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传统体育发展若干思考

2014-06-12 06:31傅绪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安徽省传统

傅绪明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1 背景分析

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块瑰宝,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和教育价值.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趋势迅速蔓延,传统体育遭受到西方体育文化强力冲击,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也有减弱趋势.如何将几千年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绵绵不断地接受传统体育文化滋养,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1-3].

作为高校,不仅要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更要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肩负起弘扬光大传统体育文化的重任[4].

安徽省有近7000万人口,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45万人,各市、县(市、区)均有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由于汉族人口占绝对比例,安徽省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同散居于全省的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也十分密切,呈现出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相辉映,百花齐放的局面.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原始自然村落逐渐衰落消亡,人们赖以生产、生活的原生态环境被打破,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等等.在这些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传统体育项目演练人员身影日趋少见,大学生对传统体育的记忆也随之淡淡远去.在这样背景和环境下,“记得住乡愁”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心中永远挥不去的情结.如何利用安徽省百余所高校具有的人、财、物优势和传播平台,让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灿烂传统体育文化永远熠熠生辉……,带给我们无限遐想与思考.

2 安徽省高校传统体育研究及开展现状

我国在2000年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弘扬我国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提出,在选修教材的内容上增加民族、民间的体育项目.我国学校体育《新课标》提出,我国以普通大、中、小学生为对象,全面构建传统体育的教育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的发展框架.《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强有力地推动了安徽省高校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虽然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十分骄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传统体育理论研究在安徽省高校有待进一步加强

安徽省传统体育研究起步较迟且缓慢,在10年文革期间,研究一度停滞,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重视和相关文件出台,安徽省传统体育研究才开始复苏.特别是近几年,安徽省传统体育研究成蓬勃发展态势,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12~2014年3年间,安徽省体育局关于传统体育项目社科研究立项就达25项之多,如果再把其它部门关于传统体育科研立项课题统计起来,立项总数更加可观.笔者从检索文章分析,安徽省学者(多是高校教师)在部分区域性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研究上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徽州地区传统体育项目和传承体育文化,即徽文化研究方面,如安徽省体育局局长冯潮的《安徽省徽州民俗体育流变研究》,“徽州叶村叠罗汉研究”(吴灵萍,2013),“徽州传统体育文化探析”(陈林 王国凡等,2011)等等.关于安徽省淮河文化、江淮文化和吴越文化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研究较少.视野集中于高校传统体育文化或项目推介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更少.同时存在研究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不够,教学与科研脱节,理论和实践对接度不高,科研助推教学缺乏平台,研究应用价值没有在高校凸显等问题.

2.2 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仍然属于配角

全球经济一体化让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深入,加之各种媒体强势推介、报道西方竞技体育,西方竞技体育尤其是奥林匹克体育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当下,以竞技体育水平来衡量国家实力,人们对竞技体育项目和“金牌”的关注度更是日趋升温.相反,传统体育却游离于大学生的体育生活之外,生存空间愈来愈小,正在逐渐被“边缘化”.

对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20余所本科及高职院校调查发现,虽然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项(其中汉族传统体育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676项)[5],其中在安徽省广为流传的项目达50余项(数据来源《安徽体育志》安徽省体育史科).但走进高校体育课堂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武术(长拳、散打、棍术、刀术、跆拳道)、太极拳(剑)、养生气功等常见项目上,很多深受安徽省大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仍被拒之门外,诸如:娱乐性项目(抖空竹)、模拟性项目(五禽戏、秧歌舞)、节日性项目(赛龙舟、踩高跷)、军事性项目(拉弓射箭)等等.张玉强、郭荣娟在《高校开设华佗五禽戏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一文,对安徽省30所院校调研发现,尚无一所学校开设五禽戏课程[6],旁证了我们调研结论.课堂上除依稀可见武术、太极拳等常见项目外,很多应用价值高、健身效果好的传统体育项目被束之高阁,难觅踪影.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仍是学校体育教学主选内容,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时数仅有10%.

2.3 教材缺乏,教学环节有待规范

安徽省体育教师编写发行了大量本科层次和高职高专层次的体育教材,数量之多,无法统计.但从教材内容上看仍然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传统体育所占比重少之又少,即使有这部分内容,也是千篇一律诸如太极拳、太极剑、武术基本套路等,缺少立足安徽省体育文化和风土民情的传统体育项目教材.以安徽省高校普遍开展的武术项目为例,其教师拥有参考教材情况都不尽人意(见表1),其他传统体育项目教材情况更是可想而知.

表1 安徽省高校武术项目参考教材情况[7]

由于教材不统一或者没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根据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动作进行教学.有的注重传统文化引领,有的只注重技术层面教学;有的学校作为必修课,有的学校列为选修课;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的学校,不仅学时分配相差较大;就连同一个学校、同一个项目因授课老师不同,也存在学时分配不一致,甚至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也不一样.教学环节规范性有待加强,科学性有待提高.

2.4 传统体育师资队伍严重短缺

安徽省有十几所高校设有体育教育专业,其中阜阳师范学院等高校还招收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安徽师范大学还招收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从了解情况看,不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只注重竞技运动项目培养训练,忽视传统体育项目的培养训练,即便是在设置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院系,其人才培养方向仍然局限在武术、散打、太极、养生气功等,对其它传统体育项目涉及较少.导致安徽省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科班”教师不足20% ,且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7].走访中了解到,安徽省很多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师是来自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的毕业生,还有部分老师是对传统体育感兴趣,通过自学后“改行”进行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即便挂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的学校,同样存在“某些项目甚至没有教练员”[8]的尴尬局面.师资是保证传统体育在学校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缺乏系统地接受传统体育文化熏陶和严格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的教师,势必会影响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

2.5 资金投入少,专用场地设施不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离不开必要的经费投入和必须的场地器材.走访中了解到,安徽省绝大多数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都是因地制宜,或在树林下、或在道路旁、或利用篮、排球场地进行,没有专门用于传统体育教学及训练的场地或场馆,一到课外活动时间,道路上车水马龙,篮、排球场更是挤满了锻炼者,很难找到适合进行传统体育锻炼的场所,一些传统体育爱好者因没有场地练习,不得不做“壁上观”.调查显示,安徽省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普遍存在场地匮乏问题.

