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泪道外环路硅胶管插入泪小管吻合术

2014-07-09 16:49杨世耀
医学信息 2014年3期

杨世耀

摘要:目的 分析硅胶管插入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特点,探讨采用单泪道外环路硅胶管插入泪小管吻合术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 对40例(40只眼)下泪小管断裂患者直视下行泪小管吻合术,术中将带球形探针的硅胶管插入下泪道作为泪小管支撑物,一端从鼻腔引出,鼻外打结固定。结果 拔管后随访观察平均3.5个月(1个月~1年),治愈39例,无眼睑畸形愈合,冲洗泪道通畅;好转1例,下泪小点外翻,冲洗泪道通畅;无泪小点豁开。结论 单泪道外环路硅胶管插入泪小管吻合术操作难度不大,不用在显微镜下操作,步骤简单,固定容易,不脱管,吻合、对位效果好,因上泪小管不插管,自然开放,术后术眼溢泪不明显,可于门诊治疗,经济实惠,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下泪小管断裂;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硅胶管

中图分类号:R777 文献标识码:B

泪小管断裂是眼科急诊中的常见病,以下泪小管断裂多见。一般认为下泪小管引流泪液的功能约占75%[1],若不及时正确地进行泪小管断端吻合,不仅造成终身溢泪,而且影响美观。我科2009年3月~2013年6月共收治40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采用山东福瑞达公司生产的带球形端探针的硅胶管(见附图),行单泪道外环路硅胶管插入泪小管吻合术,经济实用且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09年3月~2013年6月住院和门诊手术治疗的下泪小管断裂患者共40例(40只眼),年龄4~61岁,男36例,女4例,受伤时间1h~2d,均行一期泪小管吻合手术。

1.2方法 ①0.5%地卡因表面麻醉结膜囊,棉签蘸2%地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混合液表面麻醉伤侧下鼻道黏膜,并收缩下鼻甲;②常规消毒铺巾,行滑车下神经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小儿在全麻下进行;③仔细查看伤口情况,包括伤口周围组织肿胀程度,皮肤、睑结膜、球结膜伤口的位置和长度,泪小管断端距泪小点的长度,内眦韧带是否断裂,泪阜是否撕脱等;④充分止血,直视下根据颞侧泪小管断端距泪小点的距离,能大致判断断裂处距泪囊外侧壁的距离,这样,沿泪阜下缘或其向内的延长线,较易找到清晰的白环状的鼻侧断裂管口;⑤扩张下泪小点,一套泪道引流管的俩端各带有一根探针,从管中央处剪断用其一半(一套能做2例),将套有硅胶管的探针的球头端从下泪小点插入,从颞侧断端伸出,再水平向内插入鼻侧断裂管口,顶住骨壁后,垂直向下插,直到鼻底。用配套的探针钩子伸入下鼻道,勾住探针的球头端将其拉出鼻外,剪除探针部分,硅胶管留在下泪道内;⑥先用5/0涤纶线缝合球结膜伤口,再用8/0可吸收线缝合二根管壁预置线,再用5/0涤纶线缝合睑结膜伤口,然后用5/0尼龙线对位缝合皮肤伤口的尖端部,此时打结断端管壁的二根预置线,最后缝合皮肤伤口的剩余部分。若伤口组织肿胀明显,端管壁的预置线张力过大,就先用3/0丝线褥式缝合皮肤伤口的尖端部,减小张力后再打结断端管壁的二根预置线。⑦用粗线将硅胶管俩断端于鼻外结扎牢固,让泪小点侧的硅胶管顺着下泪小管的走形方向,用胶布粘于下睑皮肤。

1.3术后处理 术后包扎术眼2~3d,之后滴抗菌眼药,1w后拆线,硅胶环管保留3~4个月后拔除。拔管时剪断泪小点附近的硅胶管,从鼻腔拔出。

2 结果

40例患者拔管后随访观察平均3.5个月(1个月~1年),治愈39例,无眼睑畸形愈合,冲洗泪道通畅;好转1例,下泪小点外翻,冲洗泪道通畅;无泪小点豁开。泪小点外翻患者长期不随诊,自行将硅胶管粘于鼻翼外侧,向下牵拉泪小点,导致外翻。

