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平台维护管理模式探讨

2014-07-09 09:19雷多萍黄巍
移动通信 2014年6期
关键词:用户量级别基础

雷多萍 黄巍

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推出,产品运营模式日趋多样化,业务平台维护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不断增长的维护工作是值得每一位维护人员思考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的维护管理模式进行剖析,从多个角度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结合这些关键点,对业务平台的维护管理模式提出了改进建议。

业务平台 通信技术 维护 管理 差异化

1 引言

自从电信运营商引入业务平台发展至今,平台种类繁多,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新业务、新平台发展迅猛,平台维护工作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维护工作面临维护人员逐年减少、维护工具手段不足、平台业务种类繁多、合作模式多样化和应用平台复杂化等问题。在这种新形势下,单一的业务平台维护标准难以适应多元化的运营维护发展要求。因此,运营商提出了对业务平台维护管理从烟囱式的运维管理架构向规范化、等级化、集约化的水平式横向分层管理架构转变,期望通过平台维护的规范化管理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量,使其从繁重且大量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加有意义的工作上,实现员工的可持续发展。

2 现状分析

2.1 平台分类

通过对业务平台的梳理,根据业务平台不同的服务对象,将业务平台分为管理平台、能力平台、内容及应用平台三大类。其中,管理类和能力类平台统称为基础能力平台。

(1)管理平台主要集合各类增值业务平台的公共管理功能,包括:认证、鉴权、话单生成、业务订购、用户、内容服务商、业务管理七大主要功能。

(2)能力平台主要提供各种基本业务能力和适配功能,其定位就是为用户和应用类平台提供基本的服务,包括:业务接入平台、网络接入平台、各种基本业务能力类平台(语音及消息类平台、视频及互联网类平台、资源类平台)。

(3)内容及应用平台主要提供各种具体应用、业务逻辑的执行环境和门户,拥有个性化的管理功能,可提供多样灵活的业务。

2.2 主要问题

当前运营商在业务平台运行维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上述两大类型的业务平台都采用统一的维护要求,无论是日常维护涉及的维护作业计划、容灾、故障处理、版本变更,还是设备入网上线所要求的设备配置、安全要求、性能要求都采用划一标准,即都采用“电信级平台”的维护标准和入网上线标准,这给运营商在运维过程中带来极大的困扰。实际上通过调研了解到,在日常维护方面,对大多数内容及应用平台,特别是处于培养期和发展期的内容及应用平台,每天都有新需求,而这些新需求除了一些大的功能需求外,大多数是一些用户界面的优化、完善性的修改,这些小改变往往需要对业务平台进行软件版本打补丁。虽然这类补丁升级并不会对整个平台乃至网络造成太多的影响,但是当前“电信级平台”的维护标准并不允许此类频繁升级,更不用提互联网上常用的灰度升级,这些严格的维护标准在提升业务系统稳定性、可维护性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制约数据业务的发展。另外,还有部分基础能力平台,其承载的基础业务能力是旧技术或者旧体制下的产物,已经处于衰退期,但该平台却仍然享受着“电信级平台”的维护模式,显然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以往的“电信级平台”维护模式已经不适合未来运维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差异化业务平台维护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

3 思路探讨

从基础能力平台、内容及应用平台这两大类业务平台的功能上可以发现,基础能力平台承担着其他内容及应用平台的公共管理功能,包括认证、鉴权、话单等的管理功能和语音、视频、短信等基本业务能力的适配。也就是说,一个能提供当前新技术适配、符合当前业务发展趋势的基础能力平台通常为多个应用类平台提供认证、鉴权或接入适配的能力,敲错一条指令将导致一大片区域业务中断,这是基础能力平台的特点。此类平台特别强调规范性和可靠性,其可靠、稳定运行对应用类平台的运营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业务平台是内容及应用平台的“基石”,必须确保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这些业务平台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必须执行原有的“电信级”维护模式。

