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状态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4-06-01 10:59郜效花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3期
关键词:致死率低温脑出血

郜效花

现阶段临床中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脑出血后6~7 h脑组织会出现水肿、坏死, 加重病情,因此临床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单纯通过常规药物治疗疗程较长, 效果也不理想, 有动物实验证实:30~34℃的低温环境对实验性颅脑损伤动物的大脑有显著的保护作用[1], 可以明显降低严重颅脑患者的死残率。近年来, 亚低温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 本文中将探讨亚低温状态下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 2013年6月期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9例;年龄51 ~ 77岁, 平均年龄(65.36±4.29)岁。观察组, 男19例, 女11例;年龄48~75岁, 平均年龄(66.31±4.26)岁。所有患者出血量均>30 ml,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促进脑细胞代谢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单独置于病房, 保持通风,室温控制在30℃左右, 冬眠药物(冬眠灵)剂量按照1 mg/kg计算[2], 配合冰帽、冰毯制造亚低温环境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后7、14 d对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及NIHS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1.3 评价标准[2]

1.3.1 GCS评分 ①轻度昏迷:13~14分;②中度昏迷:9~12分;③重度昏迷:3~8分。 理论得分3~15分, 得分越高昏迷程度越低。

1.3.2 NIHSS评分 ①轻型:0~15分;②中型:16~30分;③重型:31~45分。理论得分0~45分, 得分越高神经制程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7、14 d的GCS评分分别为(10.31±3.17)分、(13.74±3.73)分;NIHSS评分分别为(15.73±6.25)分、(12.37±7.13)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GCS评分与NIHSS评分对比( ±s, 分)

表1 两组GCS评分与NIHSS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GCS评分 NIHSS评分治疗后7 d 治疗后14 d 治疗后7 d 治疗后14 d观察组 30 10.31±3.17a 13.74±3.73a 15.73±6.25a 12.37±7.13a对照组 30 7.44±2.58 8.68±3.16 17.33±5.27 15.11±5.29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1938年, Temple Fay医生首次将低温技术应用于临床[3],根据温度的不同可以将低温技术分为:超低温(≤5℃)、绝对低温(6~12℃)、深度低温(13~25℃)、中度低温(26~32℃)以及亚低温(33~36℃)。低温治疗会使患者的耐受下降, 减少肺部感染、凝血障碍、冻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推测亚低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①降低缺血区脑代谢及耗氧量;②保护血脑屏障;③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白三烯;④抑制中性粒细胞粘附, 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综上所述, 在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脑部水肿, 降低颅内压, 减少致残、致死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孔权, 罗春强, 陈华斌, 等.亚低温脑保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广东医学, 2008, 29(5):849-851.

[2] 任德馨, 刘继伟.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 2010, 1(3):451-453.

[3] 黄德玖, 尹智.体温控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20):225-227.

猜你喜欢
致死率低温脑出血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低毒高效空仓烟雾杀虫技术应用探究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台湾致死率升至5.2%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联合低温脱硫脱硝工艺研究
月圆之夜车祸致死率高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