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休刊与报业命运展望

2014-07-10 01:31杨奇光
新闻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民晚报晚报同质化

杨奇光

2013年10月28日,上海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12月24日,报业集团旗下《新闻晚报》正式宣布将于2014年1月1日起休刊,报社员工将在集团内部通过全员竞聘重新确定岗位。《新闻晚报》成为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首张休刊的报纸。

近年来,纸媒“关张”的事件并不少见。在瑞典,《英里克斯邮报》在发行了362年后于2007年取消纸质发行,取而代之以纯网络形式。在法国,辉煌半个多世纪的《法兰西晚报》于2011年12月14日停刊,之后,《论坛报》也紧随其后宣布就此告别。在美国,具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因亏损而于2009年停刊印刷版,成为美国首份专注网络版的主要报纸。

根据《2013-2017年中国报纸产业市场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分析,现在传统纸媒业受互联网冲击,报纸产业普遍面临读者流失、广告下滑、盈利降低、渠道衰减等挑战。仅在2013年上半年内,国内6家报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的有4家,ST传媒降幅达72%,同比增长的两家——博瑞传播与浙报传媒,也只是因为网络游戏业务的带动。

《新闻晚报》休刊的话题引起了报业观察者的热议。本期热点访谈邀请专家学者和《新闻晚报》休刊亲历者围绕这一事件共同探讨传统报业的命运问题,并为纸媒的转型提供前瞻性的分析。本期的四位访谈对象是: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支庭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唐润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蔡颖《新闻晚报》前资深记者、现上海报业集团《新闻晨报》欣欣向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影视事业部总监。

常江: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许多报纸相继休刊,纸媒的“丧钟”一次次敲响。此次《新闻晚报》休刊在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新闻晚报》员工以诗词抒怀,“扶报恸哭”,也有人对《新闻晚报》的命途早有预测,泰然处之。您认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新闻晚报》的休刊?

【背景资料】

在《新闻晚报》官方正式发布休刊消息之前已有信息在微博上流传开来。2013年12月23日下午,实名认证为上海蒲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的邵嘉翔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称《新闻晚报》今天内部宣布休刊,该公司有不少岗位需要招聘人员。不久,搜狐传媒发布消息称,搜狐向《新闻晚报》副总编辑证实了这一消息。

此后,东方网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报道:《新闻晚报》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休刊,成为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首张休刊的报纸。《新闻晚报》员工透露,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了这个消息。

报纸休刊的消息确定后,《新闻晚报》的员工表现出了无尽的感伤,但也有不少媒体人对于《新闻晚报》休刊一事并不感到惊讶。《中国周刊》总编朱学东在微博上表示,媒体的各种死法,即将上演,但若诿过于技术冲击,或过多诿过于体制,都是逃避责任。听闻《新闻晚报》之事,一点都没有兔死狐悲之痛,哪怕我们也可能会死。有生有死才正常,不幸的是,这其他行业正常的事,在传媒这个封建土圩子里来得太晚了,整个土圩子里没有品尝到高潮却面临崩塌,当然各自命运会有不同。不过,千万别怪技术,现在还轮不到技术搞死我们,我们自己先自杀了。

上海交通大学的媒体研究者魏武挥早就预测出了《新闻晚报》休刊的命运。“我一点都不惊讶,一个月前就猜到了。”魏武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有些报纸的命运是不难猜测的,比如《新闻晚报》,从经营上而言属于较为弱势的,存在可能并入《新民晚报》报系。”

陈昌凤:首先还是互联网冲击下新闻业颓势这个大背景的原因。过去经营方面也存在困境,但现在困境加剧才导致了行政上的安排。市场因素渐渐变重要了,当年这张报纸的创办,应该不是市场化的因素驱动吧?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这种报纸休刊的情况来得算迟的了,因为行政化的保护,使市场并没有成为决定性因素,也扭曲了新闻业的自身规律。

支庭荣:关于“纸媒”的丧钟的说法可能是夸大了。纸媒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衰落,但是,如果森林没有被砍伐殆尽的话,纸质的产品还会在人们的生活圈中占据一席之地。出于成本的考虑,纸媒可能变得越来越昂贵,越来越远离大众读者,而蜷缩于钟意墨香的拥趸的脚下,但是它还将长期存在,最后可能沦落为一种奢侈品、收藏品。所以渐趋式微是真的,彻底消失则未必。