对于内容及应用平台,基础能力平台的那种四平八稳、讲求规范的维护模式会导致内容及应用平台上的业务产品更新不够快,跟不上热点、不够灵活、缺乏想象力,所以内容及应用平台应借鉴业界互联网公司的经验,采用更加灵活的运维管理模式,专注在内容和应用上,争取新功能、新应用、新内容第一时间上线抢占市场。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业务平台维护管理模式应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基础能力平台采用一套办法;二是内容及应用平台采用另一套方法。两者应该实施不同的维护管理模式,即执行差异化维护管理模式。

3.1 平台的生命周期

业务平台生命周期是指业务平台所提供的能力和业务的寿命,即一个业务平台其提供的能力和业务从开发到应用,在应用上由弱到强,然后又从盛转衰直到被淘汰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对业务平台不同生命周期的维护管理进行阐述,本文将业务平台的生命周期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平台的孵化期,期间主要由网发、建设部负责,这个阶段由平台可研、立项、设计、建设、试运行等节点组成。

第二阶段是平台的培育期,这时平台和其承载的业务已经上线使用,是向用户推销业务产品、大力发展用户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产品不够成熟完善,需求较多,是平台软件版本变更最多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平台的发展期,这时平台和业务趋于成熟,用户量和收入处于快速上升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用户量的快速增长,是平台软硬件变更和扩容的密集时期。

第四阶段是平台的成熟期,这时平台和业务已经发展成熟,用户量和收入扩展到最大程度并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增长速度放慢,是平台的稳定时期。

第五阶段是平台的衰退期,这时最明显的特征是平台用户量和收入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3.2 基础能力平台管理模式endprint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及对基础能力平台的梳理,现网络上基础能力平台主要有两类:一是业务平台提供的基础能力是业界已经淘汰的旧技术或者承载的业务是旧体制下的产物,这类平台一般仍然采用垂直烟囱式的管理架构;二是平台提供的基础能力是当前新技术、新领域,符合集团战略目标和业界发展趋势的业务平台,这类平台一般采用业界较先进的水平分层的管理架构。

对于第一类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或新功能出现,使得业务的发展发生改变,其承载的业务和技术已经衰退落后,并已转向其他新领域。因此,建议进行同质技术和业务整合,对于暂不能整合的,逐步按计划归并、清退。故这类平台软硬件维持原状,不再进行升级换代,其维护标准应该给予降级,只要维持基本的业务功能即可。

对于第二类平台,则需要分多种情况进行讨论。在业务平台的不同发展阶段,维护标准应该也不同。例如,在平台的孵化期,可研、立项、设计和建设这几个节点中,维护部门主要是介入其中,提出符合该系统的可维护标准,以要求系统在设计和建设节点就考虑系统运营时的维护要求,在系统可研、设计和建设初期进行可维护性评审,保证系统上线、交维时业务系统的可维可管能力,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而试运行节点就进入维护相关流程,在这个维护流程中,由于平台处于试运行阶段,相关维护操作不会影响用户的感知,只要操作不影响周边网络的安全,其要求相对其他节点会宽松一些。但是,到了培育期、发展期、成熟期等阶段,业务已经上线,这时所有的维护管理都必须以用户感知为首要考虑前提。因此,业务平台的维护标准不但与业务平台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关,相同的阶段承载的业务的重要性不同,平台发生故障对全网的影响面也不同,其维护等级就有所不同,这就是平台差异化维护管理模式的核心。为便于讨论,本文将这种差异化的维护管理模式分为A、B、C三大级别,其中A级最高、C级最低。本文建议平台级别划分条件如表1所示:

