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施光南女中音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2014-06-10 00:13张北北
艺术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施光南声乐

张北北

摘 要:施光南,作曲家,人民音乐家。其创作的特点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施光南所创作的女中音声乐作品在我国声乐艺术上具有有重要地位。他的歌曲内容积极向上,大都表达了我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人民对爱情、友谊、幸福的美好追求的真情写照。他音乐体现得是社会与人民关系,艺术服务于政治。本文通过对施光南的几首典型女中音声乐作品的分析,加强作品演唱的艺术表现力。对施光南女中音声乐代表性作品和相关声乐教学性质的分析,突出表现施光南女中音声乐作品对中国声乐发展产生影响的意义。

关键词:施光南 声乐 女中音

一、施光南的创作特征

施光南(1940—1990年),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其作品涉及声乐和器乐创作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创作的声乐作品在艺术界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他的歌曲在创作上着眼于民族传统之根,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如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多情的土地》、《祝酒歌》等都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我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民族歌剧方面施光南先生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歌剧拓宽了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思路,推动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其大型歌剧《伤逝》为纪念鲁迅先生的诞辰100周年,成功地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二十年代笔下所刻化的一代追寻与彷徨的青年形象。另一部大型歌剧《屈原》是施光南先生酝酿半生的心血,成为他音乐最后的绝响。

施光南先生的创作思维和理念开阔了我国新时期歌曲创作思路,他的歌曲从不同角度表达人民生活的状态和人民对爱情友谊及对幸福的向往。如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希望的田野》、《假如你要认识我》等,这些歌曲将社会、时代和个人情感深深联系在一起,在当时的音乐界施光南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不愧为人民的音乐家的称号。

二、施光南创作女中音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声唱法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特别是专业音乐院校高度盛行发展,洋为中用使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大步飞跃。女中音声部的建立大有起色,其声部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中国有影响力的女中音几乎是空白。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国际知名歌唱家来华讲学、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断提高的歌唱艺术的理念和教学手段对中国声乐中对女中音声音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时期也是施光南先生创作声乐作品的多产时期,许多声乐作品的诞生为女中音歌唱家们的演唱提供了多样性。苏风娟、罗天婵、关牧村等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她们在当时都演唱过施光南老师的声乐作品。

施光南先生为关牧村量身订做的作品《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多情的土地》、《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歌曲深受大家喜欢,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优秀之作,这些作品不仅是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大纲曲目,还是国内外比赛的参赛曲目,可谓是女中音歌曲的经典。我们就其经典的三首女中音声乐作品做出详细的演唱风格的把握。

1.歌曲

(1)《打起手鼓唱起歌》

这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运用了新疆少数民族风格旋律的特点,节奏性强、旋律优美、展现了人民美好生活的画面,表达当时人民对生活的憧憬、对家乡的热爱和内心的向往。这首歌曲创作于1972年,中国处于文革时期,对演唱这首歌曲的思想内容还颇有争议,但在当时工人阶级劳动人民传唱这首歌曲非常盛行,犹如一般清澈的泉水,深入人心,其轻快的节奏吸引了广大听众,特别是经歌唱家罗天婵演唱并由中央电视台播放后,红遍全国。

《打起手鼓唱起歌》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面,歌曲塑造得主人公是一个骑着马儿的,打着手鼓的歌者形象,通过对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的赞美,表达人民对党、对家乡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其歌词质朴、生动。歌曲具有浓郁新疆民歌风格,音乐节奏感鲜明,具有跳跃性,旋律优美,流动性强有浓郁民族风格,是一个带有前奏的二段体结构歌曲,最后运用了“唻”字衬腔唱法具有维族旋律特点,音乐有紧有松。这首歌还被改编过流行歌曲风格被著名的歌手刀郎收录专辑《喀什噶尔胡杨》里,传唱至今,深受喜爱。

(2)《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歌曲创作于1978年,是一首典型的富裕浓厚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用婉转悠扬的旋律与真挚动人的歌词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名叫阿娜尔维族姑娘与驻守边防哨卡的小伙克里木的爱情故事。歌曲传递出了爱国之情与纯洁爱情交织成的浓浓深情,虽然整首乐曲是活跃的但是对表达的思想确实含蓄的。

歌曲前奏运用悠扬的旋律,巧妙地把我们带到了新疆吐鲁番的高原的意境。整首歌曲采用了民间舞曲的编配手法,节奏平稳,曲调优美,表现爱的欢愉和深情,包含了沉醉于爱情的幸福甜蜜,用“缠绕”和“醉了”等修辞表现对爱情的喜悦在演唱时歌者应注意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采用描述的唱法,特别是在后半部分对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要做细致的处理。

(3)《多情的土地》

这是一首抒情歌曲,由施光南作曲,任志平作词。曾获1982年中国音协上海音协全国新作品比赛优秀奖。作品通过对故乡的土地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对故乡眷恋和热爱之情。歌曲中挚爱的情意带有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让人联想到美丽的故乡土地和曾经走过的道路。这首歌曲曾被关牧村、佟铁鑫、杨洪基、廖昌永、韩红等多位歌唱演唱过,是一首著名的中国艺术歌曲。

歌曲创作于80年代初,从创作手法看,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和小切分节奏型。演唱时要在把握好这些节奏型才能把歌曲的独特风格演唱到位,充分表达对祖国故土的无比眷恋。

