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行学区制

2014-06-24 14:34高海明
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区制牡丹江市校际

■本刊记者 高海明

因地制宜推行学区制

■本刊记者 高海明

近日,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在北京市教委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介绍,北京正开始勾画“新教育地图”。李奕表示,目前北京已有三四种模式的学区制。有的实行校际联盟,有的是多址办学,都是在区域层面实现学校办学的联动打通。对此,市教委不会一刀切地硬性要求各区县实行同一种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学区制改革,不仅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方式、方法、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可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覆盖率。

北京东城∶校际联盟减小差异化

在北京地区,较早试行学区制的,有东城、朝阳、海淀等区。在学区制的实行范围上,东城区在中学、小学、幼儿园甚至职业教育阶段全面推行学区制。朝阳、海淀的学区制目前主要在小学阶段推行。在学区制的管理模式上,朝阳、海淀的学区作为一级教育管理机构,具有独立的行政编制,在区县教委和学校之间起到沟通连接的作用。以朝阳区为例,目前该区拥有140多所小学,校址达到180余个。面对庞大的小学数量,朝阳区实施学区化管理,即相邻的十余所小学组成一个学区,形成“区-学区-学校”三级管理模式。目前这种管理模式与海淀的学区制基本类似。东城区的学区却不一样,它不是一级教育管理机构,而是一种校际联盟。东城现有的8大学区实行“轮值主席制”,学区内各个学校轮流主持学区事务。

2012年底,随着体育馆路、龙潭学区和天坛、永定门学区的正式成立,北京市东城学区总量已达8个,实现学区制管理覆盖全区中小学。自2004年以来,东城区从减小校际间差异入手,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区化管理”与“校区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和行政区划,区教委以街道为单元,划分出若干学区。学区内,各资源单位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校际间结成联盟,共同开展教研、科研、考研等一体化探讨,加大对普通校的扶持力度,实现各校设施设备、课程和人力资源共享。每个学区合理配置的市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校际间流动,使更多的学生在名师的培养下健康成长。

在学区资源共享的同时,为进一步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区教委指导学区内各校结成对子,组建深度联盟,并鼓励条件适合的学校推行“一长执两校”制,实现“一个校长(书记)、两套班子、整体设计、组团发展”。目前,北京二中及二中分校、史家胡同小学、东四七条小学、西中街小学、北新桥小学、新中街幼儿园、东棉花幼儿园已试行一长执两校制。西中街小学与北新桥小学推行一长执两校管理模式,两所学校打破校园围墙,实现了两校一年级学生整体编班、4至6年级学生同校址上课。

黑龙江牡丹江∶让家长不再择校

过去“小升初”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托关系、找门路,一时间,“择校热”“择师热”愈演愈烈,造成热点初中出现了“大班额”现象,六七十人的班很普遍,不少“名师班”甚至达到了80人以上。而一些相对薄弱的初中,生源萎缩问题也日益突出。这种现象,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目前却在明显“降温”。“这几年,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如井喷式高涨,‘小升初’的矛盾尤为突出。我们这是逼上梁山,必须改革!”牡丹江市教育局局长李雁方,一线教师出身,懂教育、爱教育,话语也非常朴实,“我清楚地记得,2011年6月,曾经有一所小学毕业班家长24小时静坐,就是为了不让孩子上对口的薄弱校。看到那些焦急的家长,我们不做点事情出来,对不住他们。”2011年3月开学初,李雁方就开始牵头组织调研工作,带着教育局的人奔赴湖北仙桃、河北邯郸、辽宁盘锦等地取经,并结合本地实际,反复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制定“学区制”改革方案。

当年秋季,牡丹江市教育局开始推行“学区制”改革试点,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了“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典型引路、分层推进、多元发展”的“学区制”改革总体思路。“整合优化学校资源,是破解‘择校热’‘择师热’,缩小校际、区域办学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治本之策。”牡丹江市教育局主管基础教育的负责人王健说。“学区制”管理,就是将一所优质初中与一所相对就近且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初中“结盟”,成立一个学区,学区长负总责,统筹管理学区内两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统一调配两所学校的财务、师资、教育教学资源。

牡丹江市将在市直属中学设立三个学区∶四中与六中学区、十六中与二十二中学区、十一中与十二中学区。三个学区近日将组织新生进行摸底考试,然后采取电脑派位的方式进行分班,以保证各班学生成绩均衡、男女生比例均衡、班额总数均衡,每个班的平均班额将在55人左右。在教师的分配上实行“两个均衡搭配”∶即同一学区内的两所学校教师要均衡搭配、班科任强弱要均衡搭配。这样无论是分到热点初中还是薄弱初中,只要是在同一学区内,会同时得到原来两所学校老师的授课,享受到两所学校的资源。