表1 业务平台差异化维护管理级别分类

维护管理级别 平台生命周期 平台重要性 故障影响程度

A级 发展期/成熟期 重要,战略性平台 影响全网或全省,涉及重要用户或者用户量大

B级 培育期/发展期/

成熟期 重要,非战略性平台 影响全省,涉及

用户量大

C级 孵化期/培育期/

衰退期 一般重要 影响省内部分地区,

涉及用户量不大

业务平台维护主要包含软件变更、系统容灾、网络安全、可靠性等方面,最终反映到维护质量上。由于基础能力平台的特殊地位,对此类平台的软件变更都要求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不同级别的业务平台维护过程中就有了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最大效益化。本文建议不同级别的维护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级别业务平台维护要求

维护管理级别 冗余要求 网络安全 可靠性要求 维护质量要求

A级 双机备份,异地容灾 安全访问控制,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并每半年演练1次 不中断运营

B级 双机备份 安全访问控制,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并每年演练1次 年度中断运营次数≤1次

C级 不要求 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 年度中断运营次数≤5次

3.3 内容及应用平台管理模式

内容及应用平台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其特征表现为用户需求多、内容更新快、用户体验好。因此,作为后台维护支撑应遵循以上规律和特点,对传统业务平台的维护模式进行“扬弃”,在保留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抛弃过时的、不必要的累赘和禁锢,采取有别于传统基础能力平台的维护管理模式,以满足更新快速和感知好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知,内容及应用平台主要提供的是娱乐、资讯服务,直接面向用户应用,调用基础能力平台提供的各种能力为其服务,与基础能力平台的关系是主从关系,应用类平台发生故障不会影响向其提供管理和适配的基础能力平台的运行。应用类平台之间的关系更简单,互为独立、并列关系。其与基础能力平台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内容及应用平台与基础能力平台间的关系

内容及应用平台按照承载业务类别不同,可分为公众应用类平台和政企应用类平台。而内容及应用平台数量多且所开展业务特征及规模差别很大,适合根据平台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和平台类别作为主要标杆进行等级划分,以适应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需要,实现与基础能力平台不同的维护管理。鉴于此,本文建议内容及应用平台等级划分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内容及应用平台等级划分标准建议

维护管理级别 平台生命周期 平台类别 业务重要程度 用户量

A级 发展期/

成熟期 政企类/

公众类 战略性业务 占全省移动用户量1/4以上

B级 培育期/发展期/成熟期 公众类 普通业务 占全省移动用户量1/10以上

C级 孵化期/培育期/衰退期 公众类 不再发展的

业务 占全省移动用户量1/20以上

其与基础能力平台的维护管理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内容及应用平台的维护要求偏向互联网平台管理模式,减少软件版本变更、调整割接、需求管理、故障通报流程层层审批流程,采用更加灵活的运维管理模式,缩短新需求开发、上线的时间,为业务快速上线打开绿色通道。为保障快速,内容及应用平台的差异化维护建议如表4所示:

表4 内容及应用平台差异化维护建议

维护管理级别 软件升级要求 冗余

要求 网络

安全 可靠性

要求 维护质量

要求

A级 核心版本执行严格审批,非核心版本允许灰度升级 双机

备份 安全访问控制,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每半年演练1次 年度中断运营次数

≤2小时

B级 具备应急预案,每年演练1次 年度中断

运营次数≤4小时

C级 允许灰度升级 不要求 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 不要求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业务平台的维护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业务平台等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平台的管理模式,给出业务平台的分级标准和不同等级之间的维护差异化,为后续业务平台的维护提供了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 林幼槐. 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安全管理概要[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2] 张园,陈运清,毛聪杰,等.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核心网剖析及演进[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3] 韩卫占. 现代通信网络管理技术与实践[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4] 刘锋. 互联网进化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5] 郭昕,孟晔. 大数据的力量[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endprint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及对基础能力平台的梳理,现网络上基础能力平台主要有两类:一是业务平台提供的基础能力是业界已经淘汰的旧技术或者承载的业务是旧体制下的产物,这类平台一般仍然采用垂直烟囱式的管理架构;二是平台提供的基础能力是当前新技术、新领域,符合集团战略目标和业界发展趋势的业务平台,这类平台一般采用业界较先进的水平分层的管理架构。

