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硬至猛彭雪枫

2014-06-12 09:40廖毅文
时代报告 2014年6期
关键词:彭雪枫陈毅新四军

廖毅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红尘往事被岁月的潮水冲刷得无影无踪,多少人杰鬼雄随着历史的久远而无声无息。然而,人们只要提起彭雪枫的名字,便产生由衷的赞美和无限敬仰之情,这一切都来自彭雪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党性原则。

彭雪枫乳名叫彭隆兴,学名彭修道,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七里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取唐朝诗人杜牧《山行》一诗中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改名为彭雪枫。

彭雪枫生活的年代,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少年时的彭雪枫就立志报国。1921年,14岁的彭雪枫只身投奔在天津教书的伯父,考进天津南开中学。大革命时期,他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1925年,彭雪枫投身“五卅”运动,1926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积极从事学运、农运、兵运等革命工作,组织参加了北京南宛暴动,成为北京城区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和地下负责人。

后来,彭雪枫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之后,又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并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名师长。

与陈毅赛马

“雪酿寒石苍皆白,枫竞霜后叶先红。”这是淮北名士李耀庭送给彭雪枫的对联。这副对联不仅把彭雪枫的名字嵌进了对联中,还点化出彭雪枫的人格形象:真诚、坦荡、自信、亲和,同时棱角嶙峋、刚硬至猛。

一次,彭雪枫和陈毅一起出去饮酒,老板把陈毅当作彭雪枫的随从,殷勤敬酒,彭雪枫没有任何解释,安之若泰。与陈毅赛马,彭雪枫从不故意输,总是把陈毅拉得无影无踪。遇到有同志对他产生误解时,他坚守三个原则:“一不辩驳,二不迎击,三不伤神。”这种“敞亮豁达”的处事之道得到陈毅的高度赞赏,陈毅说他是霁月风怀,一身傲骨,邓子恢则说他身上找不到一丝媚态。

彭雪枫对上级是不卑不媚,对下级战士却是随和有加,能同甘共苦。在彭雪枫任第四师师长期间,新四军为保护干部,决定给旅以上的干部开小灶,伙食从优,各师都认真地执行了,唯独四师抗命不遵。陈毅到四师司令部的第一餐就是吃的大灶,照例是白菜、萝卜、土豆丝和烧豆腐。

“小鬼,你们师领导每天吃啥子饭哟?每餐都和今天一样?”陈毅来到炊事班了解情况。小战士说:“我们吃什么,师首长就吃什么,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陈毅找彭雪枫谈心,希望彭雪枫能考虑到干部的身体情况认真落实小灶政策,但彭雪枫认为,官兵一致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越是条件艰苦,干部就越应该与普通战士打成一片。

陈毅走后,一到吃饭时,彭雪枫便端着空碗来到战士们中间。其他首长一见这种情况,也都下到大灶,小灶名存实亡。陈毅听说后,只好自我解嘲:“这彭雪枫是个犟头。”

“调虎离山”之计

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道路泥泞。

“老乡,开门啊,我们是新四军。”彭雪枫带领队伍在大雨中寻找宿营地,便发现这里不寻常——家家户户合门闭户,路上空无一人。

看到一户人家室内无人,却井井有条,战士们觉得可以在这里落脚。

但彭雪枫却写了一幅字,让警卫员贴在了门上。

闪电中,这幅字更显得遒劲有力:老乡不在家,开门就犯法。

这个雨夜,彭雪枫带着他三百多人的队伍在破烂的关帝庙安下了家。

1938年9月,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中共决定派部队挺进豫皖苏抗日前线。

毛泽东亲自点将彭雪枫。

“彭雪枫现在手上只有不到四百人,跟光杆司令差不多,还是让他多准备一段时间吧。”一名军委参谋提醒毛泽东。

“你蠢嘛!等你准备好了,日本人也站稳脚了。彭雪枫喜欢挑战,越困难,干劲越足。”毛泽东说。

9月29日,彭雪枫带领373名战士,100多支枪出发了。

那个雨夜正是彭雪枫初到豫皖苏。

豫皖苏地区有一万多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和国民党军,还有大小20多股共一万多人的地方武装。受到地方武装和国民党部队的排挤不说,当地老百姓根本不相信他们是来抗日的。

在关帝庙落脚的第二天,井水就被下毒了,不少战士呕吐不止。

地方武装派人送来一包药和几十块大洋,还有一封信——

“贵军到此地定会水土不服,此药服下必解。银子不多,作为上路盘缠。”