据了解,为加强学区制建设,近日牡丹江市教育部门通过公开选聘的方式,推选出3名“名校长”任“学区长”;与此同时,年内牡丹江市将投入1100万元用于改善3个学区办学条件。 这一改革,使教师从过去的“学校人”向“学区人”转变,而对在同一学区的学生来说,意味着没有了热点初中与薄弱初中、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之分。“改革意味着风险,我们得把风险降到最低。如果是一带多,看上去是带动了更多薄弱校,但这样一来,优质校在帮扶上难免顾此失彼,带来新的发展不均衡。所以,经过反复调研,我们认为在试点阶段,两两组合可以最大限度、最短时间内实现融合,优质校也可以专心帮扶薄弱校。”李雁方说,“联姻的两所学校不能合为实体,否则就形成了超大规模学校。做事情不能光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得把工作做到细致,再细致。”

据她介绍,“学区制”管理不同于集团化办学,也不同于合并办学,更不是一所学校兼并另一所学校,而是两所相对独立学校的合作。牡丹江市实行的是“一个学区、两个办学实体”,即原学校的建制不变、人员编制不变、两套班子职数不变、固定资产不变。据牡丹江市教育局中教科统计,“学区制”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3个学区各分校优秀率由17.09%提高到29.91%,及格率由43.64%提高到68.49%。同时,“学区制”模式真正拆除了教师流动的校际围墙,3个学区的785名教师实现无校籍流动,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据介绍,由于生源过多、生均占地少等因素,过去3个学区内的热点校始终迈不进标准化学校的“门槛”。而改革后,牡丹江市把“学区制”学校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在实施改水、改厕、改气、道路建设等民生建设项目时优先考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解决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问题。

李雁方欣慰地说∶“‘学区制’改革不仅使那些薄弱校脱胎换骨,薄弱初中和对口小学的生源得到了稳固,同时也让与之结盟的热点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提升。现在,不仅我们学区内的学校提前达到标准化,孩子们也能在家门口就上优质学校了。”

河南郑州∶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河南省郑州市将实力不同的学校划进13个学区,学区内联合办学,资源共享。学区制意在消除校际差距,它被誉为抓住了择校的“病根儿”,因此成为河南省基础教育倡导的方向。河南省郑州十一中学区学区长王中立评价说,活动中大家敞开心扉取长补短,各校都受益良多。“这得益于学区制改革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校际交流的良好平台。”他表示。

“实行学区制意在建立更为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说,“我们希望通过学区内各项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而实现优质资源的快速扩充。”2010年9月,郑州市学区制改革正式启动,市区84所中学被划进13个学区。学区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各学校间资源、设备共享,图书馆、操场、实验室等均在共享的范畴之内,不过最关键的还是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据介绍,之前学校大多关起门来办学,很少进行交流,彼此多为单纯的竞争关系。“现在学校正从校际间的竞争关系向学区内的共同进步过渡。”他表示,“学校发展基本实现均衡了,择校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学区制改革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各学区基本实现了教学、教科研和日常管理的同步进行,一些学校还派出了部分名师异校送课。事实上,学区制的推行面临诸多困难∶一个学区内往往既有市直学校又有区属学校,甚至还有高校附属学校,“成分”复杂;资源共享要克服校间距离较远、生源素质不均等困难。不过有利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小学和初中已经实施教师绩效工资,不同学校统一了教师待遇水平,为教师校际交流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小学校正在加紧安装“班班通”设备,今后优质课资源能随时上传为各校共享;郑州市教育局还变学校单独考核为学区统一考核,从制度上保证资源共享落到实处。近半年来,各学区以及各县(市)区也都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一中鼓励教师为兄弟学校送去优质课;二中请来教育专家,为全学区的班主任“充电”;二七区把城区中小学分成8个学区,城乡学校共用一位副校长;金水区教师每5年换1所学校任教,借师资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等。

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学区制改革给予认同,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前,一些和名校划进同一个学区的普通学校,生源流失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善。去年河南省教育工作会上提出,鼓励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学区制”试点。不过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急需找出应对之策。“现在比较难推进的是教师资源的共享,各学区目前所做的尝试基本上都是名师上展示课、名师带徒、名师支教等,学区内教师打乱授课还做不到。”田保华称,“好在现在校长、老师们的观念已经从‘学校人’发展为‘学区人’,今后还有待提升为‘教育人’,从整个郑州教育的全局上考虑问题。”此外,学区内实现招生统一,是未来几年郑州教育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但这很可能会和目前实施的小学升初中就近分配原则有相悖之处。“包括统一招生在内,整个学区制的实施不仅需要教育系统的努力,还需要取得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田保华表示。

郑州市第七学区举行工作会议 来源/郑州市马寨一中

猜你喜欢
学区制牡丹江市校际
奋楫争先新启航 绽放生命展新篇牡丹江市东华小学教育剪影
牡丹江市气象因子与PM2.5浓度影响通径分析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服务人民 奉献社会——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发展纪实
北京:超六成中小学纳入学区制管理
教育治理理念下的学区制管理模式构建
牡丹江市革命老区小康进程调研
法国学区制的发展状况及启示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