另外,“纸媒”的丧钟也不是媒体的丧钟,更不是媒体人的丧钟,从大势来看,担忧和惶恐都是不必要的,媒体和媒体人都应该拥抱未来。

长远来讲,只要人类还没有步入下一个进化的阶梯,不具备千里眼顺风耳和读心术,只要社会还是那么复杂多元,那么媒体仍将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伴侣,不管这个媒体是可视可听还是可传感的,是纸墨的、电子的还是生化的,是携带的还是穿戴的,是组织化的还是用户生成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或者反过来,人体是媒体的延伸,都意味着各自对于对方的终极依赖。

无论如何,一份报纸个体的命运可能反映了时代的剧变,涉身其中的媒体人的际遇需要关注,但是它本身不必放在显微镜下过度地解读。

唐润华:《新闻晚报》休刊,从直接的和表面的原因看,是新成立不久的上海报业集团调整业务结构、整合内部资源的结果;但从本质上看,则是传统纸媒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逐渐萎缩的必然结果。关于纸媒的未来,国内业界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从大趋势来判断,纸媒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纸媒将面临关停并转的命运;然而,纸媒也不会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彻底消亡,在经过激烈的整合重组之后,还会有少量纸媒能够顽强地存活下去。这些被视为“奢饰品”的纸媒大致包括三类:一是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二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色的;三是具有强大实力集团支撑的。

蔡颖:诞生于“祖父”一报三刊的奇思妙想中,成长于父亲专注于培养老大、将老三过继旁族、任老二自生自灭的狭小空间中,当两大家族歃血为盟重修旧好时,一路营养不良但又倔强长大的老二便成为“突然死亡”的最佳祭品了。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空有一身抱负却并未如愿长成“财大气粗”,中途无奈落幕,宿命!

常江:在学界和业界对《新闻晚报》休刊原因的探讨中,除“经营亏损论”和“行政安排论”外,“同质竞争论”的争辩也很激烈。有人认为《新闻晚报》和《新民晚报》同质化明显,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理应二者取其一;也有人认为,读者有消费选择自由,因同质化而取其一是典型的计划思维。您如何看待城市报纸的同质化竞争问题?

【背景资料】

上海报业集团人士表示,在《新闻晚报》和《新民晚报》之间,人们更倾向于保留《新民晚报》。“第一,《新民晚报》历史悠久、报纸声誉度高;第二,《新民晚报》的发行量和经济效益曾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晚报之首。”

“《新闻晚报》一直没有什么盈利,在集团眼里不是块好资产,尽管有时内容还做得不错。”《新闻晨报》的一位同仁表示。“当时,人们就对整合后集团内部存在的同质化报纸,如两个晚报和两个地铁报等的取舍就有预期。”

魏武挥在《晚报关张早报扩张》一文中指出,当年这份报纸的创立,其实涉及到彼时一些人的公案,只是不便多谈。这个公案的直接后果是:这份报纸和《新民晚报》本质上没什么差别,都是面向上海普通市民的资讯类晚报。《新民晚报》是何等报纸,与它做定位无差异化的挑战,是过于艰巨的一项任务。十多年了,《新闻晚报》表现一直平平。而反观《新闻晨报》和《东方早报》,前者定位于普通市民的早报,后者定位于知识分子的早报,取向风格皆有差异,各自发展,一个搞出了比较大的利润,一个搞出了比较好的口碑(近年来已经实现盈利),倒也长期相安无事。

当然,也有媒体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指出媒体的命运应交给市场自由选择。周俊生发文称,有人认为,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出现两份晚报,造成同业竞争,是一种自相残杀,因此关掉一家是合适的。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思维,一个城市应该有几份晚报,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在市场作为读者来说,存在两家晚报就有了更多的消费选择自由,他们可以通过比较寻找到更适合自己需要的报纸,而对于同城的两家晚报来说,为了争夺读者资源,也必然要俯下身来出品更多让读者满意的内容。最近几年,《新民晚报》更倾向于迎合年轻读者的口味,这种革新的动力,不能说没有来自《新闻晚报》所产生的竞争压力。而现在,在这个竞争对手消失以后,它是否可以松一口气了呢?如果情景真的是这样,那么上海的报业市场实际上就出现了倒退。

