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的原因与对策

2014-06-13 02:57
文教资料 2014年7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教师队伍

张 玲

(浙江树人大学 基础部,浙江 杭州 310015)

探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的原因与对策

张 玲

(浙江树人大学 基础部,浙江 杭州 310015)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等院校思想教育形式某种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作为高校中思想活跃的群体,处于多种文化派别的包围之中,自然也无法摆脱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本文详细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马克思青年教师队伍产生的冲击,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在历史发展中,与时俱进地提高青年教师队伍应对各种思潮侵蚀和挑战的能力是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历史虚无主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高校思政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年轻人思想意识的冲击已成为我国青年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多元文化造成的困扰和冲突下,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作为高校中思想活跃的群体,处于多种文化派别的包围之中,自然也无法摆脱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本文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高校马克思青年教师队伍为研究对象,考察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对高校某些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的消极影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某些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的冲击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中蔓延已有一段时间。对于思潮影响的客观现状,许多研究者已进行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武汉大学的杨军曾采用抽样问卷、座谈等方式,对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师生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认同度和知晓度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师队伍中,自认为对历史虚无主义“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教师人数只占总受访教师人数的五分之一,2.3%的教师认为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55%的师生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影响,50%的师生不认同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1]。

笔者在这一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浙江省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随机进行了个别访谈,其结果趋向与上述调查数据基本一致,但也有需要特别指出的方面。

(1)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认知度,通过进一步追问,笔者发现自认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有所了解的老师对历史虚主义的“了解”停留在笼统了解上,难以清楚表达、深刻分析的层面,甚至个别“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老师仅仅是对其思潮有所耳闻。

(2)在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认同度调查中,所受访的老师无一例外地不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但仅一半以上的老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没有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有相当比例的老师选择了“不确定”。笔者与认为自己“未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老师进一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例如中国近代历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认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等问题,发现部分老师的观点具有历史虚无主义色彩。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对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有影响。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但他们缺乏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能力。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某些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消极影响的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为什么会对高校某些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产生消极影响,除了历史虚无主义本身有着迷惑性和渗透性以外,对教师队伍本身进行分析,主要有如下方面。

1.教育经历的影响

我们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应担负起高校中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抗击历史虚无主义主力军的责任,却忽略了某些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本身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受害者。目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队伍中,青年教师是主力军,他们大部分年龄在30~45岁,受高等教育理论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此时正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秉持“告别革命”的历史观在中国思想界蔓延、肆虐的时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由于教师在自身教育过程中对历史虚无主义缺乏相应的判断力,而当时中国教育界也未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因此一些人在此时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时至今日,当我们意识到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时,这些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年轻人正逐步走向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舞台。

2.教育理论缺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中对垒历史虚无主义的最重要的载体。为配合2005年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改革,2007年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新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于历史专业学习,该课有明确的政治诉求。课程教学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然而现实中,多数年轻教师毕业于历史专业,教学中往往受历史专业影响,为追求历史事实,热衷于将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复原于历史场景,深陷于一些历史细节、现象的梳理,而缺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统领,缺乏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这种碎片式的教学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机可乘,反而淡化了课程的政治诉求,没有很好地解释中国历史对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没有完成课程对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的任务。

3.教学自信不足

某些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内容不熟练、教学手段不丰富、教学思路不成熟等问题,这严重影响这些青年教师的教学自信。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一些年轻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内容上过于迎合学生的兴趣,删减学生认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对历史随意主观评说、趣说、戏说,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用娱乐化手段进行表达,运用调侃的方式进行描绘,以达到增强课堂趣味性的目的。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感性的影视形象和抓人眼球的通俗文字,或者通过互联网、影视作品和通俗读物等媒介,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在轻松娱乐中接受思政理论。这种哗众取宠的教学安排,本身是教学自信缺失的表现,却让学生对历史进行了非严肃的建构,加剧了学生对现实的不关心,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某些学生缺乏敏锐的政治视觉和思想鉴别力。

