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

2014-07-11 15:51曹根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

摘 要: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体现了鲜明的人民主体性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主体性基本原则,人民主体性价值取向,人民主体性的实现途径等方面。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牢固树立人民主体性思想,尊重人民主体性地位,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中国梦;人民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曹根记,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国梦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战略构想,具有鲜明的人民主体性特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始终坚持和发展人民群众主体性作用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历史。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的重大命题,并在许多重大政治活动中对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阐释和论述。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反映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目标和治国理念,而且还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2}。全面深化改革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是人民,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又好又快地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我们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作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目标。

一、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高度重视和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主导地位和重大作用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是以认识世界为前提,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途径、手段以及方法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物质过程。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发挥其作用来推动的。这种人“不是出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共同心声的反映和对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追求,是我们党致力于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基本原则的鲜明体现。

首先,客观性原则。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客观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的体现与运用。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人属于一种社会的客观存在物,它决定着人们自身的社会意识形成和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中,实践的主体总是受到一些能动性和自发性因素的驱使,以期客体能够自然而然地满足自身的愿望。然而,客体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法则,不可能自觉主动地满足主体的各种需求。这就形成了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正是由于主、客体之间这种内在矛盾的客观存在,才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发展。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而具有客观性。否认了这一点,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中国梦既重视人民群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和决定性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时期的坚持与发展。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人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并且超越了现实的客体,提升了自身对客体认识和把握的能力,同时也使客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完善和发展,顺利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任务和使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党才提出了中国梦的重大命题。

其次,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原则。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中国人民认识和改造中国国情的过程,即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出,主体从事的实践活动能够不断打破客体的各种限制,并能使客体不断地满足自身的需要。中国梦的提出和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能动反映的结果,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社会创造性实践活动反映的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开始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遭受反动势力的剥削和精神奴役。尽管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前仆后继地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和探索,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其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并为此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把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种种压迫和奴役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开始得以确保和展现出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人与人之间构建起平等的社会关系,中国人民的自觉能动性地位更加凸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重新审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并按照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理解方式重新审视中国的基本国情,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可以说,中国梦之所以能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原则,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即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改造客体(中国国情)的必然结果。

最后,责任和义务相统一原则。中国梦不仅体现出人民的责任,又体现出人民的义务,是责任与义务的统一。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实现了这个宏伟目标,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从这个层面来说,实现中国梦既是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人民所必须承担起来的历史责任。然而,中国梦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它的实现有待于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和动力所在,也是人民群众所必须承担的义务。承认这一点,就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明确自身应担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只有清晰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热情,发挥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原则是责任和义务为一体的原则。但是,这种原则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从根本上弄清和理解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原则、特征以及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搞清楚中国梦的主体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梦的主体是从事认识和改造中国现实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化和虚拟化的人,也即是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忽略或轻视中国梦所蕴涵的责任和义务相统一原则的做法和态度,都要坚决杜绝和反对。只有正确而充分地理解中国梦主体的作用、地位、责任及义务,才能科学揭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根源所在,才能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最终实现中国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我们国家处于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却没有改变,这是我们所必须正视的“客体”事实。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些“客体”进行了能动性地认识,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措施,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创造了牢固的物质条件。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6}。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原则,可以更好地为我们实现中国梦提供一些路径和选择。

二、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价值取向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不懈拼搏的动力之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外来势力的侵略欺凌,山河破碎、国力消弱、民不聊生,处处都是一派悲惨凄凉的景象。然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却一直成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成为中国社会砥砺前行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仅破解了实现“中国梦”的密码,而且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途径。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全面激活了实现“中国梦”的方方面面因素。因此,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中国梦,站在理论的视角剖析中国梦,我们会发现:中国梦彰显出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信心和决心,体现着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取向。

一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取向。中国梦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主体性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凝聚党心、汇聚民意的行动纲领,成为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力量。中国梦,说到底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梦,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7}的梦。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大舞台上,人民群众既是“演出”的主角,又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主体性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尺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少数人占有并控制着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资料,享有主体性,而广大人民群众则无主体性可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开始显现出来,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日益得到巩固和加强。正如列宁说的那样:“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8}。中国梦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蓝图,描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所在,又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体现出人民主体性地位的价值诉求。

二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实现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梦,既坚持了人民主体性原则,又保障了人民主体地位。从精神实质来看,实现中国梦的目的,就是让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能够过上富裕、美满、幸福、快乐的生活,能够拥有尊严和体面的生活,能够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把改善和提高中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其不懈探索和奋斗的基本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邓小平强调:“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9}。1988年5月,邓小平再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0}。这就是说,要实现这个根本目标,就必须“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11}。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努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梦是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梦,是全国人民追求自身利益的梦,它充分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因此,实现了中国梦,就实现了人民主体性价值取向的基本目标。

