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语序对比研究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014-07-07 15:37李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201620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语序共性谓语

⊙李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201620]

日汉语序对比研究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李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201620]

语言类型学致力于探寻世界语言的共性及单个语言的个性,并对共性和个性产生的原因做出功能解释。本文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对日汉两种语言中时体态的语序及差比句的语序进行了共性与个性的探讨,指出二者虽然表面上语序不同,但在深层次上是具备共性的。同时指出若将这一研究思路和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能够使学生在更高层面理解语言现象,增强学生对对象语言的理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语言类型学日汉语序共性个性教学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认为理论和实践互为补充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同样,语言学的理论来自于语言,同时也必须反馈于语言。这里的“反馈”在作者看来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反馈”指语言学理论使得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语言,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人类自身。比如通过对语言的研究从而发现语言是人类意识的外在表现,是人类认知、逻辑、思维、情感等的综合表达。与此相对,狭义的“反馈”指的是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帮助。

本文主要举例探讨语言类型学(以下简称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试图通过日汉两种语言的语序对比,指出二者表面语言现象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在深层次上是存在共性的。本文将探寻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同时也对体现出来的个性做出解释。通过对表面不同的语言现象深层共性的探究,从本质上加深对对象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将之运用到实际的语言教学中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现象本质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语言类型学理论与语言教学

类型学是以探究世界上各种语言之间的共性为主要任务之一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成立存在,前提在于虽然世界上的语言林林总总、不尽相同,但人类的深层认知是共通的,表现在语言上必然有一定的共性。有这样一个实践基础存在,类型学理论才得以成立。

类型学主要致力于探究人类语言的普遍共性,同时也对某种语言中表现出的不符合共性的个性做出解释。这种解释包括多方面,如语言的历史变迁、语言中各种因素互相制约等等。在现实语言标本中,各种语言所体现出的个性可能要多于共性,但只要找到个性偏离共性的原因,个性也就变得不再奇怪,个性现象也可以得到解释。

将类型学视野下的对比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课堂上加以讲解和应用,可以改变以往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能够使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并且使学生具备探求语言共性与个性的思维,加深对两种语言所属不同类型的理解,从而更深层次把握日语语言现象的本质、了解日语的特点。这不仅能改变学生以往以中文思维来学习日语的学习方式,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视角,有助于提高日语能力水平。

二、日汉语序对比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将类型学理论指导下所探寻的共性与个性研究应用于教学,无疑将对教授第二语言起到很大的帮助。下面举两个可以应用类型学成果进行教学的例子。

1.日汉体、态语序众所周知,日语是OV型语言,汉语是VO、OV混合型语言,是两种语序完全不同的语言。但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语言的语序之间存在某些深层共性。

比如在学生们比较难以掌握的时、体、态的语序方面,日汉两种语言表现出了很好的对称关系。日语是黏着语,句子的时体态等要素主要通过助动词的形式附加在谓语动词的词干后面。而汉语是孤立语,不存在类似于日语助动词的形式,主要通过词汇形式来表达相应的内容。

正在让(他)吃粥お粥を食べさせている

体态谓语宾语宾语谓语态体

比如在上述例子中,日汉两种语言不仅语序不同,而且表达形式也有所不同,日语的体、态是通过谓语动词词干后的助动词表达的,而汉语是通过词汇形式表达的。但二者在深层次上又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和共性,上述图例很好地体现了两种语言的对称关系。即表示体的“正在”和“ている”处于句子的最外层,表示态的“让”和“させ”在其内层,再内层是谓语动词,最里层是宾语。虽然表面上两种语言的表现形式似乎完全不同,但通过上述图形结构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二者之间的共性。在两种语言中,表达同一内容的语言成分都位于同一轨层上,不会脱离自身的语序位置,体现了不同语言在深层次上的共性。

类型学不仅致力于对语言共性的探寻,同时也致力于对语言偏离共性的个性进行功能解释。就上述日汉语中体态所表现出的语序,类型学也有着自身的解释。

首先,离动词词干最近的是“态”。野田尚史(2006)认为“态”有着同自动词(不及物动词)与他动词(及物动词)的对立相类似的一面。自动词、他动词的不同会改变所使用的格,如“ドアをける”“ドアがく”,态的不同也会改变格关系,如“子どもが行く”“子どもを行かせる”。因此将与态有关的相关表达放置于距离谓语动词词干最近的位置是合理的。

“体”主要是与动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是从时间角度对行为或变化所处阶段的描述。金立鑫指出“体”是与运动密不可分的现象,它表现的是运动的“状态”,某一种运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见到的这个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样子。①如“正在进行”“已经完成”“将要进行”这都是一种状态。我们所见到的所有运动都伴随一定的“体”的运动,“体”是运动的一种内在特征,“体”的形式就是运动的形式。以至于像汉语这种语言,可以没有“时”的语法范畴,但必须有“体”的语法范畴。因此,相对于“时”,“体”与谓语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更加紧密,在句法距离上离谓语动词词干更加近。

日汉两种语言中体、态所体现出的语序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语言模拟现实世界的“像似性”的一个表现。

