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演唱形式谈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

2014-07-07 19:19王志昕
艺海 2014年6期
关键词:共同发展演唱风格

王志昕

[摘 要]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这同样也是事物多样性发展的规律。我国的声乐艺术要想在未来发展得更好,就要遵循这个规律,让不同的演唱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我国的声乐艺术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为各国人民带去丰盛的艺术大餐。

[关键词]中国声乐唱法 民族民间演唱形式 演唱风格 共同发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摸索改革,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近些年来,经过许多声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声乐唱法应运而生。这种唱法集情感美与艺术美于一体,在人民群众中广受欢迎,并且在各艺术院校开展学科。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唱法存在着个性不足、众人一腔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声乐唱法的发展。从长远看来,这对于我国声乐的发展将是不利的。因此,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结合现实情况给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声乐唱法发展现状之分析

近些年来,部分学者对中国声乐唱法发展的现状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学院派”,是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现象的重要原因,使得中国声乐唱法教育正面临着重大的危机。笔者认为,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来看,要结合实践经验作出判断。“中国声乐唱法”在美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润腔技巧,使得这种唱法较民族民间唱法相比更有吸引力与声音的穿透力,在群众中广泛传唱,对推动我国本土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学习演唱角度来看,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基础还较弱,还处于学习阶段,歌唱技巧并没有完全掌握,因此还不能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演唱风格。从这点来看,在初级阶段属于模仿阶段,所以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声”不足为奇。当在歌唱方法上应用自如的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能够调整自己的音色,最后再逐渐形成自己的歌唱风格。如果一开始就只是单纯地强调个性而不注重歌唱技术的掌握,一味追求自己的风格势必会以失败告终。当今的许多著名演唱家他们之所以深受观众欢迎,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实践。同样在今天也有很多中国声乐唱法的歌手,盲目地去模仿著名演唱家而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之他们缺乏演唱技巧,因而他们取得的成绩不尽人意。因此,艺术院校在这一方面作出教学上的探索和努力是对推动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的。

黎信昌教授曾经说过,风格问题固然重要,但其也应建立在声音基本训练的基础之上。严格的、扎实的声音基础训练,是声乐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反复的基本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声乐技巧,并突出自己歌唱的艺术个性。事实证明,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学生的演唱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我们若要想解决“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问题,不能通过排斥西方音乐的方式来解决,这完全是错误的方法,也是不贴合实际的做法,而应该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注重科学训练,正确的使用嗓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声乐教学要有一种包容并蓄的情怀,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唱功以外,还应尽可能地保留学生的个人风格。在此方面,金铁霖教授是一位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声乐演唱教学的过程中,他既强调唱法的合理性,也突出学生的个性,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且,他还强调,民族语言和演唱风格是我国声乐的核心内容,对此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他培养出的学生在声乐方面都很有造诣,如来自云贵高原的郭瓦加毛吉、来自长白山下的方银花、来自云南边陲的傣族歌手金小凤、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女中音歌手阿拉泰等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声乐歌手。他们的演唱既有咬字吐字清晰、声音松弛明亮的共性特征,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使听众在赞扬他们唱功的同时,也能记住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

二、当前中国声乐唱法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各类声乐演唱方式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声乐唱法的出现与发展使我国传统民族民间唱法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促进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在当下,部分学者指出,是由于过多地借鉴西方声乐唱法,才造成中国声乐唱法没有更好地凸显个性。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首先,受语言、地理区域、民族风俗、生活体验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不同的人的嗓音有不同的音色与音质。有的人天生嗓音浑厚,有的人天生嗓音尖细,这些都对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说即使有的人音质很好,很有唱歌天分,也很难把握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歌曲。

其次,学习环境也是影响个性缺乏的很重的因素。许多学院的老师自小接受的是专业的西方音乐教育,他们学习的音乐知识与演唱方式也是固定的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美声唱法影响很大,加之他们远离民间,缺乏生活体验,因而很难模仿唱出有真正民族民间特色的歌曲。

