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钟兰教授的针灸临床特色

2014-06-12 11:02钟小文钟兰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俞穴中脘灸法

钟小文,钟兰



浅谈钟兰教授的针灸临床特色

钟小文,钟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针灸疗法;医案;名医经验

钟兰(1952 - ),女,针灸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留校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现任中国针灸学会腧穴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四川省针灸学会器械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康复学会理事。主持或完成省部级、厅局级、校级课题18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校内教材及专著4部。曾被派往瑞士工作两年并应邀到泰国等地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擅长针灸及针药结合治疗中风、面瘫、痛症、失眠、痛经、小儿多动症等内、妇、儿科疾病,并在针灸美容及埋线减肥方面有着诸多心得。

笔者有幸跟随导师钟兰教授从事临床,现将其临床治疗特色介绍如下。

1 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

由于受现代医学的影响,现在许多针灸医生往往习惯于借助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来指导临床实践和解释针灸的作用机理,在临床上常选取病变局部的腧穴或凭经验选取相关腧穴来治疗疾病,这样虽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长此以往,必然使针灸临床疗效大打折扣,丧失针灸在治疗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病中的优势,也会使针灸疗法这一极具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失去其本来面目。

钟教授认为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和中药均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需要将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贯穿于临床实践之中。钟教授临证之时每每四诊合参,分虚实,辨寒热,除局部选穴外更加着眼于整体,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机能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虚证、寒证往往选取具有扶正作用的腧穴和强壮穴,并重用灸法,如脾肾阳虚之泄泻,多选取百会、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神阙用隔盐重灸,足三里用温针。实证、热证则选取具有泻实作用的腧穴,只针刺或针刺加拔罐,甚至点刺放血,如外感风热之目赤肿痛,常选取风池、睛明、丝竹空、太阳、外关、太冲等穴,并在天牗穴拔罐,耳尖穴点刺放血。虚实夹杂之证常采用灸法补虚与拔罐泻实相结合,如脾虚夹有湿热之咳嗽,多选取风池、天牖、天突、列缺、孔最、中脘、关元等穴,神阙盒灸、足三里温针,针后在天牖、天突、肺俞等穴拔罐。

中医学辨证论治是以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主的,针灸除了八纲辨证之外,还要分经辨证论治。分经辨证论治是针灸疗法有别于中医学其他学科的一大特色,如心悸属手少阴心经病变,则在心经上取穴;感冒属手太阴肺经病变,则在肺经上取穴;肝气犯胃之胃痛,除选取胃经的穴位,还需选取肝经的穴位。通过辨证施术往往比简单局部选穴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由于重在治病求本,所以其远期疗效也更加理想。

2 注重多法结合补泻

中医学外治法方法众多,有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穴位敷贴、穴位埋线等。钟教授临床上运用针刺、艾灸、拔罐三法最多,其根据针刺、艾灸和拔罐3种方法在补泻方面的不同特性,针刺时不施行补泻手法,而以提插法得气为度,平补平泻,以此调整经络气血;艾灸主要采用艾条灸,以盒灸、温和灸和温针灸为主,从而起到补虚的作用;取拔罐之活血化瘀、泻热排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等作用为泻法,如此将它们有机地配合应用,常达到理想的补虚泻实效果。

2.1 实证用法

临床上若辨为单纯实证,常针刺和拔罐法合用,可加强祛邪的功效。如湿热壅滞之呃逆,除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膻中、膈俞、胃俞、肾俞等穴泻邪外,配合中脘、膈俞、胃俞、肾俞等处闪罐后留罐15 min,可明显增强清热祛湿、降逆止呃的作用,提高疗效。又如肝火上炎之头痛,除针刺百会、风池、头维、印堂、太冲、合谷、肝俞外,也可配合天牖、期门、肝俞穴拔罐,可增强清肝泻火、通络止痛的作用。实证患者用此法一般见效较快,有时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2 虚证用法

对于虚证患者则重用灸法补虚扶正,单纯运用温和灸、盒灸,或用温针灸。除选择不同艾灸方法外,常选用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如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涌泉等。正气大虚者多灸重灸,可灸30~40 min;正虚不甚者少灸,可灸10~15 min。如脾肾阳虚之泄泻可针刺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复溜、肾俞、脾俞,并在神阙、命门穴进行隔盐大艾炷灸,以腰腹部温热或有透热感为度。

