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

2014-06-18 21:24刘杨
商业经济 2014年3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

刘杨

[摘 要]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很多社会舆论的源头来自于网络,但突发公共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其相关网络舆情的管控也变得至关重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原则是适量适时进行引导,并有针对性的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手段。有关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监测过程中,应建设好政府官方网站,掌握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倡导网络伦理道德,提高媒体素养,以有效对其进行监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舆论监测

[中图分类号] F264.9 [文献标识码] B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社科院的数据指出,中国已超过2.06亿网民用互联网来获取最新资讯。网络提供了一个人人都有话语权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这导致很多社会舆论的源头来自于网络。我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然而社会已经步入风险高发期,在此阶段,突发公共事件在我国频发。社会舆论的形成往往体现的是公众的民意,因此舆论的监管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团结,突发事件相关网络舆情的管控也变得至关重要。

一、关于网络舆论的界定

李普曼最早在《公众舆论》中对舆论进行界定,“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

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的界定上产生了新的变化,在网络时代舆论的表达更多体现出自由性、互动性、多样性特征,其形成的推动群体也更为复杂,包含网民、社会民众、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以及相关机构等多方面力量。综合分析,网络舆论可界定为:“在网络领域中,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现象进行公开或者匿名表达其意见、情绪和态度等,并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对外在的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直至出现相对稳定的意见分布格局”。

舆论表达的自由化、互动的思想交流以及由于信息自由共享等特征所带来的网络公众意见表达的自由化、广域化和多样化,以及在舆论的形成的过程之中网民、网络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社会公众和社会机构等方面各种合力的互动博弈。综合分析,笔者将网络舆论定义为:“在网络领域中,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现象进行公开或者匿名表达其意见、情绪和态度等,并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对外在的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直至出现相对稳定的意见分布格局”。

二、网络舆论主体的特征

1.普遍性

网络舆论的产生来自于互联网的传播,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是受众面广,因此造成参与网络舆论的主体也具有普遍性。网络媒体各式各样,微博、论坛、贴吧等各种媒体都有大量的参与者与受众,他们不受年龄、职业、性别等各种条件的限制。

2.匿名性

由于网民的数量之多,加上网络参与的自由,在大多数主流网络媒体上,网名并不需要提供自己真实的身份信息,他们的身份具有匿名性。因此,基于这种特性,网名在网上进行任何活动时,都不需要担心一些所谓的道德的约束或者是来自群体的压力。

3.自由性

网络是一种可以拥有无数主体的媒体,在网络平台上,人人都有几乎相等的表达权使来自各地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不受条件限制和约束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就突出了网络舆论主体的自由性。

4.随意性

先前提到了网络舆论的匿名性,这就直接造成了主体表达的随意性,他们无需考虑言论所带来的后果与责任,所以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观点,甚至是故意发表一些可以引起关注和争论的话题,他们不需要理智的思考或公正的态度,因为没有人会知道他是谁,网络舆论主体的随意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监测问题

1.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监测的重要性

突发公共事件因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持续性等特点,人们难以判断其发展趋势,对其进行控制。因突发公共事件在社会影响范围逐年扩大,有关部门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危机处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有效进行舆情分析、对舆情进行有效引导、全面掌控各种相关信息,对有关部门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从世界格局来看,一些国家如果对骚乱、游行甚至暴动事件处理不好将会造成严重后果,而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尤其在互联网快速的发展的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论的监管变得至关重要。由于网络舆论的各种特性,以及具有双重效应的特点,可以知道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形成,如果向良性发展,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对事情的解决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网络舆论形成错误的态势,或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则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对社会稳定对国家建设带来危害。因此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的监测与管理自然成为了必须解决与完善的一个问题。

2.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监测的原则

网络舆论虽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但舆论大部分代表的还是公众的意愿,所以政府对舆论的监测需要讲究方法与艺术。首先应以引导为基础,而引导必须要适时,太早的介入,会影响互联网的开放性,而太晚,则会使一些认识不正确的舆论快速扩散,影响加大。另外,监测需要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方式与手段,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政策,我们应当要在相信公众的理性程度上进行监测。简而言之,监测需要进行,但必须适量适时,在做好监测的同时,不影响公众的基本的话语权和开放的语言环境。

四、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监测的策略

1.建设政府官方网站,掌握舆论主动权

江泽民曾指出:“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在网媒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来源的今天,政府想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迅速及时的发布相关信息,了解民众思想,引导舆论,掌握舆论主动权,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被民众关注、信任的网站,建立了官方网站,公众才能更好的选择消息的源头,避免被一些其它的消息源误导。而同时,只有信息及时透明的公开传播,大众才能更清楚的了解事情真相,作出更为理性的判断。通过调查可以得知,民众也更愿意相信主流媒体所公布的信息。所以建立政府官方网站,及时让信息透明公开,才能掌握舆论主动权,从根本上做好舆论监测。

2.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效引导舆论良性运行

舆论的监测或是引导虽然重要,但仍是单方面的努力,而最有效的还是双方的沟通交流,新闻发言人则能达到这个效果。如2009年7月,云南省宣传部比较早地建立了网络发言人制度;2012年,浙江宁波市政府宣布定期每月召开一次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国新办今年10月召开的会议部署进一步改进新闻发布工作。但是这里的新闻发言人绝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场的交流,更是利用网络与网民的一种交流与互动。通过更为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会更加密切,信息的流通度会更高,舆论的形成也会更良性。

3.倡导网络伦理道德,提高媒体素养

倡导网络伦理道德,是从根本上解决网络不理智行为的方法之一,它能让网民意识到在网络上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责任是同等重要的,让网民在享受自己在网络上自由发言的同时,变得更为理智。只有这样,整个网络才能远离低俗,变得更文明,更能代表公众意愿,发挥更好的效应。

而媒体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和信息的发布者,也是公众获取信息和参考意见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必须要提高媒体素养,培养媒体责任感,杜绝媒体自身散布虚假新闻,防止媒体丢失职业道德,来治理有害信息的源头。

[参 考 文 献]

[1]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胡晶晶.浅析我国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J].新闻世界,2011(1)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玉梅]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