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汉正街 虎父无犬子

2014-07-07 17:20穆德雪
中国纺织 2014年4期
关键词:汉口武汉市武汉

穆德雪

“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俗谚为证,“九省通衢之地”汉口自古便以商业发达冠绝南中国而闻名于世。坐落于汉口中心繁华地带的汉正街作为汉口历史上最早的商业街,得名于“汉口之正街”。

汉正街作为武汉地区的产业地理标志和时尚符号,浓缩了整个华中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物质资本。但这只是汉正街市场辉煌的一面,而在另一面,这一地区同时也是武汉市最大的旧城区,在业态落后、商居混杂、交通拥堵、市容脏乱的同时,还有火灾频发的问题。

随着黄陂区汉口北市场的开发趋于成熟,武汉市提出的转移汉正街的思路也就成为了可能。2011年,有关方面开始有计划地执行汉正街整体改造,引导该处商户整体搬迁至汉口北市场,至今三年多时间过去了,常被称为“新汉正街”的汉口北市场已经初具“商都”的雏形。

思想有着怎样的高度,发展就会有如何的速度,今天汉口北的繁荣,无疑得益于开发者与规划者的远见卓识。那么,新老汉正街的“父子相继”与汉口北的无中生有,对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商贸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启示?

老街的起与落

诗云“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描述的是明清时代汉正街的繁华景象。汉正街最初由汉口的货物集散地发展而来,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街之美誉。在铁路广泛应用于商业物流之前的几百年前,依托“九省通衢”的武汉,汉正街一直是旧汉口镇汇聚整个南中国物产与商业的精华之所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重获新生。1979年9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得以恢复,当年就有100多户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在此经营小商品。至1982年,汉正街小商品个体户猛增到458户。一篇《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报道,使得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汉正街扬名天下。

在2011年以前,每天有10余万操不同方言的打货人在其间自由流动,采购来自各地的各色商品,批发同样来自五湖四海,卖针织制品的温州人,卖塑料制品的台州人,卖服装辅料的义乌人等一大批浙商活跃在汉正街上,鞋帽市场的福建人、箱包市场的湖南人、布匹市场的河南人也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在汉正街,粤语、闽声、湘音、川韵随处可闻。

作为全国十大服装市场之一,汉正街不仅是武汉的一张名片,还为武汉衍生出了“汉派服装”这个金字招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依靠汉正街针织批零发家致富的老板,纷纷成立了服装企业。凭借“汉正街思维”,汉派服装以大众化、平民化的风格逐步名扬海内。

作为纺服商贸行业在整个华中地区范围内领军的区域品牌,汉正街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年之间汉正街即盛极而衰,汉正街大市场排位逐年下滑,曾经风光无限的汉正街日益显露出一片疲敝。

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其经营模式严重落后于时代,且同质化竞争过于严重,也是由于其地人口稠密、商居混杂、交通拥堵、市容脏乱、火灾频发等种种弊病难以根除。

在搬迁改造之前,商户豆念华在汉正街大兴路鞋市长期从事女鞋批发经营。对于他这样的商户而言,最让人头疼的不是逐年上涨的租金,而是经常出现的花钱也租不到仓库的现象,多至上百万的货物只能分散放在多个民房内。

同时,基建老化造成的火灾隐患让他成天提心吊胆。“以前在汉正街的时候,半夜一听到消防车的声音,就吓得睡不着觉,就算是买了保险也不放心。”不安的背后,是对过去汉正街经营模式的不满。

“想要做大的汉正街老板受到很多制约,想要发展壮大的空间有限,做起来非常吃力。”童乐坊老板李为民认为,“货到武汉活”的汉正街维持了三十年繁荣,交通、物流、硬件环境等各方面的毛病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此情况下,汉正街的搬迁已成定局。2011年3月,武汉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汉正街文化商务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将汉正街中的原有商铺整体外迁转移至市郊的黄陂区汉口北市场。

据介绍,做出这一决定,一方面是为了减轻汉正街商贸繁忙为武汉市区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考虑推动武汉郊区的综合发展。在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文件中,透过“痛下决心”、“ 整体搬迁”、“ 全面改造”、“ 转型升级”、“ 限时完成”等“杀气腾腾”的话语可以看出有关方面对这一次“全面搬家”工程给予了殷切希望。

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原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表示,在当前批发市场已成为专业市场集群的大背景下,对于发展空间早已超过极限的汉正街而言,搬迁正是继续辉煌的关键。

转场汉口北

2011年8月,汉正街周边地区正式实行交通管制,3大客运站的关闭,意味着汉正街外迁工作的开始。

2012年底,豆念华成为第一批将全部业务整体转移到汉口北“新汉正街”的鞋业商户。和其他率先从汉正街大兴路鞋市搬迁出来的商户一样,豆念华在汉口北一次性买下两套门面商铺,并借此取得了配套仓库近两年的免租金优惠。仅在仓储与物流成本两项上,豆念华每年至少可节省成本近30万元。

