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4-06-01 10:59杨俊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3期
关键词:病理性蓝光黄疸

杨俊玲

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时期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皮肤、黏膜和组织被黄染的症状, 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现象。临床上将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生理性黄疸通常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2~3 d内, 在正常的情况下, 不需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 即可在2周的时间内自行消退, 这类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1]。病理性黄疸指的是婴儿在出生24 h就出现黄疸, 或者是黄疸消退的时间延长,也或者是黄疸在消失之后又出现复发的, 这类黄疸称之为病理性黄疸。对于生理性黄疸来说是新生儿的一种正常现象,无需给予临床治疗, 即可自行恢复, 但是对于病理性黄疸,就需要引起重视。新生儿一旦发生病理性黄疸就要积极的给予临床治疗, 来促进患儿的痊愈[2]。目前, 临床上对于黄疸的治疗多采取的是蓝光照射治疗, 同时配合药物使用。作者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期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100例, 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黄疸患儿。本次研究中排除了溶血、G-6PD缺乏患儿, 排除了肝功能异常患儿[3]。在患儿家属知情且同意的基础上, 将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男28例, 女22例, 早产儿15例, 其余都为足月的产儿, 发病时间分别为:12例患儿在出生24 h内发病;23例患儿在出生24~27 h内发病;15例患儿在出生3~7 d发病。对照组男26例, 女24例, 早产儿13例, 其余都为足月的产儿, 发病时间分别为:13例患儿在出生24 h内发病;24例患儿在出生24~27 h内发病;13例患儿在出生3~7 d发病。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长时间连续蓝光照射方式进行治疗, 蓝光连续照射的时间为12~16 h/次, 同时给予患儿5 mg/(kg·d)的苯巴比妥和维生素B2进行辅助治疗, 以连续治疗3 d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儿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方式进行治疗, 每次给予患儿3~6 h蓝光照射, 每次治疗时间为2~3 d, 以12~16 h为1个疗程, 同时给予5mg/(kg·d)的苯巴比妥和维生素B2进行辅助治疗[4]。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经临床治疗后, 周身的皮肤以及其面部的黄染完全消失, 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到正常范围。有效:患儿经临床治疗后,周身的皮肤以及其面部的黄染有了明显的消退, 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患儿经临床治疗后, 周身的皮肤以及其面部的黄染没有显著的改善, 且患儿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明显下降[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观察得到的数据用全部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 对照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前的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48 h后,其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96 h后, 观察组患儿的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皮疹、腹泻、进食奶量减少、脱水、体温升高、烦躁哭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情况比较( ±s, μmol/L)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情况比较( ±s, μ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48 h 治疗96 h观察组 50 285.5±62.4 221.8±43.5 117.2±28.4a对照组 50 284.6±61.9 226.4±45.6 142.6±33.6 t 0.024 0.546 4.092 P>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 主要是在患儿新生儿期间, 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发生升高, 导致患儿的周身皮肤、黏膜以及虹膜等出现黄染。对于发生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如果不及时地给予临床干预治疗, 会导致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 导致患儿发生胆红素疾病, 对新生儿的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6]。因此, 对于发生率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需给予高度的重视, 和积极地临床治疗。

目前, 临床上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的方式就是蓝光照射, 蓝光照射疗法中, 主要应用的是波长为420~470 nm的光线, 通过对患儿进行照射治疗, 促使患儿体内的脂溶性间接胆红素转变成安全的水溶性衍生物[7]。当脂溶性间接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衍生物后, 就能够随着患儿的尿液、胆汁等排出体外, 从而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 进而有效地预防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临床上对于新生儿黄疸的传统蓝光照射治疗方式为长时间连续照射治疗, 照射时间为12 h以上, 临床研究表明, 长时间连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虽然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患儿发生皮疹、腹泻、脱水、体温升高等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因此, 长时间连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安全性并不十分理想。临床通过反复研究发现,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能够促使患儿体内的胆红素逐渐升到皮肤表面, 之后进行逐渐的分解, 也能够很好的实现降低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的治疗目的[8]。因此, 作者就对本院的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应用了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 且同时设置了应用长时间连续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的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儿都取得了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达到了96.0%以上,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儿在皮疹、腹泻、进食奶量减少、脱水、体温升高、烦躁哭闹等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仅有2例发生皮疹, 2例发生腹泻, 而对照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为40例。这一结果表明,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 能够取得与长时间连续照射治疗相同的临床治疗效果, 且能够显著的降低蓝光照射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较长时间连续照射治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患儿家长更易接受。

综上所述,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不良反应较低的临床优势, 值得在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1] 吴序华, 沈和平, 张先红, 等.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光疗研究护理进展.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11(3):775-780.

[2] 刘月利.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6例疗效观察.山西医药杂志, 2011, 36(5):327.

[3] 徐显玉, 李兵飞, 康剑.2种不同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12,20(10):52.

[4]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247-251.

[5] 徐春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科学,2O11, 1(2):78.

[6] 唐红装, 梁丽清, 谢映梅.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广东医学, 2010, 31(23):3154-3155.

[7] 杨羊珍.新生儿黄疸日光早期干预的疗效观察.中国误诊杂志,2012, 2(5):411.

[8] 王金钰.多次短时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 15(3):77-78.

猜你喜欢
病理性蓝光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