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怪癖”背后的压力

2014-06-17 02:58王有国
为了孩子(3~7岁) 2014年6期
关键词:小蕊怪癖结巴

王有国

我们常说,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对子女的娇惯尤甚从前,孩子们生活无忧,并且也自由宽松得多。但是随着城市的膨胀,入园难、入学难种种问题迫在眉睫,孩子们被迫学习“十八般武艺”,而“虎妈”“狼爸”的走红,更让不少原本实行宽松教育的家庭,一变而为严厉的教育方式。凡此种种,让学龄前孩子的压力性怪异病症,有了增多的趋势。

咬指甲

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孩子5岁,家里一尘不染。我四处看看,发现孩子的玩具,不是摆在高高的架子上,就是锁在玻璃橱里。有一些塑料积木还正浸泡在消毒水盆里。孩子转了一圈儿,没找到好玩的,只好看着电视咬起了指甲……没几分钟孩子的妈妈突然发现孩子咬指甲,狠狠地打了孩子的手,几巴掌下去,孩子忍不住哭起来。朋友无奈地说,孩子咬指甲的毛病总也改不了,可咋办呢?

很显然,孩子咬指甲是被家长逼出来的。你这也不让摸,那也不许碰,那么孩子的手能放在哪里呢?人主要是通过手与外界接触,特别是孩子的手一刻也闲不住,出于好奇,总喜欢这儿摸摸,那儿弄弄,需要用手来摸索认识这个世界。你限制了他的手,就封锁了孩子好奇探索的心灵,再加上种种严厉的“限制”,无疑会使孩子产生紧张、抑郁、沮丧、自卑和逆反的情绪,不自觉地咬起了指甲。

解决的根本办法是解放他的手、占用他的手!把玩具都拿出来让他玩,让他动手摆积木、拼图、绘画、弹琴、奏乐器,或到户外去骑车、玩球、扔飞盘。总之不让他的手闲着,让他无暇再往嘴里放。同时,教会孩子勤洗手。一段时间后,朋友告诉我,孩子不再咬指甲了。

吸吮手指

小花最近说啥不去幼儿园了,她说老师嘲笑她,说她“都4岁了,还拿手指当奶头吮,没出息!”为此,小花妈妈找到了幼儿园,跟班级老师吵了起来。老师理直气壮地说:“孩子都4岁了还在吮手指,不是问题吗?她不仅自己吮手指,还把这个坏习惯传染了别的孩子,难道我不能纠正吗?”作为幼儿园的特邀专家,正好我也在,她们叫我给评评理。我当然不客气地各打了五十大板,指出妈妈和老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吸吮功能是哺乳动物的本能,超声观察到胎儿在子宫里就有吮手的动作,所以婴儿的吮手习惯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奇怪。问题是随着婴儿长大,这一习惯即应改掉。为什么一些较大的孩子还保留着这种习惯?

原因可能有:哺乳期母亲喂奶未能满足孩子吸吮欲望,宝宝肚子虽然饱了,但心理上还未满足;母亲陪伴孩子时间太少,感到寂寞,婴儿就保持了吮手的习惯。较大的幼儿(3~4岁)还吸吮手指,是一种倒退的行为,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当孩子焦虑和紧张时便会倒退回婴儿时期,用吸吮来满足口腔的欲望,以减少内心的压力。

小花3岁前在家由保姆阿姨带着,爸爸妈妈一直工作忙得不着家,小花缺少母爱,爸爸更少管她;4岁刚上幼儿园,又遇上这位会嘲讽指责的老师。你让她怎不产生孤独无助、胆怯畏惧的心理?出现倒退的吮手指行为不足奇怪。我当面给她们指出后,小花妈妈和老师都有些不好意思,可她们都听了进去。通过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一起对小花增加关爱,几个月后我再去那里,小花变得十分活泼可爱,也不再吮手指了。

夜惊

5岁的男孩康康总在半夜睡梦中突然惊醒坐起,并伴有两眼凝视及面部表情惊恐,有时还会躁动不安或喊叫,但是通常几分钟后又能缓解,并继续进入睡眠状态。第二天醒后,家人问他昨夜的事情,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深入了解后得知,最近孩子父母正在闹离婚,常常吵架。

其实,这是典型的夜惊,夜惊属于小儿睡眠障碍,与孩子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其他病理因素有关之外,更多的是心理因素。

孩子如果白天受到过度精神刺激,危险的运动游戏、宠物的惊吓、家长的严厉责怪、大人之间吵架等。

这些过度刺激都会在大脑皮层留下印记,当处于大脑皮层普遍抑制的睡眠状态时,某些印记深的局部神经细胞出现兴奋灶,便会引发夜惊。孩子夜惊时,整个意识还处于朦胧状态,自然也没有记忆,醒后什么也不知道。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得到母爱和父爱;

