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4-07-05 01:07邵一江黄雄英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媒介道德校园

邵一江,黄雄英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纵深发展,以互联网、电影、电视等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宣传引导作用。青年一代大学生,他们在大众媒体的陪伴下长大,大众传媒更是对其生活方式、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现状怎样,如何切实发挥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大众传媒,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性的重要研究课题。

为了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现状,探讨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影响,2013年6月,笔者在合肥市随机抽取了3所高校,选取了不同专业的340名学生样本,发放了课题组设置的调查问卷。实际回收问卷325份,其中有效问卷310份。310份有效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一、大学生媒介接触现状分析

(一)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认知渠道

在“你目前最主要的认知渠道”的调查中,“网络、影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的选项高达77.4%,要远玩高于父母亲戚、学校和老师以及身边朋友同学的选项,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认知渠道。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最主要的认知渠道

(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接触程度最高的大众传媒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我国大众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等,无不相伴他们成长的时刻。尤其是近年来,网络媒体在高校得以迅速发展。各大高校在纷纷建立自己校园网的基础上,更是让宽带直接接入了大学生的宿舍。在如此形势之下,大学生接触和使用网络的环境更加方便和快捷。本次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体是网络,比例高达83.9%。其次是影视为7.7%,广播为5.8%,报纸杂志仅有2.6%。

在问及“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时,选择“1小时以下”的仅有55人,占17.8%,选择“1-2小时”的为85人,占27.4%,选择“2-3小时”的为145人,占到46.8%,还有8%的少数同学沉迷于网络,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

(三)大学生网络接触目的比较单一

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虽然每天上网时间在1至3小时的比例占到了74.2%,但是在问及他们的网络接触目的时,发现大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聊天娱乐,而利用网络来查找资料的只占13.5%,上网学习的仅占10.6%。如下表所示。

表3 大学生的网络接触目的

(四)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校园其他传媒形成较大冲击

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对校园其他传媒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进行“你最愿意关注的校园传媒形式”的调查中,选择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有173人,占到55.8% ,明显高于其他形式的校园传媒。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大学生最愿意关注的校园传媒形式

(五)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影响深刻

大众传媒由于在大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很高,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哪些因素对你的道德认知产生积极影响”的调查中,大众传媒成为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大众传媒对先进人物高尚品德的歌颂和推崇,认为对自己道德认知有一定作用的有213人,占68.7%;认为对自己道德认知产生很大作用的有61人,占19.7%。大众传媒中对反面人物不道德行为的批判,占72.9%的226人认为对道德认知有一定作用,占18%的56人认为对道德认知有很大作用。

表5 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

二、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

(一)充分发挥政府对大众传媒的监管作用

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传播涉及的领域广泛,形式多样,数量惊人。大众传媒的出现,带给我们海量的信息,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尤其是网络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网络用语低俗,传播色情、暴力、血腥等不健康信息,热衷于网络恶搞、网络诽谤、恶意灌水等一系列不道德行为。

基于此,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查、监督和控制,有效制止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是当前非常紧迫和急需的任务。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主导着大众传媒的传播观念、传播导向、政策措施、经费投入等众多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优势,适时使用行政和法律手度,规范媒体社会的秩序,制定传播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适当的宣传技巧,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大众传媒传播环境。在政府的监管下,大众传媒应当通过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的宣扬,积极传递正能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对社会生活中的不道德现象,大众传媒要及时加以评判、分析,帮助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社会现象。

(二)建立健全大众传媒的法律法规体系

对大众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国家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显得相当重要。虽然我国寻求与大众传媒权利义务相关的媒体立法活动已有20多年的时间,但大众传媒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有些过于简单粗糙,针对性不强。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大众传媒的法律法规。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合作起来,针对大众传媒的信息发布、信息传播、传播方式和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严格的立法,建立健全大众传媒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强制性的国家法律,对大众传媒进行规范化、法律化、透明化的监督管理。例如,对电视、电影等媒体,可以在大学生的寒暑假期,以及一些受青年人欢迎的文娱类节目中,进行严格的媒体审查制度,阻止某些口味低下、质量低劣的作品进入市场。对于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要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提高思想道德观念,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严格审查过滤有害信息。与些同时,相关部门还要严格对外来文化产品的把关,阻止不良文化的流入,使流行文化的内容积极健康,符合先进文化的标准,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层次与需求。

(三)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以及辨性回应能力。大众传媒特别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辩。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还没有完全成形,政治辨别力不强,人生阅历有限,在面对大众传媒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时,他们往往迷失其中,不加选择和辨别地接受,成了有毒信息的受害者。因此,培养大学生解读和驾驭媒介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增强大学生媒介素质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对信息和网络的识辨能力、批判能力、管理能力、选择能力和创制能力。只有提高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对各种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中积极的或消极的信息进行甄别,从而培养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才能切实建立起一种自觉防范和抵制各种有害信息的能力。

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善于利用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的传统。根据我们前面的调查,“家庭教育”仍是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首要因素,所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也必须要求父母自身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鉴于大学生准成年人这一特征,建议家长与子女共同提高媒介素养。家长首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选择健康的媒体,收看高雅的影视作品,阅读优良的报刊杂志;其次,家长还可以和子女一起探讨一些媒体上他们感兴趣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平等坦诚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透视信息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并给予适当的评估和判断。

(四)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在各高校的校园,学校的广播、报纸、网站和学生自办刊物等,是大学生密切接触的大众媒体。面对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高校应积极构建起自己的舆论环境、信息环境和传媒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有益影响。高校应积极利用校园传媒,将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与媒体宣传密切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德育教育作为校园媒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如此,才能抵制低俗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不良影响,才能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此外,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校园媒体应当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高校要通过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例如,对于大学生喜欢的青春偶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让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发扬偶像的榜样教育作用;同时,高校也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用他们喜欢的语言和流行的网络元素,生动形象地表达一些传统道德观念的内容,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校园媒体建设,给他们搭建发挥其主体性的平台和空间,丰富大学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众传媒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是不可争议的现实,在此形势下,对其正确引导不仅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当在掌握大学生媒介接触现状的基础上,正确地认知大众传媒的特征和利弊,积极地运用传媒方式来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力促大学生德育教育成效的提高。

[1] 元 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网络传播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43.

[2]苏宏元.网络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86-187.

[3] 顾 凯,黄一涛.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259-260.

[4] 刑丽霞.利用大众传媒强化大学生德育[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7-58.

[5] 郭钟琪,夏 琳.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7-123.

[6] 周 琳.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的调查分析与反思[J].中国报业,2012(3下):215-216.

[7] 张 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

猜你喜欢
媒介道德校园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