对于第一类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或新功能出现,使得业务的发展发生改变,其承载的业务和技术已经衰退落后,并已转向其他新领域。因此,建议进行同质技术和业务整合,对于暂不能整合的,逐步按计划归并、清退。故这类平台软硬件维持原状,不再进行升级换代,其维护标准应该给予降级,只要维持基本的业务功能即可。

对于第二类平台,则需要分多种情况进行讨论。在业务平台的不同发展阶段,维护标准应该也不同。例如,在平台的孵化期,可研、立项、设计和建设这几个节点中,维护部门主要是介入其中,提出符合该系统的可维护标准,以要求系统在设计和建设节点就考虑系统运营时的维护要求,在系统可研、设计和建设初期进行可维护性评审,保证系统上线、交维时业务系统的可维可管能力,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而试运行节点就进入维护相关流程,在这个维护流程中,由于平台处于试运行阶段,相关维护操作不会影响用户的感知,只要操作不影响周边网络的安全,其要求相对其他节点会宽松一些。但是,到了培育期、发展期、成熟期等阶段,业务已经上线,这时所有的维护管理都必须以用户感知为首要考虑前提。因此,业务平台的维护标准不但与业务平台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关,相同的阶段承载的业务的重要性不同,平台发生故障对全网的影响面也不同,其维护等级就有所不同,这就是平台差异化维护管理模式的核心。为便于讨论,本文将这种差异化的维护管理模式分为A、B、C三大级别,其中A级最高、C级最低。本文建议平台级别划分条件如表1所示:

表1 业务平台差异化维护管理级别分类

维护管理级别 平台生命周期 平台重要性 故障影响程度

A级 发展期/成熟期 重要,战略性平台 影响全网或全省,涉及重要用户或者用户量大

B级 培育期/发展期/

成熟期 重要,非战略性平台 影响全省,涉及

用户量大

C级 孵化期/培育期/

衰退期 一般重要 影响省内部分地区,

涉及用户量不大

业务平台维护主要包含软件变更、系统容灾、网络安全、可靠性等方面,最终反映到维护质量上。由于基础能力平台的特殊地位,对此类平台的软件变更都要求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不同级别的业务平台维护过程中就有了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最大效益化。本文建议不同级别的维护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级别业务平台维护要求

维护管理级别 冗余要求 网络安全 可靠性要求 维护质量要求

A级 双机备份,异地容灾 安全访问控制,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并每半年演练1次 不中断运营

B级 双机备份 安全访问控制,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并每年演练1次 年度中断运营次数≤1次

C级 不要求 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 年度中断运营次数≤5次

3.3 内容及应用平台管理模式

内容及应用平台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其特征表现为用户需求多、内容更新快、用户体验好。因此,作为后台维护支撑应遵循以上规律和特点,对传统业务平台的维护模式进行“扬弃”,在保留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抛弃过时的、不必要的累赘和禁锢,采取有别于传统基础能力平台的维护管理模式,以满足更新快速和感知好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知,内容及应用平台主要提供的是娱乐、资讯服务,直接面向用户应用,调用基础能力平台提供的各种能力为其服务,与基础能力平台的关系是主从关系,应用类平台发生故障不会影响向其提供管理和适配的基础能力平台的运行。应用类平台之间的关系更简单,互为独立、并列关系。其与基础能力平台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内容及应用平台与基础能力平台间的关系

内容及应用平台按照承载业务类别不同,可分为公众应用类平台和政企应用类平台。而内容及应用平台数量多且所开展业务特征及规模差别很大,适合根据平台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和平台类别作为主要标杆进行等级划分,以适应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需要,实现与基础能力平台不同的维护管理。鉴于此,本文建议内容及应用平台等级划分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内容及应用平台等级划分标准建议