不要责骂孩子,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要拿孩子赌气;

避免孩子接触恐怖影碟、电视、电脑游戏,也不要守着孩子讲恐怖的事件和故事,尤其是睡前。

还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在分床和分室睡眠开始阶段,父母要轮流陪伴孩子进入睡眠,夜间也要警觉地注意孩子的动静,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一旦发生频繁夜惊,应带孩子去看医生,查明原因,有针对性地治疗。必要的时候可排除脑发育不全、癫痫、颅内占位病变等器质性疾患。

尿频尿急

小蕊的父母是双职工,幼儿园放学后,小蕊只能继续上晚托。看着别的小朋友能早早回家,小蕊经常哭闹,一次,小蕊爸爸当众大声训斥孩子:“爸爸妈妈不能早来接你,你就多等一会不行吗?小小年纪就学会跟别人比,比什么比呀!再哭闹我们都不喜欢你了!”

没想到小蕊当时就吓尿了裤子。后来就落下了病根儿,一紧张就会尿频尿急。老师批评别的同学,或爸爸妈妈说话声大一点,她都要赶紧上厕所,不然就得尿裤子。

排尿次数过多叫尿频。说尿就得赶紧尿,叫尿急。发生尿频尿急的原因很多,具体有:

②生理性尿频:饮水性尿频、季节性(冬季)尿频等。

②炎症性尿频:尿道炎症感染等。

③神经性尿频:小儿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弱及膀胱逼尿肌发育不健全等所致,尤以4~5岁的孩子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每天排尿次数增加而无尿量增加,排尿次数可增加至20~30次,甚至每小时10多次。

④其他疾病引起,如小儿糖尿病。若孩子尿频、量多,伴口渴、多饮、多吃、消瘦,请查尿糖、血糖有无异常。

小蕊的情况属于神经性尿频,大脑-脊髓-膀胱排尿机制发生紊乱,此时最怕再受到心理精神因素的干扰。善待这些孩子,给他们创造排尿条件,告诉孩子排尿次数多少每个人有所不同,是正常现象,解除他们的心理包袱,不让小朋友讥笑他们。在排尿次数增多的时候,也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讲故事、玩游戏等,分散孩子对排尿的紧张情绪,而每次排尿时都鼓励他尽量把膀胱内的尿排净,这样才能逐渐帮助他建立起完善的排尿功能。

结巴

一位妈妈带着6岁的儿子来看“结巴”。妈妈说,孩子3岁前说话蛮好的,4岁后为了上幼儿园,就把他送到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南方口音重,孩子一时适应不了,后来孩子说话变得不流利,也不爱说话。爸爸妈妈逼他多说话,多朗读,守在旁边及时纠正错误,结果反倒“结巴”了。家长越着急,孩子的结巴越严重。

“结巴”即口吃,不是器质性病变,而是一种语言功能障碍性病症。多在2~6岁时开始出现,男孩多于女孩。近来的研究逐渐揭示心理素质和精神压力在口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产生口吃的个人高危因素有:

* 2~6岁语言学习成熟期儿童;

* 活泼、顽皮、好奇心盛、善模仿的男孩;

* 易于激动急噪的A型性格;

* 说话性急、好占上风、心强好胜,但又极为脆弱的心理素质等。

环境高危因素有:

* 亲人中特别长辈有口吃者;

* 邻里中有年龄较大的口吃玩伴;

* 家长寄予极高期望的独生子女;

* 家庭失谐、父母离异或家教过严的孩子等。

另外,一些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缺点,一旦发现孩子有些口吃,就大惊小怪,甚至对孩子大呼小叫地令其改正。殊不知,这种精神压力让口吃更严重。

面对口吃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知道口吃是完全可以治好的,坚定他们的信心,放下包袱,认真学练说话。

◆不要歧视说话不太流利的孩子,鼓励他们多说、多读、大声朗诵、讲演。

◆对所有的孩子都要讲清模仿口吃是不礼貌的,损人又害己,他们知道了模仿的害处,自觉地不去模仿。

◆让性急的孩子改掉说话急躁、抢话的毛病,让他们有话好好说、慢慢说。

◆对学龄前儿童,大人不可催逼孩子说话,在孩子语言表述出现失误时,要耐心纠正,不可讽刺挖苦,更不可打骂恐吓。

猜你喜欢
小蕊怪癖结巴
车来车往的困惑
Video Star Gets Job Promoting Tourism
数学家“怪癖”档案
因为这些『怪癖』,我才是我自己
结巴侠
张亮:扼住命运的结巴
日本教授的懒散与怪癖
记忆力
小蕊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