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戒贪弘扬正气

2014-06-20 00:11
前线 2014年5期
关键词:原文制度政治

《后汉书·百官五》讲:“治乱之要,其本在吏”,管理好官吏的品性,使其在制度的“笼子”里遵守廉政规范、忠于职守、勤于政事。为了保障清廉俭朴的思想与风格,必须重典治吏,以法律制度惩治贪污,奖罚分明,弘扬廉洁之风。清代学者唐甄曾讲过:“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官”是社会政治运转、百姓安稳的重要基础,是国与民的桥梁与枢纽。因此,应该严加惩治官员腐败。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就非常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指出:“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毒吾民者,罪之不恕。”采取严法制度,矛头指向贪官污吏,效果显著。官场清明才能社会安稳,百姓安生。贞观年间,力倡俭约,严惩戒贪,为官者清廉俭朴,上行下效,社会风气良好,“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良好的社会风气与民俗,关键是为官者做好表率,不贪图享乐,不贪图名利。战国时公仪休身为鲁相,告诫官员不与民争利,有了国家俸禄这个“大利”,就不要再与老百姓争“小利”,也就是说“使食公禄者,不得与下人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原文节选】

求木之长①者,必固②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④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⑤,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重点注释】

1.长:生长,生发,作动词用。

2.固:使……稳固,牢固,使动用法。同“远”,使……流得远。

3.浚(jùn):疏通,深挖,动词。

4.当:主持,掌握。

5.域中:天地间。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原文释义】

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茂盛,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想使得国家安定稳固,一定要积聚道德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树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高大茂盛,德义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有序,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位置,(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安逸中存在的危险,不戒除奢侈而力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源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原文节选】

“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无欲则无求,无求者所以成其俭也。不知足者,则物莫能盈其欲矣①。莫能盈其欲,则虽有天下,所求无已,所欲无极矣。”

——晋代·傅玄《傅子·曲制》

【重点注释】

1.盈:充满,满足。

【原文释义】

天下的幸福,没有比克制私欲更大的。天下的祸害,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没有欲望则没有奢求,没有奢求才能做到节俭。对于不知足的人,任何事物都不能够满足其欲望。不能满足其欲望,即使拥有整个天下,奢求仍无法停止,欲望仍没有终点。

【原文节选】

“理官莫如平①,临财莫如廉②。廉平之德,吏之宝也。故君子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富财不如义多,高位不如德尊。”

——唐·武则天《臣轨(卷下)廉洁》

【重点注释】

1.平:公平。

2.临:面对。

【原文释义】

为官理政莫如公平,对待财物莫如廉洁,廉洁公平的品德,是做官的法宝。所以说君子清廉正直才可以保全本真,守住清贫才能够保全自己。拥有财富不如行正义得到的多,身居高位不如以品德赢得尊重。

【古今联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清廉俭朴的生活作风除了依靠为官者的道德自律以外,还需要制度的力量来维系。为保证干部清廉俭朴,应该建构一系列法制化,层次化,体系化与程序化的法律制度,行为规范,将清廉俭朴的要素融入其中。比如在干部选任机制中强化清廉俭朴的标准与要求,重点选拔政治坚定、作风正派、清正廉洁、群众认可的干部对象。在干部考核标准与方法中加重“廉政”的分量,考察好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从机制上予以约束。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法律制度的价值意义,如秦代制定《置吏律》《为吏之道》等,规定官吏行为。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倡导清廉俭朴的良好社会风气,接受人民的监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腐败问题作为现阶段我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顽疾”,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建设与社会“正能量”的汇聚,必须警钟长鸣,高度重视。所谓“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当官为政者若是重视礼节制度,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不尊崇敬畏他们;当官为政者若是重视仁义,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不服从他们;当官为政者若讲守诚信,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不对他们用真情对待。所谓“上”行“下”效,“上位者”的官德水平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惩治腐败,倡导清廉俭朴离不开人民的监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发挥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作用,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培育公共精神,才能保障政治清明。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培育公共精神是发挥社会力量与人民优势,树立政治清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蔡庆悦

猜你喜欢
原文制度政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某些单位的制度
政治法律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