3 讨论

泪小管断裂不吻合不仅可导致终身溢泪,还可造成内眦畸形,只有在泪小管修复基础上并使眼睑全层解剖复位,才能得到较理想的功能与外观的康复。因此,需要耐心地、精心地修复整个伤口,而不要只注重吻合泪小管。过去感觉泪小管吻合术较难,手术效果也不好,以为是不用手术显微镜的缘故,现在看并非如此,我认为主要还是对局部的解剖认识不足和植入材料不理想的原因。对此处的解剖结构的认识,需要我们有很强的空间立体感,只有使眼睑全层的立体的解剖复位了,才不会出现眼睑畸形愈合。

寻找鼻侧断端是本手术的难点,手术一定要用表面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小儿用全麻,才能减轻组织水肿,有利于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并便于对位吻合。国内外学者在实践中探索出很多寻找鼻侧断端的辅助方法,但都操作复杂,不理想,如经泪囊逆行寻找,创伤大,手术比较复杂。猪尾巴探针则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形成假道等缺点。泪道注水、注气、注透明质酸钠等,由于患者鼻泪管多通畅,部分患者自断端溢出。亦有在此基础上改进,预先在鼻泪管推注粘稠眼膏,或下鼻道填塞油纱条等,增加阻力,但其作用有限,并且增加手术步骤。泪道推注亚甲蓝,同样存在很难从断端溢出,若溢出还存在模糊手术野等缺点。我们体会泪小管断端之所以难找不是因为它太小,而是因为对局部的解剖不熟悉,我们的技巧和经验是根据颞侧泪小管断端距泪小点的距离,推测鼻侧断端的可能位置,由于下泪小管呈水平略微向上、向后走行在泪阜下缘处[1],因此,术中根据泪阜的下缘或其向内的延长线寻找,较易找到清晰的白环状地断裂管口。个别患者是从泪管的根部断裂的,此时在内眦韧带水平处探查泪囊外侧壁可发现一圆形小孔,所以,一般不用手术显微镜,而且感觉在镜下操作会有许多不便。

对支撑物的选择,我们也尝试过很多,用过缝线、肠线、硬膜外麻醉导管、5号长针头等,这些植入物有的不易长期固定,有的过软拔除后又出现堵管,有的过硬出现外侧断段豁开,现在公认硅胶管是最理想的支撑物[2]。它有以下优点:①硅胶的组织相容性好,理化性质稳定,光滑柔软,对眼部无刺激,便于长期放置,而不会造成泪小点豁开及外翻;②弹性好,管径稍大于泪小管管径,才能保证抽管后吻合处瘢痕收缩不至于狭窄阻塞,又保证泪小管上皮细胞的生理特性。对于成年患者我们使用的是山东福瑞达公司的Fr2型泪道引流管,若是儿童,则将直径为0.6mm的细硅胶管套在探针上使用。

使用此种泪道引流管的文献大多采用双泪道环路法[3,4],将此管从上、下泪道分别插入鼻腔,在鼻腔内打结固定,此法的优点是不需要面部固定,鼻内固定,外观美观,特别适应于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者。但缺点是鼻内不适,浪费管,手术步骤多,另外一旦从内眦角将管拉出来,需要去医院从鼻腔中再拉紧。且若仅用硅胶管俩端打结则容易开,若用缝线固定硅胶管倆端,时间长了缝线在鼻腔内会溶解,易造成脱管。由于上、下泪小管同时插入硅胶管,术后溢泪现象明显。本文我们采取的是仅从下泪管插入鼻腔,在鼻外打结固定的单泪道外环路法,此法步骤简单,操作快捷,节省管料,一套管能做2例患者,经济实惠,对泪道及鼻腔的损伤也轻,术后因为上泪道处于正常开放状态而溢泪现象不明显。缺点是管外露,不美观,且泪点侧的管要顺着下泪小管的走形横行固定于下睑皮肤,切忌向下、向内牵拉,否则易造成下泪点外翻,甚至泪小点豁开。所以,只要术中对位好,术后正确固定外露的硅胶管,手术效果还是很好的。

该手术方法操作难度不大,无需其他特殊设备,不用在显微镜下操作,步骤简单,探查断端时间短,固定容易,不脱管,不堵管,吻合、对位效果好,因上泪小管不插管,自然开放,术后术眼溢泪不明显,单纯的泪小管断裂患者可门诊手术治疗,经济实惠,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倪逴.眼的解剖组织学及其临床应用[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7.

[2]潘晓晶,祝海,赵桂秋,等.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三种硅胶管留置方式的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12):1302-1303.

[3]王日新,于水泳,周长虹.双泪道环路感觉插管泪小管吻合术[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7):522.

[4]姜涛,姜靖,王传富.泪小管断裂双路泪道插管较长期留管的效果[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12):823-824.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