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疏离

2014-06-24 10:25张颖
新青年 2014年6期
关键词:妹妹子女女儿

张颖

有一天看到龙应台那篇流传甚广的散文《目送》:“所谓的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没有为人父母的,也许很难体会其中的复杂思绪。

提到“渐行渐远”这个词,我就想起了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一部对于亲子情感铺陈得格外细致的电影。此刻闭上眼睛,也还能想起那些经由特写放大的面庞:老两口的,以“母亲”的面部最令人难忘,慈爱温柔得足以代表母爱本身。即使在被子女“赶到”热海度假,夜半被嘈杂环境吵得无法入眠时,那张面孔上,也没有丝毫怨怼,满满的都是“温柔敦厚”之意;大女儿金子的面庞,总是准备着窃窃私语,眼神里充满了敷衍与市侩气;做医生的长子幸一,浓黑的眉毛下面是沉默的眼睛,紧闭的嘴唇,有一种隐忍和无奈;丧夫的二儿媳纪子,仍旧单身着,她有着弯弯月亮似的眼睛和善意的微笑……整部电影,在二十岁年纪的观众看起来大概会觉得平淡乏味吧?但一旦自己身为父母,经历被爱与主动的爱,却觉得它如青橄榄一样,一点苦涩之余,有着无尽的回味。平铺直叙的情节,全用人物放大的脸来支撑着,直到“母亲”在回乡列车上染病猝然离世,才促发了一场戏剧冲突,这个高潮刚过,剧情也落下了帷幕。忙碌的子女在东京生活着,只有幺女陪伴的老两口,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到城里去看望子女,却受到了子女的冷落怠慢,最终失望返乡。这样的故事,正是一场父母子女之间的“渐行渐远”。不过这常情被渲染得格外伤感一些。特意描写亲子关系疏离的电影大概也不多,不过这样的笔触倒是电影里常见的,印象深的还有那部德国电影《樱花盛开》,里面有一节是丧偶的父亲暂住在成天忙碌的儿子家里,几乎没有交谈的、无所适从的画面,窗外是东京无情的高楼灯火,是分外冷清的老来境遇,看了使人格外心酸。

也许疏离是由于爱得不对等,也许是由于未能感同身受。有一种爱,是需要漫长时间才能抵达的体会,走在前面的人,注定要承担多一点的小心、宽容与隐忍,而后来者,则迟早会体会这一份人世的温度。这些都是常态的人情与世情。

不过也有颠覆常态的亲子关系,被稀释模糊扭曲的亲情,反倒更深地见出人性。

《八月:奥色治郡》是今年入围奥斯卡的一部作品。在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当中,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母亲维奥利特·威斯顿,与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女儿芭芭拉·福德姆,无疑处在众多矛盾关系的核心。影片塑造了一个颠覆常规的母亲形象:自我中心、药物上瘾,说话刻薄,善于推卸责任,喜欢操纵别人,破罐子破摔……大女儿芭芭拉无法忍受母亲的刻薄与自私,几乎想与之断绝母子关系,却又一次次退让,一次次妥协。她们因血缘而相爱,却又因人性的弱点而相恨。这像是一种恶性循环,上一代人生活在无爱的环境中,而带有命定的人格缺陷,复又将这种缺陷的阴影扩散至下一代,造成新的不幸。人生这袭华丽的袍子上爬满了跳蚤,袍子或有不同,跳蚤却代代繁殖。影片最后,一面是无所依傍深陷孤独的母亲,在平日看不起的女佣那得到了某种安慰,另一面是大女儿芭芭拉带着焦躁于空旷的路景中开着车,在某个地点停了下来,脸上露出一个放松的笑容。爆发之后总会归于平静与沉寂。可以设想,这一对水火不容的母女仍会在不满与平静之间来回折腾。相爱相杀的亲情大概是这样。在“母亲”角色的设置上,陈冲也演过一部电影,叫做《意/家乡的故事》,里面有一个永远活在18岁的、多情脆弱的女子。任性折腾、随心所欲地活着,自杀后留给子女一片凄惶的回忆,和无从填补的爱的欠缺。陈冲后来在某访谈中聊起过《意》的导演,拍电影的冲动源自母爱欠缺带来的阴影,拍完,也没能放下对母亲的爱恨纠结。亲子情感有时是会呈现这样的形态:父母有爱子女的本能,却被人生中其它的本能所掩盖。子女爱父母,却只从父母那儿得到失望。这样的亲子之爱,大概是一种爱的错位吧。

电影之外的经验中,最最印象深刻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门罗的一些含蓄的笔触。那里面有着对亲子关系复杂内容的描述。在《逃离》那本集子里,小说《沉寂》描述了一对有裂痕的母女,这篇从母亲朱丽叶的角度写女儿佩内洛普对她的满不在乎的疏离,直至出走。对朱丽叶来说,最后是“哀莫大于心死”地沉寂下去,在对女儿无所期待的思念中麻木度日,那种无从消弭的隔阂,使人有无言的悲哀。此前,门罗还有一篇叫做《乌德勒支的宁静》的小说,则是站在女儿的立场回忆往事。此篇小说归结起来,不过是一个“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老套故事。身心都有问题的“母亲”临终前折磨了两个女儿长达八年之久。八年当中,她们轮流用四年时间忍受母亲病痛的呻吟、怪癖的言行和撒娇的抱怨,完全牺牲了自我的生活。母亲病重时,明知母亲更想待在家里,当时独自照顾母亲的“妹妹”却冷酷将之送到医院,想要为自己的生活腾出空间,母亲在哀叹中病死在医院。母亲逝世多年后,“我”返乡看望妹妹,从姨妈处听闻母亲生前曾经从医院“逃跑”这一节往事,犹如使人不安的鬼魂重新复活,或是已结痂的伤口被重新撕开。小说最后,妹妹回忆当初:“(那时)我没法再这么过了。我要自己的生活。”心绪凌乱的“我”安慰妹妹:“过你自己的生活,麦迪,过吧”。停顿了片刻,妹妹说:“但是,为什么我做不到?海伦?为什么我做不到?”。即使是骨肉至亲之爱,也存在着许多的残酷和扭曲,经受着种种情感与伦理的考验。也许,哪怕是父母子女之间,当爱在适合的环境下生长时,不同的个体可以成为“我们”,而当爱经受狂风暴雨的肆虐,为了各自的利益,“我们”中的一些就成了“他人”“他人即地狱”对任何的关系似乎都不能幸免,这是一个使人悲哀的事实。而使自己觉得好受一点的,不过是无用的“内疚”。

爱情有那么多丰富复杂不重样的形态,归结起来,不过是爱与不爱。亲情也是,世间那么多对父母与子女,归结起来,不是相互温暖,便是相互疏离。所幸血缘这强大的联系是无从割裂的,所幸疏离是可以弥补的,哪怕是曾经缺失的,也以各自奇怪的方式烙印心头、挥之不去。也许,疏离是对爱的呼唤,而并非对爱的否定。

猜你喜欢
妹妹子女女儿
我的妹妹不爱我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海的女儿
我的妹妹 等
带妹妹
女儿福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