2.施光南一生创作两部歌剧,《屈原》、《伤逝》。

在八十年代中国歌剧艺术处于低谷,施光南的两部歌剧犹如春天般为歌剧舞台带来生机。《屈原》是史诗性的大歌剧,是施光南心血的结晶。《屈原》的许多段落都成为中国歌剧艺术的精品,如《离骚》、《雷电颂》、《山鬼之歌》等。

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由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编剧的。剧本体现了原著抒情诗式的笔调,刻画了男主角(涓生)和女主角(子君)两人于20年代就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青年,也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这是一部抒情歌剧,整篇在揭示男女主角内心丰富情感方面下了很大的力度。在这部歌剧里施光南谱写了《不幸的人生》、《风萧瑟》、《紫藤花》、《告诉我》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这些唱段听起来给人非常入心的感受。在创作中施光南将戏曲音乐处理、歌词关系与朗诵音调上,为后人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歌剧朗诵调的问题迈出了欣喜的一步。在这部歌剧中有一首为补充女主角内心作为旁白的一首女中音歌曲《冬天来了》,全曲贯穿“冬天来了”四个字为主题。由低音区起,在不同的音调上逐渐升高曲调后又回落在低音区,表现情感越发凄惨,沉沉暗暗的感受。

三、施光南女中音声乐作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施光南的几首典型女中音歌曲演唱风格掌握,有利于解决在女中音学习曲目选择性问题。演唱施光南女中音声乐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女中音声部的优势,在运用中低声区灵活自如,可以说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女中音的声部特点。一个完整的声部应该全面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女中音声部在中声区与高声区训练的衔接上需要加强训练,这对在声乐教学中优化女中音演唱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对施光南女中音声乐作品的分析,指导女中音声乐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加强作品演唱的艺术表现力。

施光南一生创作的经典女中音声部作品近40首余首。这些作品积极向上、充满朝气,拥有对生活、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女中音的音域和音色演唱他的歌曲,在欢乐中体现深沉,在深沉中透出一丝忧郁,这比高亢华丽的女高音音色更具深层的感染力。这些作品的音域比较窄,在中低声区运用较多,对胸腔及口腔共鸣要求比较高。歌曲旋律流畅多为抒情歌曲,演唱时注重声音的流动性。演唱施光南女中音声乐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女中音声部的优势,在运用中低声区灵活自如,可以说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女中音的声部特点。一个完整的声部应该全面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女中音声部在中声区与高声区训练的衔接上需要加强训练,这对在声乐教学中优化女中音演唱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演唱施光南女中音声乐作品,演唱者对女中音声部在歌唱技术上有了新的认识。 人类嗓音本质的音色对歌曲的抒发是最自然的,从艺术特点上分,女中音不仅是对抒情歌曲,还是歌剧歌曲、叙事歌曲、劳动歌曲等都有突出的表现。我国艺术家以创作中国优秀作品为本,通过作品歌唱连绵不断的在世界舞台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正是像施光南这样的人民音乐家创造出具有时代特性、民族特征的女中音优秀作品,使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得以传承。作为新时代声乐艺术的继承者,我们应该掌握好、传播开、谱写出真正的更适合女中音特质的好作品,让女中音成为声乐艺术发展中永远绽放的奇葩。

国外对施光南声乐作品研究的专业性著作相对较少。国内许多音乐史方面的书籍对施光南本人经历及其音乐作品进行了介绍,然而施光南的艺术遗产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财富,特别是对女中音在声乐艺术舞台的树立起到了推广促进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施光南的几首典型女中音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创作技法和创作特征、以及他的两部歌剧《屈原》、《伤逝》的艺术特征和价值意义。尤其对施光南女中音声乐代表性作品和声乐教学相关性质的分析探讨,突出表现施光南女中音声乐作品对中国声乐发展产生影响的意义。

作曲施光南对女中音声乐作品的创作的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研究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女中音声部技术上的认可,也可以说是对施光南创作的女中音声乐作品成功的认可。他的创作使中国声乐教学艺术有了质的提高。

在老一辈歌唱教育家不断努力教学下,在中国的舞台上又涌现出一批以杨光、钟丽燕等新秀女中音歌唱家为代表的,她们演唱的施光南的作品纷纷在国内外获奖。这些充分说明国际声乐界对女中音声部教学及声音概念有了飞跃性的认识,使女中音声乐教学得到良好发展。因此,对施光南声乐作品的研究无论对于歌曲创作或是声乐演唱与教学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夏.施光南和他的音乐[J].音乐研究,1991(4).

[2]梁茂春.论施光南的历史贡献[J].人民音乐,1991(2).

[3]方才.时代的作曲家——施光南[J].知识窗,2002(5).

[4]郑金月,李永瑞.施光南手稿和他的创作故事[J].中国档案,2004(9).

[5]施光南.抒情歌曲杂谈[J].人民音乐,1988(5).

[6]陈亚敏,李艳丽.浅谈施光南歌曲创作的特点[J].艺术教育,2007.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施光南声乐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怎样在声乐演唱中做到“以情带声”
深切的怀念 珍贵的记忆
初冬
最美的赞歌献给党
山乡春来早
姑娘的爱情
尊敬的客人来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