这时,两个国民党士兵也带来口信:“岳师长说,这里是19路军的防区,请你们撤离。”

“岳师长?莫非是岳中夏?”彭雪枫问。

“是。”来人回答。

“请回去复命,我彭雪枫要拜见他。”

前往约会地点的路上,两人还未靠近,忽然,岳中夏的战马受惊,把他掀翻在地,脱缰狂奔。

彭雪枫立即纵马追赶。眼看疾驰的火车头向惊马冲过来,彭雪枫飞身把战马拉下铁轨。

岳中夏惊魂未定,见到救险者是彭雪枫,更是目瞪口呆。

两人来到岳中夏师部落座。

“你这三百来人,百十条枪,何不归编我部,我请示上级,暂时委任你独立师副师长,仍授少将军衔,待日择机腾达……”岳中夏边想边慢吞吞地说。

“将军的美意,彭某愧不敢当,岳将军的最后通牒我已经收到了,不过,我不会离开此地,我还要向将军借地抗日。”彭雪枫毫不示弱。

“彭将军,你不要太难为我啊!”

“岳将军出身黄埔,骁勇善战,今天怎么了?”彭雪枫反问。

岳中夏低头望向别处,脸有些红:“不是本人……哦,我的职责是……”

“日寇进犯我们的家园,如入无人之境,贵部防区拥兵上万,竟然对日寇的行径熟视无睹,请问将军责任何在?”

岳中夏没有说话。片刻,他才说:“追车换马,让我领略了将军的风采,好,我借你地方,让你和日本人打一仗,期限一周,不打没离开,打了没打赢,我都打你。”

二人对视,看似无声,胜似有声。endprint

赌一把,值!

当夜,在关帝庙,彭雪枫和战士们在煤油灯下讨论,只有彭雪枫默不作声。

战士们突然看着他,都不说话了。彭雪枫站起身,来回踱了几步,来到马厩,给战马添了些草料。

彭雪枫看着战马若有所思,踱步回到屋内。

“这仗必须打!打谁?打日本人!不但要打,还要打好、打赢、打出影响。”落座后,彭雪枫坚定地说。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彭雪枫和大家围坐在一张桌子前,桌上放着日军军需库的地图。

“此仗敌众我寡,一路负责攻占军需库,必须在90分钟内结束战斗,二路在30分钟内消灭浴池的鬼子,然后火速增援一路,剩下的人和我把地雷全部埋在鬼子增援部队的路上,并在那里拖延时间。”

说完,他又站起来再次强调:“这一战关键是速战速决,否则鬼子援军一到,我们是顶不住的。”

“但是,就赌这一把,值得!”说着,彭雪枫握紧了拳头。

经过一夜的激战,彭雪枫所部成功袭击了日军军需库。

第二天晌午,“欢庆胜利”几个大红字贴在院子的墙上,战士们正兴奋地领着昨夜缴获来的武器弹药。

“这是我们第一期《拂晓报》的特刊。”屋内,彭雪枫将一张纸递给警卫员。

“这不是向世人宣布,这一仗是咱们打得吗?”

“对!拿笔来。”彭雪枫说,“我要让豫皖苏人民都知道,新四军是抗日的队伍,让国民党和大大小小的地方武装都知道,日本人是可以战胜的。”

彭雪枫修改了头条标题后,用力把笔拍在了纸上。

日本人看到《拂晓报》头条新闻:“新四军豫皖苏第一捷”后,恨得直咬牙。

“漂亮!漂亮!好一个彭雪枫!”岳中夏看后暗自感叹。

第二天,彭雪枫把粮食送给了老百姓,把武器弹药送给了地方武装,还给岳中夏送去了一把缴获来的日本军刀。

晚上,彭雪枫组建的拂晓剧团正演出《满江红》。

岳中夏和彭雪枫相邻而坐。看到一半,岳中夏悄然离座。

两人来到一座小桥上。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身为岳门之后,愧对列祖烈宗,在彭将军面前,岳某深感汗颜……”岳中夏惆怅地说。

“这不是将军的初衷……”彭雪枫劝慰道。

“鄙人不问政治,唯知军人上命下行。”岳中夏说。

“但雪枫望能与将军相互响应,御侮驱寇。”彭雪枫字字铿锵。

“彭将军,不管如何,我岳某绝不会帮日本人助纣为虐。”

两人的目光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形势发生转变。当地老百姓,甚至一些地方武装都争着参加新四军。