2013年4月,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快推进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汉正街传统批发市场搬迁。

正如湖北省省长李鸿忠所言,金融危机的市场倒逼机制,为中部地区创造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产业提档升级的大好时机。

在老汉正街整体搬迁中,服装服饰行业在汉口北全面重新集结,实现高位重组。随着几个庞大的专业市场集群相继建成,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商业规模也逐渐壮大起来。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商品交易中心的汉口北,规划中包括了轻纺城、鞋业城、服装城、仓储物流中心、国际名品馆、窗帘布艺城等69个专业市场。endprint

随着汉口北国际轻纺城、汉口北海宁皮革城、羽绒服大世界相继开业,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已建成20个大型专业市场集群,总运营面积约400万平方米。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老汉正街整体搬迁到汉口北的决策顺应了市场发展需求,迄今为止,已有9200多户汉正街服装服饰等业经营户在汉口北购铺经营。

汉口北集团常务副总李斌介绍,从行业来看,汉正街鞋业、酒店用品、小家电、服装等市场区域的主要市场,都在往汉口北搬迁。明年初,布艺、家纺、服装等市场也将陆续进驻。而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已陆续建成20个品牌化的大型专业市场集群,标志着汉正街外迁转移进入实质性阶段。

作为汉正街童装经营市场的领军人物,李为民在当地经营童装生意达17年之久,这次,他在汉口北拿下了300平米的铺面。“汉口北不能重复上演汉正街过去30年只会‘买全国、‘卖全国的老故事了。”

辅料市场、设计工业园、展示中心、物流城和现代化厂房齐聚于此,汉口北的产业集群效应很让人看好。在李为民眼中,对于转战汉口北的汉派服装而言,发挥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优势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着力发挥扎堆经营的集群效应,发挥原产地的优势,汉派服装一定要打造出自己的世界来。”

“新汉正街”正在崛起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湖北的商品交易市场表现并不出众。有关数据显示,湖北省共有182个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市场,其中67个位于武汉,平均每个市场的成交额是12.23亿元,低于17.9亿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在前36个大城市中排名21。业界有种观点认为,中国商业批发的版图上,武汉正在被忽略。

但值得“唱衰论者”注意的是,湖北亿元以上生产资料市场平均年交易额足有37.3亿元,高于全国平均28.7亿元。产业发达,交通便利,未来的武汉服装商贸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自然,发挥武汉的区位优势,重振正在严重萎缩的批发业务,建设重点规划的新型区域汉口北,被武汉市有关方面视为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重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口北“厚积薄发”的发展历程,显示出了规划者与开发者的灼灼远见。

早在2006年9月,欲图构筑中国第四代国际化批发市场的卓尔控股就圈定了汉口北端的盘龙城故址一带,斥资百亿元打造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两年后,汉口北批发第一城举办了招商大会,近500家品牌和企业入驻汉口北批发第一城服装市场。

经过四年运营,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硬件环境最优的批发市场之一。小商品,大市值,继承了汉正街风华的汉口北开始展现“新汉正街”旺盛的成交能力。

在武汉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汉口北所在的武汉市黄陂区区长介绍,汉口北已经建成了三大承接市场,承接汉正街服装服饰等地的商业搬迁。政府将全力支持汉口北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为新市场做好服务工作。

为了完善汉口北的商业环境,近两年来武汉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做足了投入。汉口北新设3个消防站和3家客运站,17条长途客运班线和4条公交线路往来于此。此外,规划为武汉市主干道的解放大道将直通汉口北,轻轨汉口北延长线正在建设。

与此同时,汉口北铁路物流中心即将挂牌营业,有望成为湖北首个公铁综合物流枢纽。此外,作为商业配套项目的30万平方米仓库已投入使用,还有约10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在豆念华看来,物流和仓储条件的极大改善,让所有从汉正街转移到汉口北的商户尝到了甜头,“告别了大车转小车、拖车加扁担的方式,赚钱比以前轻松多了。”

“武汉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立体交通网络条件,在开展国内贸易方面的区位优势是难以被取代的。”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原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表示,中国商业联合会将长期支持汉口北的发展,汉口北应当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心市场。

在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下,汉口北作为全国新的服装批发基地正在崛起,作为武汉新的商业符号的汉口北被业界视为武汉服装服饰批发业与汉派服饰重塑辉煌的希望。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口武汉市武汉
穿盔甲,慢慢爬
细雨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汉口北》
《汉口商业简史》 书写江中之城的百年繁华
1928—1936年汉口人口规模实证研究
太阳“跟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