在资金投入上,传统体育项目经费支出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经费支出相比,也是相形见绌.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安徽省获首批国家级示范的高职院校,学院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体育经费投入约在25万元左右,用于传统体育项目经费却仅有2000元左右,占总费用份额只有0.8%;合肥地区另一所高职院校,在2013年,投入乒乓球馆、健身房、校运会及其他单项体育比赛等,其费用支出约100万元,而用于传统体育项目支出只有区区几千元,不到经费支出的1%,仅添置少量武术棍、太极剑.资金投入少,也导致了安徽省高校传统体育开展“肠梗阻”.

2.6 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标准不明晰,操作性不强

(1)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传统体育发展迎来了春天.但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近千项,其中在安徽省广为流传的有50多个项目,诚然,想让这些项目齐刷刷地在安徽省高校开展起来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有些项目带有较浓的封建迷信色彩,不适合走进课堂;还有的项目,因缺少场地、器材或者教师,一时还无法在高校开展,等等.如果从高校四大功能看,应义不容辞承担起文化保护与传承责任,但基于高校现实实际看,的确难以做到“百花齐放”.究竟哪些项目需走进高校体育课堂进行推广?还有哪些项目虽然不适合走进课堂,但可走进校园,利用高校人、财、物资源进行文化传承?又有哪些项目虽不适合在高校开展,但需要进行田野传承?另外,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各占多少学时?要不要这种学时比?必学哪些项目?需选修几个项目?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由于在宏观上缺乏指导,在执行上缺乏标准,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在微观上处于盲从状态,需要相关部门协同研究解决.

(2)传统体育在类别上分为技击类、娱乐类、养生类、健身类.每个类别又有许多小项目,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的地区或在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呈现的文化内涵和欣赏标准也不一致,由于存在这种特质差异,其终极目标难以进行测量评价.如果把效果主要体现在参与、体验、学习、传承等方面,学生体育成绩又难以反映体能、技能等身体素质指标,二者孰轻孰重,没有统一标准,全凭教师个人意识评判成绩,客观公正性差.目前,安徽省高校对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评价,仍沿用竞技体育考核办法,在教学考核中没有采用像上海高校那样段位制考核标准和方法[9],不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 传统体育在安徽省高校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充分挖掘保护安徽省传统体育项目

目前,安徽省已挖掘整理出传统体育项目共50多种,包括竞技类、娱乐类、模拟类、节日类、军事类等等.但发展水平不均衡,其中皖北地区的花鼓灯、五禽戏、目连戏;皖南地区的跳傩舞、赛龙舟、灯舞等传统体育项目,在民间开展比较普及,在高校开展缺失.今后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作用,在加大田野传承力度同时,将民间大师请进校园,对老师或大学生进行口传身教,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传承;对于鲜有人练习,濒临失传的项目,制订抢救办法,诸如建立影像数据库等,加大保护力度并供大学生观摹.

3.2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规划

政府应整合体育、教育、文化、民俗等部门的力量,齐头并进,统筹开展传统体育工作,不能囿于单部门作战.在项目布局和推广过程中,政府和有关业务部门应有战略思想、全局发展意识,加强宏观规划,避免有些项目开展过热,有些项目仍无人问津.

3.3 加强、充实传统体育师资队伍

发展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必不可少,从起点培养传统体育教师,所需周期太长,最可行的办法是鼓励现有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让他们接受传统体育文化熏陶、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或者向从事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人员请教、学习;也可将民间艺人请上讲台进行文化传承,充实壮大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议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优先安排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对从事传统体育教学的教练员、老师在职称评审、评先评优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更多人乐于报考传统体育专业,乐于从事传统体育项目教学.

3.4 结合地域和专业特点,形成适合各自院校的、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传统体育想要在高校站稳脚跟,需在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对其项目特点、动作要点、技术规格、学习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并规范每个动作名称,为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和编写教材作规范;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大学生身心需要,鼓励每个院校在传承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创编,赋予项目时代特点,增强项目活力;各校还应根据本校文化发展愿景,有计划、有目的开展传统体育工作,营造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培育打造2~3个传统体育项目品牌,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符号并长期开展下去.

3.5 探索、完善评价模式

传统体育主要包括技击、娱乐、养生、健身四大类.每个类别因项目特点不同,评价指标也不相同.由于目前评价体系不统一甚至缺失,阻碍了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因此,应根据每个项目特点、能力要求和文化内涵,借助竞技体育评价理念,探索、完善若干传统体育项目评价模式.首先在课题组成员院校进行试验,总结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然后逐渐在全省高校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吉松.从价值取向视角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J].体育科技,2013(2):20-22.

[2]石玉虎.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体育文化安全问题管窥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75-78.

[3]张毅.基于“文化强国"理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2(5):75-78.

[4]傅绪明.大学生身体素质攸关民族兴衰存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4):400-404.

[5]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791.

[6]张玉强,郭荣娟.高校开设华佗五禽戏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5):139-142.

[7]杨振兴.安徽省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2):71-72.

[8]胡哲纯,汪云星.安徽省高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模式初探[J].新乡学院学报,2012(2):81-84.

[9]赵得龙,宋长江.沪浙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现状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3-124.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安徽省传统
成长相册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