再者,媒体导向与歌者之间的模仿学习也有很大的关系。时下,许多选秀类、比赛类音乐节目在各大电视台争相播出,受这些歌唱比赛等电视节目的影响,许多歌者争相模仿演唱新创作的歌曲,而且近年来,中国声乐唱法歌坛涌现出大批优秀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就使得许多歌手争相模仿他们的演唱方式与演唱风格,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演唱方法,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中国声乐唱法缺乏生机与活力,更没有表现出音乐本身所应有的个性,从而造成“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现象。

最后,与作品创作者缺乏民族民间采风是离不开的。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没有实践何来创新?同样的道理,当下,一些创作者并不深入民间采集民间歌曲,而是墨守成规,单一地采用固定的创作手法来创作,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注定是失败的,没有价值的,因而造成中国声乐在演唱时缺乏个性,缺乏多元化,缺少原本应有的气息,从而没有吸引力。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毛泽东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才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同样适应于中国声乐唱法的发展,只有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下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才能演唱出人民喜爱的歌曲,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曲调优美,饱含情感,富有浓浓的民间色彩;而另一种经过专业训练演唱的乐曲,也能很好地唱出歌曲本身应有的韵味。这两种演唱风格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能取代谁。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排斥哪一方,而是应该让它们共同发展,只要能表现出乐曲本身那种音乐美,并受到大众的好评,都应该鼓励其发展。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原生态”,都是“中国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应当兼收并蓄、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中国声乐学派的发展。当今有人指出应当大力发展“原生态”音乐的发展,认为这才是人民所需的民族音乐,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原生态”音乐固然要大力支持其发展,但同时也不能不发展“学院派”音乐,仅仅靠“原生态“音乐是绝对不能推动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的,相反可能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况且如果只发展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音乐比较单一。就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来看,人们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还是十分期待的,所以应该为人们提供出更多不同种类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因此,可以说,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在满足演唱共性的基础上,尽量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在教授具有地域特色、民族民间特色的歌曲时。从而促进中国声乐唱法的长足发展。

中国声乐唱法从郭兰英到李谷一再到彭丽媛,从拉苏荣、宋仲禄、郭颂到吴雁泽、李双江,再到郁钧剑等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高超演唱技巧的代表人物,更要有像金铁霖、刘辉、王瑞江、王品素等许多优秀声乐教育专家打造中国声乐唱法的“名牌”。发展中国声乐唱法需要各方面的交流协作,“一手伸向民间,一手伸向西洋”,兼收并蓄。因此需要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国声乐唱法教师对不同流派、不同学派的声乐教育进行深入探索研究,以期培养出中国声乐唱法的传承人。目前,音乐界具有良好的环境,社会和音乐界对于探索的一代是支持、鼓励、也是宽容、谅解的,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尽管这条道路还很漫长,很曲折,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而要努力发展我们的中国声乐唱法,建立声乐教学的理论体系与科学体系,逐渐形成中国声乐学派,促进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声乐唱法是一门综合的歌唱艺术,不能单一地从西洋唱法出发,更不能照搬民族民间演唱形式,要结合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形成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才是精髓所在。我国的民族民间演唱形式,它集音乐美、情感美、艺术美于一体,对我国声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我们需要看到,单从民族民间演唱形式的创新发展来看是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是要从中国声乐唱法的创新发展来看还有很多的空间等待开发,所以两者结合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声乐唱法也必然会汲取其营养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胡薇.论西洋唱法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0,24(08):16-17

[2]甘咏梅.中国民族声乐民族化发展之再探[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1,16(05):09-10

[3]周涵.从西洋唱法的民族化看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廖卉.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情、字、声、韵”[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同发展演唱风格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浅析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特征
中国民生的两大主题: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
新时期对加强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考
俄罗斯贸易壁垒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思考
音乐剧演唱风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