维护管理级别 平台生命周期 平台类别 业务重要程度 用户量

A级 发展期/

成熟期 政企类/

公众类 战略性业务 占全省移动用户量1/4以上

B级 培育期/发展期/成熟期 公众类 普通业务 占全省移动用户量1/10以上

C级 孵化期/培育期/衰退期 公众类 不再发展的

业务 占全省移动用户量1/20以上

其与基础能力平台的维护管理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内容及应用平台的维护要求偏向互联网平台管理模式,减少软件版本变更、调整割接、需求管理、故障通报流程层层审批流程,采用更加灵活的运维管理模式,缩短新需求开发、上线的时间,为业务快速上线打开绿色通道。为保障快速,内容及应用平台的差异化维护建议如表4所示:

表4 内容及应用平台差异化维护建议

维护管理级别 软件升级要求 冗余

要求 网络

安全 可靠性

要求 维护质量

要求

A级 核心版本执行严格审批,非核心版本允许灰度升级 双机

备份 安全访问控制,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每半年演练1次 年度中断运营次数

≤2小时

B级 具备应急预案,每年演练1次 年度中断

运营次数≤4小时

C级 允许灰度升级 不要求 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 不要求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业务平台的维护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业务平台等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平台的管理模式,给出业务平台的分级标准和不同等级之间的维护差异化,为后续业务平台的维护提供了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 林幼槐. 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安全管理概要[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2] 张园,陈运清,毛聪杰,等.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核心网剖析及演进[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3] 韩卫占. 现代通信网络管理技术与实践[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4] 刘锋. 互联网进化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5] 郭昕,孟晔. 大数据的力量[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endprint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及对基础能力平台的梳理,现网络上基础能力平台主要有两类:一是业务平台提供的基础能力是业界已经淘汰的旧技术或者承载的业务是旧体制下的产物,这类平台一般仍然采用垂直烟囱式的管理架构;二是平台提供的基础能力是当前新技术、新领域,符合集团战略目标和业界发展趋势的业务平台,这类平台一般采用业界较先进的水平分层的管理架构。

对于第一类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或新功能出现,使得业务的发展发生改变,其承载的业务和技术已经衰退落后,并已转向其他新领域。因此,建议进行同质技术和业务整合,对于暂不能整合的,逐步按计划归并、清退。故这类平台软硬件维持原状,不再进行升级换代,其维护标准应该给予降级,只要维持基本的业务功能即可。

对于第二类平台,则需要分多种情况进行讨论。在业务平台的不同发展阶段,维护标准应该也不同。例如,在平台的孵化期,可研、立项、设计和建设这几个节点中,维护部门主要是介入其中,提出符合该系统的可维护标准,以要求系统在设计和建设节点就考虑系统运营时的维护要求,在系统可研、设计和建设初期进行可维护性评审,保证系统上线、交维时业务系统的可维可管能力,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而试运行节点就进入维护相关流程,在这个维护流程中,由于平台处于试运行阶段,相关维护操作不会影响用户的感知,只要操作不影响周边网络的安全,其要求相对其他节点会宽松一些。但是,到了培育期、发展期、成熟期等阶段,业务已经上线,这时所有的维护管理都必须以用户感知为首要考虑前提。因此,业务平台的维护标准不但与业务平台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关,相同的阶段承载的业务的重要性不同,平台发生故障对全网的影响面也不同,其维护等级就有所不同,这就是平台差异化维护管理模式的核心。为便于讨论,本文将这种差异化的维护管理模式分为A、B、C三大级别,其中A级最高、C级最低。本文建议平台级别划分条件如表1所示:

