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型大学的两大认识误区

2014-06-07 05:53博主秦春华
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研究型本科生

■博主:秦春华

对研究型大学的两大认识误区

■博主:秦春华

研究生毕业典礼统一着汉服行汉礼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

近年来,国内大学纷纷提出以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为发展建设目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研究型大学却莫衷一是,由此也造成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这些认识可能正在损害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大学。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科研而非教学,或者说科研是第一位的,教学是第二位的。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是,伴随着科研成为中心工作,教学被迅速边缘化。教师虽然名为“教”师,但没有人会在教学工作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因为教学在决定他生活中所有最重要的事务上不发生作用,只不过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而已。因此,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教材消耗完必要的50分钟后,教师会立刻离开教室,没有时间再去和学生沟通交流,对他们进行培养指导。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越多,被占用掉的用于“挣工分”的时间相应就越少。为了最大化“挣工分”的时间,就必须最小化指导学生的时间。这和教师的责任、良心和职业道德毫无关系,完全是人在某种制度下的理性选择。教学由此变成了科研的附庸。

第二个认识误区是,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或者说,研究生数量要超过本科生数量。这一办学思想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出现严重下滑,从而损害了中国本土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大学是一个统一体,其资源是有限的。研究生规模过大,必然会占用本科生本来应该享有的教育资源,导致本科生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教学被边缘化,使得教师更加不重视本科生教学。如果要排序的话,在教师心目中,科研是第一位的;因为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助手,教师不得不对研究生进行悉心指导,否则会直接损害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研究生教学又排在本科生教学之前。在这种逻辑下,本科生教学被置于最次要的地位,学生实际上处于放养状态。今天,当人们在不断抱怨本科生就业压力大,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研究生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时,却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因为没有科研的压力,研究生数量极少,因此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本科生教学上,从而保证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上述两种认识的效应交织在一起,正在损害中国大学的长远竞争力。然而,正如洪堡所预言的那样,大学的伟大功效须在25年后方能看到。办大学本来就不是当官。当官可以追求短期的政绩,办大学只能依靠良心,去扎扎实实地做应该做的学问。

( 博 客 链 接:http://blog.sina. com.cn/s/blog_539c5bd20102uvyt. html?tj=edu)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研究型本科生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