表示体、态的助动词是日语初级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们难以掌握的内容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确实会发现很多在时、体、态的语序方面的误用实例。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类似于日语助动词的成分存在,同时日汉两种语言表面似乎没有共通性和可对比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参照物,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但通过上述类型学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日汉两种语言并非完全没有可比性,在时、体、态的语序方面,二者虽然表面完全不同,但在深层次上是具备一定的共性的,表示相同内容的成分在两种语言中虽然语序不同,但都在围绕谓语动词词干的相同轨层上运行,在表面上形成完全相反的镜像关系。而且这种共性的存在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人类共通的认知在发挥着作用。通过类型学理论的这一视角对日语体、态的语序进行讲解,同时与汉语的相关语序进行对比解释,会使学生们对日语有更直观的了解,而不是仅仅死记硬背。

2日汉差比句语序

上述日汉两种语言中体、态的语序在深层次上呈现出非常和谐的对称关系,但并非两种语言中所有的语序都呈现出如此一致的对称关系,也有例外的情况存在。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即每种语言都存在自己的“个性”,如日汉差比句的语序。

例(1)比他高

比较标记比较基准比较参项

例(2)彼より高い

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参项

在日语和现代汉语的差比句中,比较参项都位于最末的位置,但两种语言中的比较标记和比较基准的语序却恰好相反。两种语言中差比句的三个要素的语序表面上不仅不一致,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相反的对称关系,似乎杂乱无序,没有可比性。

对于这一现象,类型学也进行了功能解释。类型学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联系项居中原则”,即联系两个成分的语言单位的理想位置是插入两者之间。这是因为联系项跟被它联系的两个成分都有联系,插在中间就能使它跟两个被联系的成分都直接相连。比较标记就是一个联系项,它是用来引出比较基准或比较从句的语法标记或虚词。在句法上比较基准是修饰比较参项的状语,因此加在比较基准上的比较标记的理想位置就是位于比较基准和比较参项之间。

日语严格符合这一原则,比较标记一直处于比较基准与比较参项之间。而现代汉语则不然,比较标记“比”位于比较基准之前,而不是处于比较基准之后,即没有在比较基准和比较参项之间的位置起到联系项的作用。刘丹青(2008)对现代汉语的这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做出了解释。

例(3)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例(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在先秦古汉语的差比句中,比较标记“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位于比较参项和比较基准之间,起到了联系项居中的作用。“於”是前置介词,“於虎”“於蓝”是介词短语。在几千年的语言变化中,汉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介词短语前移至谓语前,这样一来,本来位于比较基准和比较参项之间的比较标记就失去了中间项的位置,移倒了最前边。

为了弥补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汉语渐渐在介词短语的名词与句子的谓语之间添加新的词来填补中间项的位置,如“她比我要高”,其中的“要”便是用来填补中间项位置而产生的。如此一来,汉语就产生了“比……要”这种“框式介词”的用法。可以说框式介词是汉语语序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是汉语介词短语前置的结果。汉语差比句语序由符合语言共性向呈现出的自身“个性”的变化轨迹变得一目了然。

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参项比较参项

比较标记比较基准

日语差比句采取了符合语言共性的语序,而现代汉语的差比句语序虽然在表面上有悖于语言共性,但若从历时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所以说虽然日语与现代汉语的差比句语序既不一致又不相反,表面似乎没有可比性,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深层共性。

在日语初学者中,按照汉语的语序思维,诸如“より彼高い”之类的误用不在少数。但若教师在讲解差比句语序的时候能将类型学的视角介绍给学生、将上述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的话,相信不仅能够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而且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便可以明白现代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序产生的缘由。这种解释浅显易懂,但又与人类深层认知相关,课堂讲解会非常生动有趣,枯燥的语法知识也将不再乏味。

日语和汉语虽然同为亚洲语言,但分属不同的语言类型,日语是黏着语,汉语是孤立语,日语是OV语序,汉语是OV、VO混合语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零起点的学生会觉得入门很难,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以往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却忽视了日汉分属不同语言类型这一前提,没有从本质上对语言现象进行讲解。

本文试图举例说明在类型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语序的对比会发现二者表面语言现象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在深层次上是存在共性的。探寻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同时也对体现出来的个性做出解释是类型学的目标。通过这种对表面不同的语言现象深层共性的探究,能够从本质上加深对对象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类型学的这一研究思维不仅对于语言研究有所帮助,将这一思维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也是可行的,而且会非常生动有趣。以往的语言教学主要通过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来实现,而类型学更加关注母语与对象语言之间的联系,从二者共性与个性的角度进行对比讲解,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语言与母语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关联,能够从人类共通的认知角度认识语言,认识人类自身。这一视角独特而高深,能够跳出背诵一个个知识点的束缚,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语言、学习语言。这一视角不失为今后语言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①金立鑫:《语法的多视角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1][日]野田尚史.语の顺序·成分の顺序·文の顺序[J].日本语文法の新地平1形·叙述内容编,2006.

[2][日]角田太作.世界の言语と日本语[M].京:くろしお出版,1999.

[3]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陈前瑞.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

作者:李波,文学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汉对比。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本文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085工程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Z085WGYYX13064)

猜你喜欢
语序共性谓语
非谓语动词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短句—副词+谓语
共性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