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

2014-07-09 04:03高荣伟
文史春秋 2014年3期
关键词:伊藤博文哈尔滨朝鲜

高荣伟

1909年10月26日上午,哈尔滨火车站的一声枪响,成就了一代义士安重根的赫赫威名。安重根的名字从此享誉朝鲜半岛南北。

从小立志,抵抗侵略

安重根(1879—1910),是朝鲜半岛近代史上著名的独立运动家。1879年9月2日生于朝鲜李氏王朝黄海道海州(今朝鲜黄海南道首府),祖父安仁寿是朝鲜李氏王朝镇海县监,父亲安泰勋是一名进士,这是一个典型的两班贵族家庭。“两班”含“文武”两班之意,是朝鲜官职的总称,处于社会等级制度的顶端,主体为士族与官僚。两班子弟通过科举和荫袭取得官位,通过婚姻继续维持两班地位。

安重根6岁时,祖父把他送进私塾,学了8年汉文。其父安泰勋幼时被称为“神童”,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可安重根15岁以后便不务学业,常常游猎于山野之间。对父母、老师的训斥,同学、好友的劝告,安重根回答说:“昔日楚霸王项羽学问不高,却成了千古英雄。身为男子汉要有抱负,我不指望以学问扬名于世。”

此时的强邻日本正对朝鲜虎视眈眈。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革,8年后就依仗军事势力强迫朝鲜李氏王朝签订了第一个日韩不平等条约《江华岛条约》,迫使朝鲜向日本开放3处通商口岸。

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中国清朝政府于次年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称《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规定清政府从朝鲜撤军并承认朝鲜是“自主独立国家”,为以后日本独霸朝鲜奠定了基础。1895年,日本又制造“乙未事变”弑杀了明成皇后。1897年朝鲜李氏王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胜利的日本取得了东北亚霸主的地位,开始更加大胆地施展其在朝鲜的野心,加快侵略、吞并朝鲜半岛的步伐。这年日本强迫“大韩帝国”签订了《第二次日韩协约》(又称《乙巳保护条约》)和《第三次日韩协约》(又称《丁未七条约》),使韩国相继丧失了财政、外交及行政、司法独立主权,日本在汉城设立“统监府”,伊藤博文首任“统监”。朝鲜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1907年,伊藤博文废黜朝鲜光武皇帝,解散朝鲜军队,强行缔结《七项条约》,高宗被迫让位给纯宗,但有国无军的韩国皇帝只能忍气吞声听从日本统监“使唤”。这年,伊藤博文被封为“公爵”。

朝鲜军队的解散,对一个爱国将士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得知这个消息后,安重根决定去朝鲜人比较多的俄国滨海州首府海参崴,并加入当地的朝鲜青年会,被选为临时维持员。

朝鲜民众不甘屈辱,各地义兵揭竿而起。1908年安重根投身朝鲜的义兵运动,官至中将参谋。安重根以俄国为基地,往返朝鲜对日作战。这年,安重根率领100多人返回朝鲜进行抗击侵略者斗争,作战失败后逃回海参崴。

断指结盟,谋刺敌猷

1909年1月,安重根与姜基伟等11人在海参崴“断指明志”,宣布成立“断指同盟会”。先由安重根带头切断左手一截无名指,用带血的手指在太极旗上书写“大韩独立”4个字。接着由姜基伟等10人也依次照办,依次义无反顾地切下自己的左手无名指一截。最后大家一起高呼:“大韩独立万岁!”在这次断指盟誓的仪式上,安重根被推举为盟主。他们开始分头到俄国远东地区的朝鲜侨民中,为重建抵抗日本侵略的义兵队伍积极开展工作。

1905年,日本政府利用日俄战争中获胜的有利形势,派伊藤博文到哈尔滨,准备与俄国财政大臣戈果甫佐夫商谈有关吞并朝鲜半岛、进一步干涉中国内政、划分日俄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等事宜。

对于伊藤博文,世人并不陌生。伊藤博文是日本政界的重臣元老,此时的伊藤博文任日本枢密院议长。1885年起,伊藤博文曾经4度出任日本首相。1894年正是伊藤博文发动了甲午战争,占领了中国的台湾及澎湖列岛。在整个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中,所有日本明治政府和大本营作出的重大决策,他无一不参与,并且出谋划策,亲自作出重大决议,对于整个战争起了决定性作用。1895年4月10日,日本强迫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在谈及台湾问题时,伊藤博文要求一个月交割,李鸿章认为“一月之限过促”,要求展限两月,并云“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答道“尚未下咽,饥甚”,可见其人攫夺贪婪本性。

