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演唱方法的异同

2014-06-06 10:10姚海燕
关键词:民族唱法共鸣美声唱法

姚海燕

摘 要:随着我国的声乐教学、演唱的发展,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者之间的界限在人们大脑中越来越模糊。笔者主要从气息运用、共鸣腔体、语言发音特点三个方面研究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以期对声乐教学、演唱有所启迪,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两种不同的唱法。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气息;共鸣;发音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24-02

我们想要学好声乐,嗓音条件固然重要,但是演唱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的声乐发展过程中,纯粹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似乎越来越少。人们谈论的更多的是“民美唱法”和“美通唱法”,二者的结合与发展使一些声乐初学者深陷疑问之中。本文从呼吸运用、共鸣腔体和语言发音特点三个方面对民族与美声两种唱法加以比较分析,试图解决声乐学习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找出更科学的教学与演唱方法。

一、气息运用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它也是每个人所拥有的基本生存能力。《美妙的歌唱法的技术》:“艺术的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方式,是横膈膜呼吸法,这是唯一能引导充分的气息安谧而不费力地从肺部直达发声器官的方法。”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也曾说过:“谁掌握了呼吸就学会了歌唱。”这充分说明了呼吸运用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美声唱法对于气息的运用要求很高,越是唱到高音区,气息的位置也就会越低,通常在腰部周围。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一到高音区,气息便提到胸腔,下巴便会收紧,喉咙的位置也提了上来,导致高音很难上去。所以气沉、收下巴是唱高音的基本要求。音质的好坏取决于自身的先天生理条件,而对音乐的领悟以及正确方法的使用则需要后天的积累。

古语有云:“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我国传统的唱法要求唱歌时气沉丹田,丹田气支撑发声。并且把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要求“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概括说来民族声乐演唱中气息的运用重点主要有三,即深、通、活。“深”是指气息要深,把气息吸到丹田处,并把其保持在腰腹四周。民族唱法的深呼吸一般指腹式呼吸,有的时候根据歌曲的需要采用胸腹式的联合呼吸方法,二者相互联系。“通”是指发声器官、肩、胸、颈、下巴要放松自然,避免必要的紧张,以免阻塞气流的输送。“活”是指用气的时候要灵活,根据作品的表现需要,语言色彩变化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气息。表现大气的歌曲的时候气息要深一点,长一点;表现活泼的歌曲时,气息应该轻快点,总之要活学活用,不要用一成不变的气息去演唱不同的作品。

以上两种唱法在运用呼吸上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民族唱法气息上一般比较集中,从丹田处到上口腔处是一条直线,声音集中,音色自然而明亮。而美声唱法气息一般集中在腰部四周,横膈膜发力,气息越足,腰部的肌肉变向四周扩张,并且保持扩张。在演唱时,由于气息有腰部力量的支撑,音色浑厚有力,穿透力强。

二、共鸣腔体

歌唱的共鸣是人声的放大器和美化器。共鸣运用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体的共鸣腔体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要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体,即所谓形成“整体共鸣”,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有些唱法只用部分共鸣,有的不需要唱的太高,有的不需要唱的太低,只有及时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美声唱法在歌唱发声时,要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唱高音时,主要运用头腔共鸣,声音高亢有力;唱中音时,主要是口腔共鸣的运用,声音平稳通透;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声音低沉,浑厚。这三种共鸣腔体是美声唱法的基础,也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腔共鸣讲究:唇、舌、牙、齿、咽、喉自然的松开,上颚轻轻抬起,使其咽腔部位通畅,咽壁肌肉具有张力。

头腔共鸣必须具有鼻腔共鸣和口腔共鸣的支撑才能完成,要出色的完成头腔共鸣,要协调好气息、发声和共鸣之间的关系。

胸腔共鸣是初学者最常用到的,也是最常用错的,一些初学者在练声和演唱音乐作品时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这是错误的。胸腔共鸣发声时,咽喉部呈打哈欠状态,下巴放松,牙关节自然打开,声音发出时经过胸腔支点,产生振动,使胸腔引起共鸣。

民族唱法多运用头腔和口腔共鸣,位置相对于美声唱法来说要靠前,一般在两眉之间的上方。其主要以头腔、鼻腔共鸣为主,同时加上一些胸腔为辅。练声的时候嘴巴自然张开,抬起笑肌,下巴要自然放下,上腭提起,口腔共鸣比较明亮和靠前。

民族唱法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咬字部分,而鼻腔共鸣的功能恰恰是为了能够到让语言更清晰的表达出来。因为鼻腔和口腔是想通的,而口腔是咬字吐字的主要器官。虽然口腔是咬字发音的主要器官,但是在歌唱中,要想达到演唱的嗓音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而鼻腔共鸣的产生刚好能够弥补口腔共鸣的不足,鼻腔共鸣能够让语言更加清晰,使所表达的音乐作品更加的完整、圆润。由于声音比较集中,也使得歌声变得明亮,细腻。

三、语言发音特点

语言在声乐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与呼吸基本不相上下。人类的语言大致是由两种音构成,就是元音和辅音。语言是表达音乐作品的基础,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语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想要表达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需要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歌声,更重要的是完美的语言和清晰的发音。这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美声唱法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意大利语的语言构成特点以及发音同汉语语言相比较要简洁的多, 尤其是音节的组成没有汉语那样复杂。意大利语每个音节的字腹只有五个元音,然后就是元音组合。因此,意大利语言特点是元音单纯,音阶响亮,便于歌唱,便于共鸣,便于释放,非常容易形成先后的连贯性、圆润性,听起来显得舒展、流畅、自然优美,有一气呵成之感。

中国的民族唱法在咬字、吐字方面尤为重要,每个作品、每段歌词、每个字,甚至字头和字尾,发声效果都会影响整个音乐作品的演唱。因此,声母的时值很短,不能太长,要求咬字准确、短促、有力,它与韵母结合发声时就可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我国的民族唱法把咬字发声部位分为:唇音:b、p、m、f;舌音:d、t、n、l;牙音:j、q、x;齿音:z、c、s、zh、ch、sh、r;喉音:g、k、h。

音乐作品中对于语言的具体要求有:歌词在咬字上要清晰准确,掌握文字在发声部位的吐字技巧。注意声母、韵母的变化和字音的准确,掌握作品中歌词的轻声和重读,找出逻辑重音,为歌唱奠定基础。

美声唱法是现如今声乐演唱中非常科学的方法,它独有的音乐魅力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和歌者的喜爱。而民族唱法作为中国民族特色的唱法,它独具特色的唱法和多变的艺术魅力已经走向了国际。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唱法作为当今声乐唱法的主流,都需要进行科学的方法训练,正确的技巧处理和情感表达。在教学和演唱中,我们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从整体出发,掌握其不同的呼吸方法、共鸣技巧、发声特点。希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能够在自身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不断推陈出新,出现更多更好的唱法和教学理论,推动着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歌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郝宝珠.浅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钓差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3〕肖黎声.以腔行字——美声唱法歌唱训练之我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2).

〔4〕马迪.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共鸣美声唱法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