 周 洪 肖时超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 401120)

可凝固蛋白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

李 琼 周 洪 肖时超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 401120)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PT-der)与凝血酶法(Clauss)这两种可凝固蛋白法同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用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和凝血酶法这两种方法同时测定质控品血浆20次和60例患者血浆样本,计算平均值(χ—)、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 %)、t值、P值。结果 这两种方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与正常参考范围外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测得的纤维蛋白原含量不可靠,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应用国际推荐的凝血酶法实测。

衍生法;凝血酶法;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不是某种疾病的特异指标,而是临床某些疾病的筛查指标。它与肝脏疾病、肾病综合征、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以及其他因素有关(如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肥胖症、口服避孕药、妊娠期及肿瘤等),因此临床医师很看重纤维蛋白这个筛查指标,为满足临床与患者的需要,找一种简便、快速、经济的方法准确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很重要。

随着医院患者量的增加,全自动血凝仪步入血凝常规检查指标,而全自动血凝仪有两种可凝固蛋白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一种是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其特点是不加任何有关纤维蛋白原测定的试剂,仅加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仪器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时,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凝固),再根据纤维蛋白浊度换算出纤维蛋白量的含量,此法精确度高、省钱、省时,但结果是否可靠,多数认为正常参考范围内结果较为接近,可以用于临床,而不在正常范围内结果相差较大[1],必须用凝血酶法实测。该文就此观点用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与国际推荐的国外最常用的凝血酶法[2]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正常参考范围内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外检测结果都存在显著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门诊及病房各科患者60例。所有患者样本均采用血凝专用真空抗凝管(0.109 mol/L,枸橼酸钠0.3 mL)采静脉血至2 mL刻度,离心3000转10 min待用。用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与凝血酶法同时测定质控品血浆与60例患者血浆标本,2 h内检测完。

1.2 仪器与试剂

血凝仪:日本SysmexCA-1500型。配套血凝试剂与质控品血浆均为SIEMENS,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盒批号:545515;Fib试剂盒批号:538059;Fib稀释液试剂盒批号:547024;质控品血浆批号:528138A。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仪器精密度试验

用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和凝血酶法同时测定纤维蛋白原质控品血浆20次。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D=(1.24±0.06)g/L、CV % =5.24 %;凝血酶法:D =(2.43±0.07)g/L、CV %=2.88 %。纤维蛋白原质控品要求凝血酶法测定时变异系数范围为:2 %~5 %,而CA-1500仪器中凝血酶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时的变异系数为2.88 %,符合质控品要求;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和凝血酶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变异系数为5.24 %、2.88 %,均远小于国家卫生部规定值(CV %:20 %)[3],符合国家卫生部要求,说明仪器与试剂精密度好。

2.2 患者血浆比对试验

分别用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和凝血酶法同时测定门诊与病房60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值,见表1。

从表1中可见:无论高值(>4.0 g/L)、低值(<2.0 g/L)或正常参考值(2.0~4.0 g/L),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和凝血酶法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B组(正常参考值)差异更显著,C组(低值)次之。

3 讨 论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能够溶解于水。血小板破裂时,释放出凝血活酶,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催化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切除纤维蛋白原中的肽A和B,生成不溶于水的单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与血细胞扭结成团,凝固成为血块。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方法很多,各家评价不一[4]。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可分为三类:功能性测定方法(如jocobsson、Von Clauss、PT衍生法);物理化学法(如盐析法、热变法、电泳法),其重复性、特异性较差,已逐渐被临床淘汰;免疫测定法(如免疫比浊法),其特异性不高准确性极差,也逐渐被临床淘汰。该文讨论的是纤维蛋白原功能性测定方法。

Von Clauss(凝血酶法)是美国国家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推荐的常规方法,其原理就是将足量的凝血酶加入待测血浆,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固)的时间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呈负相关,它主要测定血浆中具有凝血功能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因此本法反应的是具有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具有特异性好、快速、简便,易于掌握的特点[5],但纤维蛋白原的异质性、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以及存在肝素等抗凝物时均使测定结果假性偏低。要准确测定还应注意以下事项:①用0.109 mol/L枸橼酸钠溶液按1∶9比例抗凝全血,二者的比例要准确,比例偏高、偏低都使纤维蛋白原假性偏低;②血浆必需是乏血小板血浆,即以3000 r/min室温离心10 min,除去血小板。否则,血小板中的凝血因子将影响测定结果。

表1 PT-衍生法和凝血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结果比较

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的原理是源于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后,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后形成的浊度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呈正向比关系,影响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因素众多,也必影响到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它具有降低成本、检测方便的特点,但可能导致临床的误诊误治,不能在临床推广使用。

从表中均值看出,当纤维蛋白原含量≤4 g/L时,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衍生法结果明显低于凝血酶法,二者差异明显;Fib>4 g/L时,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衍生法大多高于凝血酶法,二者差异明显。

从以上分析看出:为确保临床质量,提高疾病的诊断价值,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测得的纤维蛋白原含量不可靠,而应采用国际上推广应用的凝血酶法实测纤维蛋白原含量。

[1] 袁慧茹.两种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5(13):2472-2473.

[2] 顾国龙.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22(3):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 李春伟,杨艳.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方法学评价[J].泰山卫生, 2002,26(2):41-42.

[5] 程烽,朱忠勇,王丹,等.5种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比较[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1):12.

R446.11

:B

:1671-8194(2014)04-0101-02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法测定血凝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泮托拉唑和血凝酶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及对止血时间影响分析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6例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报道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ICP-OES法测定钢和铁中微量元素
三种蛇毒类血凝酶对患者纤维蛋白原作用的临床观察
HPLC法测定桂皮中的cinnamtannin D-1和cinnamtannin B-1
UPLC法测定萹蓄中3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