1904年伊藤博文又发动日俄战争,占领了萨哈林岛、旅顺,使大连成为日租地,并使长春与大连的铁路划归日本。1905年伊藤博文首任“韩国统监”,将朝鲜变为了日本的殖民地。1907年伊藤博文剥夺了朝鲜人民的言论、集会、新闻和结社自由,并大举镇压反抗运动。正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特别是伊藤博文统治朝鲜的种种野蛮劣迹,激起了朝鲜国内强烈的反抗,朝鲜由此发起“救国运动”。

1909年初秋的一天,安重根乘船来到海参崴。安重根感觉这里有点不对头,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满城风雨,一打听才知道,伊藤博文要去中国哈尔滨。为了证实这个消息,他买了好几种报纸,每种报纸的头版头条都登出这样的消息:“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将于10月份在哈尔滨会晤俄国财政大臣戈果甫佐夫。”

安重根暗喜,认为这是一个天赐良机,马上与“断指同盟会”成员商议策划暗杀伊藤博文之事。

乔装日人,射杀伊藤

1909年10月21日,从俄国海参崴发出的邮政列车经由绥芬河进入中国境内,于22日晚9时抵达了哈尔滨火车站。在下车的旅客中有3位出身朝鲜半岛的青年——安重根、禹德淳、刘东夏。

安重根一行乘马车来到列斯那亚街28号(今哈尔滨市道里区森林街),暂住在哈尔滨“韩民会”会长金成伯家。26日凌晨,安重根再次检查了收藏起来的勃朗宁F-1900式手枪。信奉天主教的他把8发子弹头都刻上了“十”字,祈求上帝保佑,并把子弹上了膛。然后,安重根换上一件旧西服外套,头戴黑色鸭舌帽,把手枪揣在衣服里边的右兜里,打扮成日本人的模样。

26日上午7时,安重根坐马车来到哈尔滨站。此时,俄国与日本官兵正忙着做欢迎准备,同时也加强了警备。戒备虽严,但是机敏的安重根还是随着日本侨民的欢迎队伍进入了候车室。因为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告诉俄方,只对欧洲人、中国人查看通行证,日本人则一律放行。在俄国人眼里,安重根的外貌、装束很像一个日本人,所以并没有对他进行检查。安重根就这样混进了车站,在一个小卖店,他坐在那里静静地等候时机。

以往的哈尔滨火车站人潮涌动,而这一天却格外的冷清,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种另人窒息的压抑与紧张。

10月26日上午9时整,伊藤博文乘坐的专列缓缓驶进哈尔滨站,戈果甫佐夫上车迎接。约20分钟后,伊藤博文在戈果甫佐夫的陪同下走下火车,开始检阅欢迎队伍,军乐队的欢迎曲响彻天空。

车站四周已经被身着军装的日本兵层层把守,戒备相当森严。9时30分,伊藤博文走到俄国仪仗队前;伊藤博文距安重根10步左右时,安重根穿过俄国军人空隙;相距伊藤博文5步左右时,安重根穿过仪仗队,拔出了手枪对准伊藤博文连发3枪。3发子弹分别命中伊藤博文的胸部、腹部,伊藤博文扑倒在地。

此时,安重根想到,如果此人不是伊藤博文,就要贻误大事。于是,他又瞄准跟随的日本人开枪,射伤日本驻哈总领事川上俊彦、满铁理事田中清次郎和秘书官森泰二郎3人。刚刚从懵懂中反应过来的俄国宪兵迅速向他扑来,安重根坦然扔掉手枪,用俄语3呼“高丽娅乌拉!”从容被捕。

随行医生迅速把伊藤博文抬到车上抢救。20分钟后,伊藤博文命绝。伊藤博文被击毙后被运回日本,供奉在“靖国神社”内。

安重根在哈尔滨的义举,不但震惊了远东,也震惊了世界。当天这条简短的电报“伊藤博文今日在哈尔滨被一朝鲜人弹毙,刺客已被获”一发出,全球报刊争相报道这一特大新闻。日本报刊、朝鲜亲日报刊和一些西方报刊谩骂安重根是“暴徒”、“无知之辈”;以法国为代表的另一些西方报刊和朝鲜的多数报刊则以客观的态度报道了事件;而中国和俄国的韩文报刊则称赞安重根是“爱国志士”、“和平代表者”。

当时上海的《民吁日报》《上海时报》《上海申报》,天津的《大公报》和香港的《华文日报》等许多中国报纸都对安重根的义举纷纷进行报道。《民吁日报》在一篇社论中评论道:“今日韩人飞此一弹……抵万人之哭诉,千篇之谏书。”“十年前,日本巧取豪夺,破我陆师,歼我海军……如今日本之视我已如俎上之肉,不快其口服不能自止。”

面对“公判”,大义凛然

从10月26日到11月1日,安重根被监禁在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今花园小学)的地下室。