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维度,然而其终极价值追求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依据人类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自由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类社会分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独立性阶段”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阶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他们强调,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力,而且还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使人们充分享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肯定了总体的人在总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确立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思想,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不懈奋斗和努力探索的历程中,我们党认真汲取和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党治国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13}。这种局面的形成,能够为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营造出一种积极有利的氛围和环境,标志着我们党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的价值追求,体现出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中国梦闪烁出时代的光彩,成为凝聚党心民意、汇集一切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价值追求的体现,是人民主体性最高价值在现实中的体现。中国梦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人间正道”,它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境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15},让全国人民拥有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意识得到增强和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得到保障和发挥,从而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自主创新的能力,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加速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步伐与速度。

三、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实现途径

中国梦不仅描绘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美景和宏伟蓝图,而且展示出我们党对人民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和重视,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决心。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16}。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一定社会发展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人民主体性的地位与作用,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探寻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的发挥途径。因此,无论从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基本原则、价值取向或发挥途径来看,都要做到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依靠人民的强大力量,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唯有如此,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一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基础。中国梦强调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体现出我们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中国梦是不断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梦想,它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7}。习近平的这段话不仅明确阐释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又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和途径,还彰显出我们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在这段话中,第一个“共同享有”,强调的是机会公平、机会平等。为此,就必须消除社会中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现象,比如: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不平等,只有消除了这些不平等现象,才能实现人民群众拥有共享平等的机会,从而演绎出精彩的人生。第二个“共同享有”,强调的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的梦想多姿多彩,实现梦想的渠道多种多样。第三个“共同享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三个共同享有”分别从不同视角,构建起广大人民群众公平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新机制,从而吹响了中国梦最美的旋律和乐章。每个人都有自己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追求,都有自己绚丽多彩的梦想。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核心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我们党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成繁荣昌盛、民主文明、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梦是一种目标指向,也是一种精神激励,更是一种责任召唤。它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方向,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一如既往地推进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迈向新的高度,召唤着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与和谐稳定的新时代、新天地。正是在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人民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开始萌芽、开花、结果,并深深扎根于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的理念之中。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必将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丽乐章,必将迎来广大人民富裕安康、祥和美满的光明前景。

二要依靠人民的强大力量。依靠人民的强大力量,是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的梦,也是中国人民的梦。当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史以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之奋斗。我们党始终都高度重视人民主体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始终都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性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在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辉煌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18}。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民主体性地位做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对人民主体性作用的正确评价。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如一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地向前发展。革命时期,我们党强调:“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9}。这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和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的体现。建设时期,我们党指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20}。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党把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分为基本力量和中间力量,其中工人和农民是最基本的力量。同时,我们党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创造精神,人民“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21},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22}。由于我们“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原理。人民要求拨乱反正,要求安定团结,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我们党正是集中了人民的意志,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把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重新引上康庄大道”{23}。因此,只有依靠人民、组织人民、发动人民以及团结人民,才能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三要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从党的宗旨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区别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民本思想的根本所在。以实现国强民富为核心的中国梦,是我们党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梦以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目标,始终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深厚的民本思想。然而,其实质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驭民”之策,最终必将陷入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泥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命题,鲜明地体现出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绚丽景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将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梦的实现与人民群众的作用紧密相联,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生力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这里既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24}。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治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也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只有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有领导有步骤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不断克服实现中国梦征途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各项目标。

中国梦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心系人民的梦想。人民的重托,呼唤着我们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党的建设头等大事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取信于民,赢得人心,为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人民的梦想,呼唤着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不断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空谈误国事,实干帮业兴”。我们只要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扬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必将会实现。

注 释: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0页。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页。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4}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9页。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8页。

{8}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3页。

{9}{10}{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5页,第264-265页,第4页。

{11}张华、张树军《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36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0-731页。

{13}{14}《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9页,第10页。

{15}{2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1页,第28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00页。

{17}肖志涛:《习近平重要讲话解读:让人人同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广播网,2013年3月25日。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25页。

{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2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24页。

{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3页。

{23}《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15页。

Abstract:Chinese Dream is the major strategic concept proposed by Xi Jinping,our CPC Secretary General. Chinese Dream is the dream of Chinese nationality,and also the dream of Chinese people. Chinese Dream is characteristic of distinct peoples subjectivity,including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eoples subjectivity,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eoples subjectivity and the way of realising peoples subjectivity etc. Therefore,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y,it is necessary to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peoples subjectivity,to respect the status of peoples subjectivity and put the role of peoples subjectivity into full play.

Key words:Chinese Dream;peoples subjectivit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校:文 一)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