表1 业务平台差异化维护管理级别分类

维护管理级别 平台生命周期 平台重要性 故障影响程度

A级 发展期/成熟期 重要,战略性平台 影响全网或全省,涉及重要用户或者用户量大

B级 培育期/发展期/

成熟期 重要,非战略性平台 影响全省,涉及

用户量大

C级 孵化期/培育期/

衰退期 一般重要 影响省内部分地区,

涉及用户量不大

业务平台维护主要包含软件变更、系统容灾、网络安全、可靠性等方面,最终反映到维护质量上。由于基础能力平台的特殊地位,对此类平台的软件变更都要求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不同级别的业务平台维护过程中就有了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最大效益化。本文建议不同级别的维护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级别业务平台维护要求

维护管理级别 冗余要求 网络安全 可靠性要求 维护质量要求

A级 双机备份,异地容灾 安全访问控制,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并每半年演练1次 不中断运营

B级 双机备份 安全访问控制,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并每年演练1次 年度中断运营次数≤1次

C级 不要求 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 年度中断运营次数≤5次

3.3 内容及应用平台管理模式

内容及应用平台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其特征表现为用户需求多、内容更新快、用户体验好。因此,作为后台维护支撑应遵循以上规律和特点,对传统业务平台的维护模式进行“扬弃”,在保留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抛弃过时的、不必要的累赘和禁锢,采取有别于传统基础能力平台的维护管理模式,以满足更新快速和感知好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知,内容及应用平台主要提供的是娱乐、资讯服务,直接面向用户应用,调用基础能力平台提供的各种能力为其服务,与基础能力平台的关系是主从关系,应用类平台发生故障不会影响向其提供管理和适配的基础能力平台的运行。应用类平台之间的关系更简单,互为独立、并列关系。其与基础能力平台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内容及应用平台与基础能力平台间的关系

内容及应用平台按照承载业务类别不同,可分为公众应用类平台和政企应用类平台。而内容及应用平台数量多且所开展业务特征及规模差别很大,适合根据平台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和平台类别作为主要标杆进行等级划分,以适应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需要,实现与基础能力平台不同的维护管理。鉴于此,本文建议内容及应用平台等级划分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内容及应用平台等级划分标准建议

维护管理级别 平台生命周期 平台类别 业务重要程度 用户量

A级 发展期/

成熟期 政企类/

公众类 战略性业务 占全省移动用户量1/4以上

B级 培育期/发展期/成熟期 公众类 普通业务 占全省移动用户量1/10以上

C级 孵化期/培育期/衰退期 公众类 不再发展的

业务 占全省移动用户量1/20以上

其与基础能力平台的维护管理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内容及应用平台的维护要求偏向互联网平台管理模式,减少软件版本变更、调整割接、需求管理、故障通报流程层层审批流程,采用更加灵活的运维管理模式,缩短新需求开发、上线的时间,为业务快速上线打开绿色通道。为保障快速,内容及应用平台的差异化维护建议如表4所示:

表4 内容及应用平台差异化维护建议

维护管理级别 软件升级要求 冗余

要求 网络

安全 可靠性

要求 维护质量

要求

A级 核心版本执行严格审批,非核心版本允许灰度升级 双机

备份 安全访问控制,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每半年演练1次 年度中断运营次数

≤2小时

B级 具备应急预案,每年演练1次 年度中断

运营次数≤4小时

C级 允许灰度升级 不要求 内外网隔离 具备应急预案 不要求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业务平台的维护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业务平台等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平台的管理模式,给出业务平台的分级标准和不同等级之间的维护差异化,为后续业务平台的维护提供了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 林幼槐. 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安全管理概要[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2] 张园,陈运清,毛聪杰,等.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核心网剖析及演进[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3] 韩卫占. 现代通信网络管理技术与实践[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4] 刘锋. 互联网进化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5] 郭昕,孟晔. 大数据的力量[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用户量级别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痘痘分级别,轻重不一样
迈向UHD HDR的“水晶” 十万元级别的SIM2 CRYSTAL4 UHD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为什么手机号是11位?到底该怎么读?
新年导购手册之两万元以下级别好物推荐
美国付费电视市场第一季度流失61.2万用户
你是什么级别的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