招兵会上,一对年轻人找到彭雪枫。

“谢谢彭将军的对联!”男的说。

“对联?”彭雪枫正纳闷,两个人便诵读出了对联——“老乡不在家,开门就犯法”。

“我从来没见过像你们这样纪律严明、能打日本鬼子的军队,我们要参军。”女的说。

“欢迎你们,新四军需要你们这样的爱国青年。”彭雪枫紧紧地握住了二人的手。

短短3个月后,彭雪枫部的人数就增至两万人,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数字报到延安,军委机要局以为出了错,多加了两个零。几天后,彭雪枫电复中央:统计准确无误。

这下,延安沸腾了,毛泽东得意地说:“我说嘛,越困难,彭雪枫就越有劲头。”

不久,彭雪枫和日军展开决战。

岳中夏顶着各方压力,大开防区大门,放彭雪枫的部队通过。新四军联合地方武装从后方直捣空虚的端城,日军中了彭雪枫的“调虎离山”之计。

原本要支援军火库的日军主力又火速班师回援端城,但赶到时,只看到彭雪枫留下的一张纸条——你输了!

彭将军卖马

无论条件如何艰苦,环境如何险恶,彭雪枫总把对党的无限忠诚作为身体力行的准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1932年9月,在江西乐安,时任红二师师长的郭炳生企图带部叛逃,彭雪枫无私无畏,仅带几人亲往追赶,直奔虎穴,斗智斗勇,揭露了叛徒的阴谋,挽救了受蒙蔽的同志,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红星奖章”。

1939年2月9日,彭雪枫率部3400多人进驻河南永城南书案店,其时抗日战争正处在艰苦卓绝的岁月,又恰逢多年未遇的春荒,部队经费给养奇缺,人民群众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彭雪枫见此情形心急如焚,决定“卖马度春荒”。他率先垂范,先后卖掉包括他的坐骑在内的几十匹战马,救济无粮断炊贫困户,维持部队生活开支。春播前,彭雪枫还抽出一些钱,来解决群众买种子的困难。群众闻之感慨不已,称赞:“新四军乃天下文明第一军!彭将军卖马济贫,亘古未有。有此仁义之师,何愁倭寇不败。”

因工作需要,党中央派彭雪枫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到确山竹沟创办抗日军政教导大队,组织训练抗日武装,消息传到彭雪枫家乡镇平后,他的几个亲戚听说他当上了共产党的“大官”,相约来到竹沟,希望能谋个好差事。彭雪枫和蔼地对他们说:“我代表省委,欢迎你们来这里加入新四军打日本鬼子。但必须向你们说明,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与国民党的军队不一样,既没有薪水,又没有官饷,现在更没有白面大米吃。我能做到的是,能吃苦的可以留下来背大枪进学员队;不愿吃苦的可以回乡生产。”

彭雪枫一生从不搞特殊化。由于条件艰苦,工作繁忙,彭雪枫日益消瘦,炊事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想为他做点好吃的,改善生活,但每次都换来他的严厉批评。有一次,彭雪枫与参谋长张震到一个营视察。午饭时,营里多做了炒鸡蛋、炒粉丝两道家常菜。得知这是专门为他加的菜后,彭雪枫马上严肃地说:“把菜端回去,分给有伤病的同志吃!”接着他又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部队的生活很困难,群众的生活更艰苦,如果我们特殊了,就脱离了群众。”营长赶忙把菜端走,分给伤病员,又换上大锅菜汤,彭雪枫才高兴地吃起来。

由于彭雪枫坚定的党性原则,毛泽东称赞他是“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人民群众设案致祭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河南夏邑八里庄的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追悼会那天,淮北各界数千人前往洪泽湖畔,恭迎彭雪枫的灵柩。从洪泽湖到半城,沿途几十公里,人民群众都在灵柩经过之处设案致祭,案上不约而同地放着一碗清水,一面明镜。这是淮北人民的最高礼节,象征着彭雪枫一生清如水,明如镜。灵柩运往墓地时,百姓成群结队地尾随其后,不少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在子孙的搀扶下,一步一哭地与这位被毛泽东、朱德等称赞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的将军作别。

“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中共中央送给彭雪枫同志的这幅挽联,是对他革命和战斗一生的生动写照。endprint

猜你喜欢
彭雪枫陈毅新四军
陈毅颂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彭雪枫:毛泽东眼中“赵子龙式的虎胆英雄”
彭雪枫的浪漫婚事
彭雪枫豫东春荒卖马赢人心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Promoting Chinese Young Learner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彭雪枫致林颖的第一封信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