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谢的奇葩

2014-06-06 00:09彭俊英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细石风烟富春江

彭俊英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学遗产里,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占很大的数量。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却如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盛开在文学的花园里,香气四溢。它真切动人地写出了景物的自然美。从一个镜头,一个角度,艺术地再现了富春江的奇绝美妙,历代受人喜爱,富春江也成了令无数的游者神往的胜处。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一说是宋元思)的一封信的节录,描写自富春江至桐庐一百里的山光水色。我们读着那一节节、一层层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恍如置身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上,和作者一起纵目骋怀,无限愉悦。

文章开篇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个字勾勒出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使人觉得天光水色宛然在目,视野极其开阔。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被誉为“初唐四杰”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奇句,着实有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语境孕情,大气包举之痕迹。

吴均接下来写自己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江流的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这种无定点的审美观照,也正说明了山光水色的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难怪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唱出“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渴望,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也对吴均的闲适洒脱、逍遥自在的生活充满了羡慕之情!

文章可谓是字字珠玑,仅仅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二十四个字就将富春江水之异,出神入化地呈现在阅者眼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了水的静态美,漫江碧透,水清如空。这种绘景之法影响着后世,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就有明显的模仿之处。

吴均又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水富有的动态之美,形象地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抒写了江流水势急速,北魏散文家郦道元在《三峡》中也套用了吴均的绘景之法,那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势之迅猛,可见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如出一辙,可见吴均对后之学者的影响之深。吴均这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舟行景换,言有尽而意无穷,用水的一动一静展示出江面的宽窄变化,江水的千姿百态。

继而,作者纯熟地运用比喻、拟人、衬托、双关等艺术手法写山,巧用了“负”、“竞”、“争”、“指”等动词,把静止的山的奇崛峭拔的形态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字字动人,颇见功力。又从声的角度写了空山天籁之奇,山景之妙。篇末“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两句既是写人,又是写景;是写人对景物的陶醉倾倒,也是写景物的绝美诱人。语意双关,给人以咀嚼品味的余地。全文一百多字,却能清丽可许,内容却极其丰盈,文字经千锤百炼,生动晓畅,《与朱元思书》堪为上乘之作,滋养了后世之文学,千载之下捧读,仍令人神驰。endprint

猜你喜欢
细石风烟富春江
基于环保形势下的一种新型绿色干拌细石混凝土的生产工艺及配合比设计思路
中秋夜吟怀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浅谈地辐热细石混凝土地面裂缝原因及防治
富春江的绿
风烟俱净,兼致Y
富春江的绿
双曲拱桥加固用细石灌浆料配制技术与应用研究
富春江之美
风烟拂过容华褪,美是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