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忠:生命与花边交融

2014-06-11 03:20袁倩
中华手工 2014年4期
关键词:花边萧山

袁倩

三月的杭州,乍暖还寒,在萧山区中艺花边集团花边展厅,赵建忠先生从那花边汇成的海洋里向我们走来。他身着米白色西装,戴着厚厚的黑框近视眼镜,花白的头发一丝不苟梳在耳际,分外精神。谈话间,要拍照时,他示意要先整理一下上衣。然而,西装前襟翘出的衣角总不听使唤,他按了很多次,都没有平整下去。最后拍照时,他干脆一直用手按着它,不让它蓬出来。

赵建忠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心细如发。这两种品格帮助他构建了庞大的花边王国,他把这种风格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影响着大家合力建造了现在年产值近8亿元的中艺花边集团。

用机器养手艺

赵建忠最近一直在忙一件事情——从瑞士引进10台彩色花边绣花机。这种机器和一般的绣花机比,绣得更快,且织出的花边颜色更为鲜艳。像这样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花边生产质量生产效率,用机绣养手绣,是中艺花边自1998年即开始的一项举措。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赵建忠已是一位有20多年挑花经验的老手艺人。他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用机器来绣花边。20世纪初,意大利传教士把威尼斯花边织绣技艺传到萧山,并发展壮大,到上世纪70年代,手工挑花队伍已浩浩荡荡地发展为20多万人。那些年,大部分萧山家庭每天早晨打开家门的第一件事就是迎接“放花”的人。“放花人”把工厂设计好的花样发放给他们,次日清晨再来收取绣好的花边。

萧山手工花边高速发展10年后,机器制造业兴起,慢工出细活的花边手艺人守不住寂寞,纷纷逃离,一头扎进出快钱的制造业里。几年光阴,萧山挑花大军人数骤减,不足2万。花边工厂到家家户户“放花”、“收花”的原始经营模式行不通了。怎么办?

1998年,时任萧山花边厂厂长的赵建忠顶着多方压力从国外引进了10台绣花机器,并大胆改变产品设计思路,将手绣和机绣相结合。这样绣出来的梭锦缕丝花边一在广交会上露面,当即引起轰动。一位从事花边事业多年的港商当场感叹道:“威尼斯花边因为劳动力的转移而消亡,而中国人却能冲出困境,开创花边的新局面,实在是我们的民族骄傲!”

刚刚把技术问题解决,萧山花边集团就面临改制重组,赵建忠临危受命。企业没有启动资金,还要还清13家银行的贷款,讨账的人天天成群结队地围在办公室,直到有一天他的办公室被贴上封条,银行把公司告上法庭。

银行的钱要还,职工要吃饭,人心要稳,厂内百业待兴……面对无数问题,赵建忠彻夜难眠。之后他和团队商议,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卖掉出让价较高的城区厂房,在位于钱塘江南岸的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购下5万多平方米的土地做新厂房,同时执行“边建设,边搬迁,边安装,边生产”的方法,扭转工厂的窘境。

“凭着他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完全可以选择另一条发展道路,但为了把集团带出困境,他差点把命搭上!” 赵建忠的徒弟傅春江说。

“拼命三郎”赵建忠用力挽狂澜的胆魄和缜密心思成功拯救了中艺花边,并把“不断更新高科技机器设备,提高生产率,用机器养手艺”作为一种长远的发展方针。而作为复活花边产业的市场先导,萧山众多花边企业也纷纷仿效,花边产业在赵建忠的引领下复活了。而作为龙头企业的中艺花边集团,每年会专门拿出100万元的款项用于扶持保护萧山手工花边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研发。

借船出海

萧山花边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产量也越来越大,市场却冒出了新问题——大量的花边积压仓库销售不出去。在国内,花边常用于家居、服装、饰品、玩具等物品的装饰,花边始终只是一个“配角”,销售需求极度不旺盛。为了找出路,赵建忠开始瞄准国外市场。

在赞比亚,他发现那里的女性无论老幼贫富,都偏爱全花边制成的衣裙。他想,自己的新市场找到了。中艺花边当时并没有外贸销售渠道,赵建忠提出一招“借船出海”——借用杭州其他外贸企业的销售渠道往非洲广泛出口花边。几年过去,中艺花边在非洲赢得了良好口碑,并逐渐形成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稳定市场。

当中艺花边的销售份额越来越大,公司慢慢不能掌控非洲市场时,赵建忠亲自到达坦桑尼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外花边贸易商会。商会的建立,不但为中艺花边集团海外贸易建立了直接沟通非洲市场的便利渠道,也为整个萧山花边产业找到了海外贸易的新连接点。

打通非洲市场后,赵建忠又开始转战欧洲。和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比,欧洲市场对花边的品质、设计要求更高。为更快进军欧洲,2008年,中艺花边投资400万元资金专门挖掘民间花边绣制高手和创新型设计人才。而设计团队,他自己带队,亲自培养,每年都能出几千件新品。