10月30日,日本设在旅顺的关东督府地方法院检察官沟渊孝雄、书记官岸田爱文,还有从朝鲜汉城“统监府”来的翻译园木未喜来到领事馆,对安重根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审讯。在一开始问及为什么仇恨伊藤时,安重根大义凛然地宣称:“我是为了具有四千年历史的祖国和两千万同胞,一举处决蹂躏朝鲜主权、扰乱东洋和平的奸贼。正因如此,我的目的是正大光明的。我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尽了自己应尽的义务。”

安重根列出了伊藤“杀朝鲜明成皇后”、“废黜朝鲜皇帝”、“解散朝鲜军队”等15条罪状。为了不累及同志和家属,安重根说整个行动都是自己一人所为。在狱中,他写下诗作:“丈夫处其世兮,其志大矣。时造英雄兮,英雄造时。雄视天下兮,何日成业。东风渐寒兮,壮士义烈。愤慨一去兮,必成目的。鼠窃伊藤兮,岂肯比命。岂度至此兮,事势固然。同胞同胞兮,速成大业。万岁万岁兮,大韩独立。万岁万岁兮,大韩同胞。”

11月1日,安重根与禹德淳、曹道先、刘东夏等8人被移送旅顺日俄监狱,沿途日、俄各派十几名宪兵押送。11月3日,安重根等人到达旅顺日俄监狱。

1910年2月9日举行第3次公判。庭审进行到一半时,安重根借法官给他的陈述机会,慷慨陈述:“刺杀伊藤并非我个人行为,而是为了东洋和平。我杀伊藤博文是韩国独立战争的一部分。日本‘天皇宣称进驻是为维持东洋和平,巩固朝鲜独立。但伊藤来当‘统监,违背皇旨,欺上瞒下,缔结不平等条约,废黜韩帝……我是以义兵参谋中将的身份与敌国战斗,并非普通刺客,应是被敌军捕获的俘虏……伊藤是逆贼,更是东洋和平的破坏者!”

安重根被判死刑后分别给母亲、妻子和神父写了告别信。在面见两个弟弟时留下的“最后遗言”中,安重根说:“我死之后,希望把我的遗骨埋在哈尔滨公园旁,等我们恢复主权后返葬到故国。当大韩独立的消息传到天国时,我一定会欢呼,高唱万岁。”

在监狱里,安重根为日本人写了200多幅题词。其中一幅写道:“为国献身军人本分”,是临刑前应看守他的日本宪兵千叶十七所题。“眼中飞雪心中寒,江山一夜皆至换。”则是其绝命诗中的两句。这首诗用毛笔写在桔红色的家织布上,织布长5米、宽50厘米,汉字书法、字体沉厚、笔力苍劲。落款写有“大韩国人,安重根书”,并印有安重根左手掌印。仔细看去,掌印上无名指与小指平齐。

从容就义,浩气长存

1910年3月26日上午9时04分,安重根穿上母亲亲自为他做的白色朝鲜民族服装走上绞刑台,从容就义。时年32岁。

安重根殉国后,中国各界名人纷纷题词。孙中山的题词是:

“功盖三韩名万国,

生无百岁死千秋。

弱国罪人强国相,

纵然易地亦藤侯。”

章太炎称安重根为“亚洲第一义侠”,还有蔡元培等20多位名人题了词。身在日本的梁启超作了一首《秋风断藤曲》,其赞颂部分为:

“黄沙卷地风怒号,

黑龙江外雪如刀。

流血五步大事毕,

狂笑一声山月高。”

安重根就义后,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他。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侵略的各国光复后,无论是朝鲜,还是韩国,都希望遵照安重根义士的遗言,将他的遗骸迎回祖国,但均无法找到。尽管如此,安重根的纪念馆、纪念碑遍及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甚至日本。在中国旅顺、哈尔滨都有不同形式的安重根纪念场所。

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上演了歌剧《安重根》,还出版了几种相关著作。朝鲜的跆拳道中有一个套路叫“重根”,共有32个招式,意在纪念安重根活在人世的32年。朝鲜称安重根为“爱国烈士”,拍有电影《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韩国历史教科书写道:“安重根的这一行动,代表性地显示出我们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立精神。”

2013年11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态:“安重根在中国也受到尊重。”确实,1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没有忘记这位侠肝义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杰,他的丰碑早已根植于人民的心中。

2014年1月19日下午,位于哈尔滨火车站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这座由候车室改造的纪念馆,外墙复原了100多年前哈尔滨火车站的旧貌。纪念馆的一头,两扇落地窗直面火车站台,历史的车轮匆匆走过,但轰鸣的汽笛声和醒目的标志仍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有改变历史进程的7声枪响。一面黄色门廊上,永远定格在9点30分的钟表悬挂正中。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时刻。

猜你喜欢
伊藤博文哈尔滨朝鲜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亲历戊戌变法的伊藤博文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治弱国如修坏室
戊戌变法毁于日本顾问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