陈昌凤:“竞争”其实是市场化的概念,近20年来新闻业确实用到了它,是新闻业有条件的市场化的结果,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的表现。市场化竞争,适者生存,在中国新闻界也不是新出现的现象,之前南京、北京等城市也有比较市场化的报纸死掉或转型的事啊,比如北京的《信报》、《竞报》、《北京晨报》。一个城市所能容纳的媒体数量,传统的广告收入能供养的媒体数量,都还是有限的,这是其一;同质化竞争,媒体定位、内容、经营手段等都出现趋同,那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这是其二。合理竞争的法则,是优者胜。

同质化竞争并不意味着一个地方就不能有两份晚报。早年香港一个城市有过40多家晚报,也曾经各有市场。关键是要媒体定位讲求个性化、内容的品质、经营手法的独特。

此外,中国的新闻业,是按行政化的体制实施的。省级有日报、晚报,所在的省城有市级的日报、晚报,这种设置本身就存在交叉与趋同的可能。行政化的新闻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今已经是一个制肘,造成了资源的分散、浪费。

支庭荣:上海的媒体业有着独特的生念,他得《新闻晚报》样本的全国性意义打了折扣。

宽泛地讲,作为一种报纸业态,晚报相比于早报的市场空间更窄一些。以美国为例,晚报在历史上的巅峰期占报纸种类的三分之二,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劳作超过八小时的市民们的娱乐时间。世易时移,如今的晚报种数早已不及三分之一。晚报先于早报衰落,是电子媒体兴起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

至于同质竞争问题,首先应避免一个误区,认为凡是同质竞争都是不好的,应该淘汰的。在日常生活中,同质化产品不可胜数,何独报纸为然?从碳酸饮料,到智能手机,各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远超于报纸,人们都能欣然接受,还货比三家。所以同质化不是问题,问题是可不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竞争性产品的体制机制问题。人们不喜欢的其实是财政扶持的同质化产品。

我国的文化体制,是事业和产业兼而有之的体制。基本的判断标准是,如果能走向市场,媒体自身就有动力追求差异化。如果不适宜走市场,那么尽量不要重复建设。但是,这一考虑还需要与意见市场相平衡。即使是同质化的报纸,也总会有不同的意见表达,后者也是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

唐润华:城市报纸同质化是中国报业的一个“特色”,这既与几乎适用于分析中国所有社会现象的“国情”有关,也与中国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虽然城市报纸竞争日趋激烈,但由于中国报业在运作上并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在内容上又时常未能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因此,同质化现象在所难免,一方面确实影响了报纸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如果不这样做则有可能影响报纸的生存。只有当中国报业能够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运行的时候,城市报纸同质化现象才会淡化,乃至消失。

蔡颖:我不认为《新闻晚报》突然停刊是和《新民晚报》在同一集团内“同质竞争”而只能取其一的后果。因为论“同质竞争”,可以说全国几乎所有的都市报都处在“同质竞争”的轨道中,以广告养采编的传统经营格局没有本质变化,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同时面临着广告大量萎缩、经营入不敷出的危机,各地报纸从版式到内容几乎都是大同小异,如果“同质竞争论”只能取其一,那么某种程度上,全国只要办一张都市报也就足够了。

事实上,无论合并前后,《新闻晚报》的“同质化”气息都距离老大哥《新民晚报》较远,在品相和气质上,反倒是和“一母同胞”的《新闻晨报》更为接近。在目前上海报业格局中,《新闻晚报》的自身质量和影响力都居于中游水平,短短14年的成长中,既未曾大红大紫,也未曾失魂落魄。文新、解放两大报业集团合二为一,若以“优胜劣汰”法则论,关门大吉的首选目标未必轮得到《新闻晚报》,但此时突然停刊,却足可起到敲山震虎、惊动整个行业的效应:即使是看似不错的报纸,在今时今日也随时会走到路之尽头,平面媒体的冬天不再是若有若无的预言,这回“狼”说来就来了!

猜你喜欢
新民晚报晚报同质化
同质化管理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哲理漫画
“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90后,再出发
《新民晚报》90载光影里的历史记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圣诞夜》晚报
扬帆正当时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
各家晚报报名题字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