现在,欧洲诸多企业一到中国采购花边,首先选择的就是中艺花边,因为他们的花边在中国已经处于“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领先地位。

细节出佳作

在萧山人的记忆里,人们永远无法忘怀这样一个场景:深夜,母亲坐在床头,就着一盏昏黄的电灯,眯着眼睛挑花边,忽喇忽喇挑花边的声音伴着年幼的孩子入眠。半夜醒来,睁开双眼,母亲已经倚在床头熟睡,手中挑好的花边掉落到地上。孩子想把母亲叫醒,却不忍惊扰,因为一早母亲还要赶着把花边交给“放花”的人,换取一家老小的家用。这个场景经常在萧山人的生活里发生,赵建忠耳濡目染,滋生出他对花边的天然情感,同时,许多萧山绣娘也成了他最初的花边启蒙老师。

他18岁进入萧山花边总厂,一动手绣花边,就出手不凡,当即得到了老一辈花边大师的赏识。大师们悉心地教导他,使他快速成长为一位心思和绣花边的棉线一样细密、优秀的绣工。他总能很敏锐地捕捉到,哪一片叶子没有绣好,哪一朵花和背景的映衬关系没有处理好……傅春江坦言,师傅是一个“细节控”,总能发现不完美的地方,并且一经发现,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直至修改最佳为止。

这种近乎折磨的细节讲究让他频出绝妙佳作。2012年10月,历时3个月创作设计的万缕丝重工《九龙腾飞》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作为“国宝”级精品展出。这幅作品直径110cm,上面九条腾龙在云、火、日月星辰、自然植物等纹样里穿进穿出,远远望去,活像9条龙在云海间穿行,展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魅力。“绣这幅作品,我用了10余种针法,在花纹疏、密、明、暗关系处理上,我又用到现代浮雕的立体效果。”赵建忠介绍说。除借助现代艺术表现技巧,这幅作品还打破了萧山花边只采用植物图案的传统,被业内人士称为“赵氏风格”。

龙显然是赵建忠偏爱的表现对象,他在2009年创作的《腾龙起舞》、2011年的《印象·龙》都是凭借棉线绣出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龙形象,夺取那个年份工美行业重大展览中的金奖。人们大多只为赵建忠巧手织就的传神图案喝彩,殊不知,每一幅作品他用了近100支10D的棉线来绣制,其中的繁复程度非旁人能想象。

浓浓花边情

赵建忠辛苦创作之余,抢救萧山花边传统技艺也是他格外费心的事情。萧山花边从意大利传到萧山,已经走过了将近100年的历程。工艺师们绣了大量花边经典之作,随便问一个街巷的老人,都能如数家珍。可这些经典作品近些年来却频频遗失,视花边如生命的他心痛万分。2013年,身兼数职的他做了一个大胆却困难重重的决定——将遗失的最经典的萧山花边作品一一修复。谈及修复之初的困难,赵建忠说:“最难的是,我们只有作品图片资料可参考……”尽管如此,他依然一门心思扑在修复工程上。

这两年,他经常白天忙完厂里的事情,晚上回到工作室,就开始着手庞大的修复工程。花甲之年的他视力早已不济,他唯有眯起双眼,把那陈旧的花边图案瞄了又瞄,反复揣测,反复试验,每试出一种老针法,他即欢呼雀跃。完全忘记,长久的坐姿让老胳膊老腿都麻木了。“师傅很享受这个过程,每找回一种针法,就和孩子一样开心。”傅春江说。

现在,1959年的萧山花边“建国十周年纪念屏”已被成功复制。这幅作品长约2米,宽1.1米,最大的亮点是它集结了图案和文字2种元素,这种工艺在现代花边作品中已经难以找寻。另外,这幅作品中运用的实针、网眼、蛇皮、串线等针法是在上世纪80年代已失传的,如今在赵建忠手中复活了。而花边周围分布的国旗、和平鸽、卫星、蔬菜、水果、鱼肉等图案,也是上世纪50年代社会风貌的真实再现。

今年,赵建忠又在马不停蹄地准备修复其余2件经典萧山花边老作品:一件是1980年前后,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宁夏厅和新疆厅的花边窗帘;另一件是1972年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杭州机场贵宾厅挂的大型西湖全景窗帘。

就这样,赵建忠借修复老作品之机,把萧山花边消失的技艺找了回来,同时,有效地保护了萧山花边的文化历史。现在,在中艺花边集团的展厅,能看到被他修复的老作品展示在那里,作品旁边有详细的失传针法的介绍,人们可以随意进去参观,吸纳古老技艺的营养。

猜你喜欢
花边萧山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大“兵团”尽锐出战 冲刺“第一方阵”
邹汉珍十二生肖作品展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常熟花边的历史及传承发展研究
棒槌花边的传承与发展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拉舍尔花边中传统吉祥牡丹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