2.3 虚实夹杂证用法

虚实夹杂之证在针灸临床上最为常见,由于多数患者乃久病之躯或患疑难之证,久病必虚,正气已伤而邪气未去,机体处于正虚与邪气并存的状态。因此针灸治疗时常将上述实证用法和虚证用法有机配合,以求得补虚泻实效果。当邪实为主正虚为次时,以泻实为主,多针刺、拔罐,辅以灸法扶正;当正虚为主邪实为次时,则以灸法为主,辅以针刺、拔罐,或不用拔罐法;当邪实与正虚相当时,针刺、拔罐与灸法也应相当。如气虚夹湿热阻络之腰痛以湿热为主时,多针刺心俞、脾俞、肾俞、委中、飞扬、腰眼、阿是穴等穴,针后在脾俞、肾俞、阿是穴等穴拔罐;若经一段时间治疗后,湿热得以祛除而以气虚为主时,仍以上述腧穴为主,在脾俞、肾俞盒灸,并加神阙穴盒灸、足三里温针灸。

3 重视背俞穴的运用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包括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不仅生理上与脏腑有着特殊联系,而且与脏腑的病理也密切相关。因此背俞穴的主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治疗相应脏腑疾病;②治疗相应脏腑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疾病;③治疗肩、背、腰部的局部病证。但由于肺俞、厥阴俞、心俞等背俞穴在解剖上邻近胸腔,操作上稍有不慎就有造成气胸的危险,因此令很多针灸医生望而却步,弃之不用。钟教授在临床则十分重视运用背俞穴,不论是中风、失眠、月经不调、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内妇儿科病症,还是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科病症,抑或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躯体局部痛症,钟教授都重用相应背俞穴,背部上用25 mm毫针,腰部用40~50 mm毫针,以提插法得气,留针时间一般为30 min,若辨为虚证、寒证则在相应背俞穴采用灸盒灸或温针灸。如心脾两虚之不寐,多选百会、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神门,并在脾俞、肾俞处用盒灸。若辨为实证、热证则只针或少灸,针后拔罐,甚则点刺放血。如外感风热之牛皮癣,多选风池、天牖、心俞、膈俞、肝俞,只针不灸,针后用皮肤针叩刺微微出血,然后在患处采用铺棉灸。又如湿热阻络之腰痛,多选心俞,肝俞、肾俞、腰眼、阿是穴、委中、飞扬、阳陵泉,针后在肝俞、肾俞、腰眼、阿是穴等处拔罐。由于运用了背俞穴,患者的整体机能得到了增强,不仅主要病症得以临床痊愈,而且很多伴随症状也随之改善。

4 病例介绍

患者,男,22岁。2010年3月25日因小腹痛伴腰痛10 d就诊。患者腰痛,腹部刺痛,乏力,伴精神紧张,下肢伴片状色素沉着多年,小便乏力;舌质紫暗、有明显瘀斑、舌下脉络紫暗、苔白腻,脉涩、沉取乏力。尿常规示蛋白(++ +),血生化示血尿酸为468mmol/L(正常参考值为420mmol/L)。B超示双肾盂积液,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膀胱壁增厚不光滑,膀胱尿盐沉积。肾图示左肾功能中度受损,右肾功能重度受损。患者既往有脊髓栓系综合征并手术病史。诊断为腰痛、腹痛(脾肾阳虚、痰瘀阻络)。治宜温补脾肾,通阳利尿,祛痰通络,活血化瘀。针灸处方为①针刺膈俞、脾俞、腰眼、次髎、委中;肾俞、复溜温针,针灸后在腰眼拔罐。②针刺中脘、血海、章门、太溪;气海、足三里针灸并用;期门拔罐。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经20次治疗后,尿常规未见异常,血尿酸434mmol/L,余皆正常;B超示除膀胱壁厚毛糙外,余双肾、输尿管均未见异常。后患者因故停止治疗,至2011年10月20日随访未见复发­[1]。

[1] 钟兰.肾脏病案[J].中国针灸,2012,32(4):381.

2013-07-21

钟小文(1987 - ),男,2011级硕士生

钟兰(1952 - ),女,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lanliuzhong@ 163.com

1005-0957(2014)01-0005-02

R249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05

猜你喜欢
俞穴中脘灸法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阴吹验案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