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研究

2014-07-07 11:31王晓勇
建材发展导向 2014年3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

王晓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环境、文化与技术三个方面,而环境作为建筑的根基,是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为此,在建筑设计中要紧密联系环境特征,使建筑与环境成为和谐共存的整体。文章对基于环境特征的建筑设计原则进行分析,进而从环境形态特征和环境感知特征两个层面入手,对建筑设计要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环境形态;感知特征;建筑设计

1 基于环境特征的建筑设计原则

对于建筑设计而言,环境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为了充分体现出由外向内的建筑设计理念,并符合环境特征对建筑的基本要求,在实际设计中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其一,整体性。这里指的整体性就是要使环境与建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基于环境特征的建筑设计中,整体性是两者相关联的重要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设计中将环境视作一个整体,并将建筑视作为该整体中的从属部分,这样便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其二,连续性。具体是指建筑与环境不但要具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还要有外部的联系,通过彼此之间持续不断地相互影响,在一个个共存的区域内形成一种持续和谐发展的状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基于环境特征的建筑设计中,应当在形象、空间以及结构等方面表现出建筑与环境的连续性。其三,主体性。尊重主体就是要体现出主体性,这也是人性化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在基于环境特征的建筑设计中,也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即在建筑与环境关联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人在建筑当中所能获得的环境体验。这就要求设计者应当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将关心和尊重使用者的原则在建筑形态和空间设计中予以体现,借此来构建出一个既有利于环境又有利于人发展的建筑。

2 基于环境形态特征的建筑设计要点

2.1 整合建筑体量与环境形象

基于环境形态的建筑体量设计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人工营造与原有环境外在形态之间存在的差异,为了达到建筑体量与环境形象的有机整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设计手法:如消失与消隐、协调与同构、模拟与象征等等。其中消失与消隐是较为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这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用建筑体量来表达环境外在形象特征的方式。该设计手法的宗旨在于对环境原有形态特征的保护,它的原理与覆土建筑极为类似,其基本设计思路是从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并从建筑的外在形态、色彩的使用以及材质的选择等几个方面彰显出对环境的尊重。在这里环境特征是基础,而建筑则是其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要尽可能弱化建筑,突出环境。这种设计手法常被用于审美价值较高或是具有保护性要求的环境当中,其所追求的是将建筑体量尽可能“隐藏”在环境当中,以此来达到建筑与环境形象灵活适应的目的。例如,由Erit Giudice事务所在塞尔维亚河畔设计的Watergront综合建筑,该建筑在设计中采用的就是消失与消隐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其将整个建筑上的全部元素均以线性水平的方式进行排列,与河滨环境相得益彰。

2.2 建筑设计对环境空间特征的表达

环境空间是环境特征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一种几何化形式的存在,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师习惯于从长、宽、高的几何概念中理解环境空间。由于环境空间形态具备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所以基于环境形态的建筑设计也必须考虑环境中客体对象的丰富性,从而实现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如,在街道空间的建筑设计中,既要考虑道路空间形式和秩序,又要考虑人流、车流速度及运动方向,并将这些因素作为确定建筑立面及形体特征的重要依据。尤其对于步行街边的建筑设计而言,要考虑到人们正常视点范围,做好底层的建筑设计;又如,在广场空间的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广场空间所蕴含的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使建筑设计体现文化内涵,通过建筑表现广场的性质和特征。

2.3 建筑设计对环境结构特征的表达

在整个环境系统当中,几乎所有的环境要素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正因如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对环境结构特征的表达需要以建筑与环境的形态互动作为基础,进而构建起一种和谐的秩序。由于环境结构具有大小和形状各异的特点,所以当建筑物想要介入到这个结构当中时,就必须确定建筑在整个环境结构中所处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对环境结构特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确立结构。这种表达方式具体是指将建筑物确立为环境结构,随着建筑的介入,能够对环境品质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并对环境特征进行重塑。这种设计手法在秩序相对比较混乱的环境中比较常见,较为典型的是对各类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其基本思路是与周围环境形象形成差异,在对比中获得唯一性。其二,加入结构。需要在环境结构中凸显建筑时常用这种设计手法。例如,好莱坞想要在洛杉矶市郊的山区上树立自己的标志,建筑设计师提出了在诸多山顶中选择最为醒目的一座设置HPLLYWOOD字样的标志,并在其后附着大型的豪华酒店,以此来实现标志存在的长久性。

3 基于环境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要点

3.1 基于环境视觉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

环境视觉感知主要分为静态视觉感知和动态视觉感知两个部分。在以静态视觉感知为引导的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们需要的高质量视觉刺激,通过把握环境中具备代表性的知觉元素,如河道等元素,从而使建筑布局设计以该知觉元素为主线,让人们将建筑与环境联结在一起,感知环境与建筑的整体性、协调性;在动态视觉感知引导的建筑设计中,要使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得到知觉层面的互动,通过建筑中设计游走空间或内部空间路线,为人们找到知觉体验的切入点。如,在建筑中设计一条游走路线,让人们产生步移景异的环境视觉变化。

3.2 基于环境情感特征的建筑设计

建筑一旦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就超过了功能和物质层面上的基本要求,上升到了精神情感层面的感知体验。基于环境情感特征的建筑设计要以感知作为深层次设计的主要元素,呈现出建筑的思想性和意境。在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环境中的物象形态,从大地、水体、人工营造物等环境物质构成中提取情感与记忆的特征,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切入点,赋予建筑情感元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环境的物象形态在经由人们认知加工后作用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使建筑承载了丰富的体验和感情,升华了人们对建筑与环境的想象和记忆。如,新国立美术馆位于斯图加特四面环山地带的一个坡地上,在二战时期被摧毁,仅留下残垣断壁,但是当地居民却将其视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种承载着文化与感情的建筑。

4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要素包罗万象,设计过程也纷繁复杂,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建筑本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当一座座建筑矗立于环境当中时,其应当与环境形态完整结合到一起,并尽可能融入到环境空间当中,使建筑与环境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协调、统一。环境形态与环境感知是重要的环境特征,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结合好这两个方面,突出建筑周围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提升建筑自身的品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一龙.复杂性形态语言在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D].重庆大学,2012.

[2] 李波.经济条件影响下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形态表达研究[D].湖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