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

2014-06-01 10:43静黄春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5期

罗 静黄春平

(1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安阳 455000;2 河南省安阳市71677部队卫生队,河南 安阳 455000)

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

罗 静1黄春平2

(1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安阳 455000;2 河南省安阳市71677部队卫生队,河南 安阳 455000)

目的 分析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住院治疗的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用阿糖腺苷,对照组用阿昔洛韦,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用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平均住院日缩短,费用减低,并发症减少,不良反应少,可在疾病早期应用于临床。【关键词】阿糖腺苷;阿昔洛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6岁以下儿童多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一般认为是自限性疾病,以对症治疗为主。但近年发现小部分患儿病情反复、迁延,预后不佳,故提出了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抗病毒治疗,改善病情及预后,缩短病程,本组抗病毒药物选用阿昔洛韦组及阿糖腺苷组。本研究对二种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并随访、总结,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52例,其中8个月~3岁16例,3~6岁28例,6~15岁8例,6岁以下占84%,男27例,女25例,病程在7~15 d,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对比

1.2 方法

将以上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阿昔洛韦,观察组加用阿糖腺苷治疗,观察病情控制、病程长短及并发症的情况。

1.3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症状,体温在38~40.5 ℃,无固定热型,部分伴畏寒,淋巴结肿大者39例,占81%;咽峡炎伴扁桃体伪膜形成30例,占62.5%;肝大34例,占70%,其中18例有脾大;皮疹18例,占37.5%;有1例并发肾炎,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1.4 辅助检查

入院后均查EB病毒抗体,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肺炎支原体抗体、大生化及三大常规,肝脾大者均查腹部彩超,52例患者中所有患儿均有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EB病毒抗体阳性45例,肝功能异常者40例。

1.5 诊断标准[1]

①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如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皮疹等;②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③EB病毒抗体测定阳性,(急性VCA-IgM阳性,双分血清VCA-IgG滴度4倍以上升高)。具备临床表现中的任何3条,同时具备②、③条中任何一项均可确诊。

1.6 给药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相同的对症治疗,如退热,补充液体及维生素,有心、肝功能损害者给予相应的保肝、护心治疗,合并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10 mg/(kg·d),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阿糖腺苷10 mg/(kg·d),静脉滴注,均以7~10 d为1个疗程。

1.7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用药之后观察体温下降时间,淋巴结缩小程度,器官损害恢复时间,肝脾缩小时间及异淋下降比例。显效:用药1 d内体温开始下降,3 d内恢复正常,浅表淋巴结缩小,咽峡炎好转。有效:用药3 d内体温开始下降,5 d内恢复正常,浅表淋巴结缩小,咽峡炎好转。无效:用药治疗5 d内体温未降,浅表淋巴结无明显缩小,咽峡炎无好转。对照组和观察组随机各选26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体温72 h内下降有18例,因病情控制欠佳,最终有8例给予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观察组体温在72 h内下降,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者有22例,只有4例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住院第7~9 d复查心肌酶、肝功能、电解质等,对照组19例肝功能异常者有11例转氨酶下降,无1例降至正常;观察组20例肝功能异常者有16例转氨酶下降,其中有2例基本恢复正常。出院后1~6个月随访,均无病情反复,对照组肝功能平均于20 d内恢复正常,最晚于出院2个月后恢复正常,观察组肝功能平均15 d内恢复正常,最晚于出院后1个月内恢复。

两组症状及指标改善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恢复天数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9.2%,观察组总有效率84.6%(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3 讨 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点: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由EB病毒感染,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提供传播,侵入人体后产生病毒血症,易引起多个系统器官受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变,病情轻重不一,以咽炎型、腺热型、淋巴结肿大型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大、皮疹[2-4]。重症患儿可因神经系统并发症或脾破裂而危及生命。近几年另有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后,机体抵抗力降低,易伴发肺炎支原体感染,所以在临床中如发现有MP感染,应尽早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阿糖腺苷的作用机制[5,6]:目前对于抗病毒治疗,无特效药物,也无专一对抗EB病毒感染的药物,阿糖腺苷是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属嘌呤核苷类,抗病毒谱广,有较强的脱氧核糖核酸作用,能选择性地抑制病毒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和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致病毒DNA无法合成,EB病毒属DNA病毒,故阿糖腺苷进入体内后被迅速代谢成阿糖次黄嘌呤核苷,使其病毒活性显著降低。且对部分阿昔洛韦耐药的HSV病毒,仍可有效抑制,它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

阿昔洛韦的作用机制:也属嘌呤核苷类应广谱高效抗病毒药物,为最有效的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之一,对EB病毒有效,能在被感染的细胞内转化为三磷酸无环鸟苷,对病毒DNA多聚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阻滞病毒DNA的合成,但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较多,有胃肠道功能紊乱,头痛,静脉炎,肾功能损伤及神经毒性等。

本研究疗效观察显示,以上两药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热程,咽峡炎的改善,淋巴结、肝脾缩小的时间及异型淋巴细胞恢复上观察,并从加用丙种球蛋白控制病情的例数对比及两药不良反应,阿糖腺苷疗效更优于阿昔洛韦,并能显著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减少住院患者的人均次费用,临床可以推荐使用。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兰琳.阿糖腺苷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8):1600-1601.

[3] 朱美华,梁敏,王志坚,等.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3):198-201.

[4] 吕洁,金莲花,孙景辉,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附312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 (6):518-521.

[5] 文昌菊.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5):17-18.

[6] Ben-Chetrit E,Wiener-Well Y,Fadeela A,et al.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during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and their long term clinical significance[J].J Clin Virol,2013,56(4): 312-315.

R512.7

:B

:1671-8194(2014)05-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