4.生活压力的负荷

从现实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已影响到一些人的日常生产、交往活动,这一现象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担忧,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处于人生中生活、事业刚刚起步的阶段,科研上根基未稳,教学上不能得心应手,生活中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压力让青年教师对生活、对工作充满了更多的心理期待。高校青年教师本身较高的政治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让他们对解决这些问题抱有较高期望。但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理论和现实之间的某种反差,让一些正在为自己人生目标紧张努力着的年轻教师在现实中一次次的打击面前,对生活有所茫然。这些焦虑,使一些青年教师容易认同、接受、否定现实的理论观点,接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则以“反思历史”、“重写历史”为名,对主流意识形态质疑。这在客观上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各种言说提供了空间[2]。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和影响,加强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历来是各种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交叉和猛烈碰撞的地方,同时高校也是各种高品位文化产生的地方。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肩负着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定历史自信

加强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的教育功能,提升教师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力,必须由内而外地共同施加影响,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要从根本上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教师的冲击,必须立足于青年教师本身。青年教师队伍要对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对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奋斗中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不移。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深入学习、科学总结和自觉运用党的历史,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历史,运用党史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庄严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只有坚持历史自信,才能坚持道路自信,才能在深入思考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地走向未来[3]。

2.加强理论学习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迷惑中国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坚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肯定,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一些青年教师缺乏全面、深刻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教育。唯物史观是人们正确对待历史的根本指针,列宁强调,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4]。要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最根本的是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社会和世界。因此,相关教育部门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唯物史观理论。通过加强理论构建,帮助青年教师,特别是缺乏相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的专业老师,树立尊重历史、尊重人民的唯物史观,让青年教师在思想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史实出发,以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教学和研究。通过定期、系统的理论学习,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高校青年教师的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让马克思唯物史观在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理论优势,不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智慧。

3.丰富教学经验

大学课堂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场所。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要想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教育过程中,必须具有充分的教学自信。为此,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校理论宣传处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的教学培训。在各种培训中,针对教学内容,相关教育部门要及时、定期向年轻老师介绍、评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最新动态和成果,介绍社会中最新思潮蔓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保持高度的警惕。课堂教学中不回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面临的现实问题,满足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需要,通过增加史料分析、典型案例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成功粉碎历史虚无主义的诽谤。在教学手法上,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精神贯穿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参加各项劳动、参观革命遗址、深入实地调研等活动,使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的接触中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加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从而最终实现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4.树立生活信心

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对某些青年教师生活的影响,必须帮助青年教师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积极的精神力量,帮助青年教师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青年教师队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用发展的眼光积极面对生活,勇于挑战,树立克服生活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通过努力认真地工作,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关爱,帮助青年教师排除成长进步中带来的诸多困扰,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更好的工作资源、营造多方面的工作渠道,树立社会主义的形象。通过现实困难的帮助和解决,缓解某些青年教师无所适从的生存焦虑,进而消除青年教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让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成为一支具有坚定信念、扎实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队伍。

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担负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年轻教师兼有双主体的身份角色,一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者,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者,另一方面,教师是多种思潮交互碰撞下的接受者,教师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自己所接收的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相应的筛选,从而创造性地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当前大学校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青年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一样更加容易接受社会中的各种思潮。长期以来,教师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身份,忽视了其虚无主义思潮冲击下面临的侵蚀和伤害,降低了某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应战能力。如果青年教师不能及时增强批评性的辨别能力,那么将无法肩负起历史使命。因此,如何在历史的发展中,与时俱进地提高青年教师队伍应对各种思潮侵蚀和挑战的能力,是今后教育工作中应坚持不懈关注的问题。

[1]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60-63.

[2]杨军.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J].人民论坛,2013,27:71-73.

[3]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9:44-46.

[4]列宁选集[M].第二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版第1卷:10.

浙江树人大学教学方法改革项目资助(No.20 12JA2032)。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教师队伍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