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街区留住城市记

2014-06-22 03:12
北京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四合院胡同北京

文 本刊记者 徐 飞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锣鼓巷的雨儿胡同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作为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街区,在传承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吴世民说:“历史街区代表了城市在时空中的美及性格,是城市的符号。应当把这一符号尽可能保留下来,保留下来才能走出去。”

北京的历史街区分布于旧城的不同地带,其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发展现状不尽相同。为了尽可能全面了解情况,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采取了集中调研与分组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委员自愿组合选择感兴趣的历史街区进行实地调研。近1个月内,委员们的足迹踏遍了旧城的33片历史街区。他们走入街区、走进四合院与居民攀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以及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建议。这种调研方式灵活、轻松,接触面广,为委员建言献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保护也是发展

清晨,阳光透过绿荫温柔地铺洒下来,没了白天的喧闹,南锣鼓巷呈现出难得的清静。徜徉于这片具有浓郁北京气息的古老街巷中,你能切身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穿越条条胡同,你仿佛触摸到元明以来的悠悠历史。古老与现代的和谐统一是南锣鼓巷最大的魅力……

在北京旧城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7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8项;挂牌保护院落658处,名人故居170处,优秀近现代建筑34处,胡同1320条。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很多分布在33片历史街区内,占旧城总面积的33%,它们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

历史街区是城市中文化遗产和城市生活重叠集中存在的场所,保护、更新、改造相互交织,是近十多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性破坏两种力量较量的主战场。

东四三条至八条是传统胡同住宅保护街区。重点保护区面积54.4万平方米,这一区域的四合院、胡同、街巷是在元代街巷格局上发展形成的,是明清北京城重要的传统街区。东西向的胡同平直顺畅,南北有小巷相连,宅院规模较大,多为明清官僚宅邸。

走入街区,临时搭建的违章建筑沿街向二层、三层甚至更高的立面发展,对胡同景观和整体风貌构成了严重破坏。四合院内,居民出于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搭厨房、建小房,使传统格局的四合院变成了混乱的大杂院,占用了公共空间,带来了安全隐患,也使四合院应有的风貌和文化气息消失殆尽。

“对历史街区的文物建筑、胡同肌理、民居四合院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机保护更新,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人文环境和风貌特色。”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永杰表示。其实,早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便提出了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法。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有限,特别是规划一般都时间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规划目标已经不符合发展需要,亟须调整。应当根据历史建筑、环境遗存状况及历史影响的重要程度,分别编制控规层次的保护规划,实现在旧城范围内对历史街区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外表是传统的,内在应该现代化,不能一味地为保护而保护,传统文化的表征、特征,文化的基因、元素是要保留的,要研制一整套的标准,保护到什么程度,改造到什么程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说。

对于街区内的大拆大建、私搭乱建,市政协委员、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表示:“要树立新的观念,不是新建才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只有传统街区的建筑得到保护改善了,违章建筑减少了,街区的原有风貌才能显现出来。”有委员认为对历史街区所辖胡同、院落进行确图管理可以预防此类问题的产生。可以绘制胡同四合院地理位置、空间结构及形态样式图,进行编号确图,向社会公示。胡同肌理、院落格局的改变,以及房屋拆建均要进行审批,审批情况一并向社会公示,每一步都要接受社会监督。

有形更要有味儿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同于文物建筑的保护,不能只留下一些孤零零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的保护,还要保护老民居、原住民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

“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是对老北京市井生活的生动描写。而现在,四合院变成大杂院,大杂院内房屋出租情况严重。这些租住房屋者多为外地来京务工人员,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原有文化氛围不甚协调,使胡同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不只应当保护外壳、一个实体,还应当有文化的内涵,得有老北京的味道,城里人也需要寄托乡愁、寄托传统味道的地方。”张宝秀说出了众多老北京人的心声。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最具吸引力的特征之一。“胡同是北京的念想,无论安静清幽,还是纷繁嘈杂,其实都是在一种秩序中的。四合院是北京的细胞标本,所剩无几,所以珍贵。我们的挑战是要在传统与现实中间找到一种平衡,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着眼实际;既要传承文化,又要改善民生;既要外观修旧如旧,又要内涵与时俱进。”市政协委员、中国新闻社《智族》杂志社总编辑刘红说,“最好是将保存较完整的四合院尽量恢复原貌保留并开放,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已破败无法修复的院落,要疏解居民,整理布局,可辟一空间作该院落展示,从图文、声像、史料、模型等资讯中,认知历史,了解今日,新旧对比,这也是一种保护、传承。”

如今,人们提起南锣鼓巷更多的是指商业街,许多人不知道,茅盾先生曾居住在南锣鼓巷后圆恩寺胡同13号,齐白石曾居住在南锣鼓巷雨儿胡同13号,南锣鼓巷59号是明末清初重臣洪承畴的故居……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在旧城的33片历史街区中,除皇城保护街区和部分商业保护街区外,绝大多数历史街区,特别是传统胡同住宅型保护街区,历史文化韵味普遍不足。有委员提出建议,让历史街区走入各中小学教室,学校亦可将历史课搬到历史街区,利用古建筑中曾居住者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丰富历史课堂。

此外,还可以借助广播、电视台、报刊以及网络等媒体,加大古都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丰富公众历史文化保护知识,增强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需各方力量参与

2013年10月18日,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诞生,“史家胡同博物馆”蜗居于24号院的一隅之地。在这里,民国时期的才女凌淑华,曾广聚名流,以书画会友。她的女儿将这所老宅转给街道办事处,希望能做公益事业,史家胡同博物馆也就应运而生。130个院落微缩复原,“震惊闺”、“虎撑子”等70多种胡同声音再现,成为展示四合院文化、深藏老胡同记忆的院落。史家胡同的老居民还受邀担任讲解员。

“这种自下而上的保护形式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不仅展示了老北京的文化,作为公共的空间,周边社区、居民有什么活动都可以在这儿进行,文化单位的沙龙论坛,出版物的发布会等等。”张宝秀说。她认为,古都风貌保护机制要创新,要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这就需要政府来引导。保护历史街区只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都兼顾到才会和谐。

国外不乏公众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例子。例如,首尔北村韩屋的保护和更新,在计划初期,每周五固定为进行居民座谈和咨询时间,在韩屋修缮的设计和施工中及买入韩屋过程中也注重公众的参与。

多年来,北京市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单纯依靠政府支持,面临居民疏解成本过高、资金缺口大的难题。孔繁峙认为,应当引入市场机制,使有愿望、有能力的民间主体参与到历史街区和四合院的保护工作中来,提高四合院的保护和利用水平。东城区在前门东区搬迁中首次试点引入社会资本。如果企业、个人、社会团体这些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北京名人故居、四合院的腾退修缮进度将大大加快。文物专家谢辰生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必须保证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对历史街区造成破坏,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处理好历史街区居民的疏解问题。

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完善古都风貌保护机制,不仅是对首都历史文脉的延续,更是建设文化之都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四合院胡同北京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北京,北京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四合院下的宝藏
东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