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新常态

2014-06-18 09:49本刊评论员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22期
关键词:消化常态结构

本刊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考察河南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表述被认为显示了中国领导层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研判与基本态度。

中国经济发展当前阶段的新常态,是基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时下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而作出的,指明了为应对三期叠加可能造成的疑惑、阵痛与困难应当秉持的立场。

所谓增长速度换挡期,就是我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

中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起飞阶段的多种资源要素已基本充分释放,面临向中高速的换挡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不能让过往的高速度成为新阶段发展的思想负担,特别要避免将高速度与发展模式“合法性”画等号的观念。

所谓结构调整阵痛期,即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结构决定容量。全球经济失衡造成的国际经济与金融危机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结构性的增长瓶颈。

在原有经济结构下的数量调整,只能是扬汤止沸,长期来看甚至可能是饮鸩止渴。只有真正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降低全球消费对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支撑的发达市场的高度依赖,降低全球生产对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利用方式的高度依赖,新的经济结构才能容纳更大量级的生产力。

这种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现有经济模式的部分否定和全面超越。已经熟悉原有模式的要素所有者在较长时间内会面临较大的转型成本,只有承受住阵痛不走回头路,才能赢得经济涅槃后的新生。

所谓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我们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应对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国际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和迅速蔓延,让所有国家都措手不及。中国采取断然措施,加速实施已规划的大型投资项目,托住了经济增长的底线,实现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双速增长”。

但是,正因为这些投资是在旧结构下的集中呈现,在当时保“量与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现今调结构的难度。新的结构调整的政策,需要为消化历史问题留足空间。

新常态的提法,既包括对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在战略上的藐视,又内含着对其在战术上的重视。因为其“新”,所以要开动脑筋、认真应对;坦陈其为“常态”,则彰显着战略上的从容自若、举重若轻。

适应新常态,并非消极地被动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在常态中做出不寻常的事业。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习近平特别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就是贯彻了问题导向”,“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这表明,无论对市场还是对政府,都不会在战略上维持一种消极无为或放任自流的态度。在适应新常态时,将秉持依靠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来解决各种问题的积极姿态,同时对政府的角色作出更明确的界定,让“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彼此配合,形成合力,这才能为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奠定坚实的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消化常态结构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消化不良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趴在桌上午睡不会影响消化吗?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半包围结构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