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の小确幸

2014-07-11 09:14Elle
凤凰生活 2014年7期
关键词:食器

Elle

近年吹起浓浓“台湾文艺风”,

因为台湾的美食、

文化总能如此接地气,

以最亲和的方式打动你。

即便是在餐桌上,也能欣赏到

台湾食器特有的纯朴粗犷美。

本期,我们走遍台湾,

由南到北拜访了十多个达人、

设计团队和收藏家,

寻找最地道的台湾食器;

挖掘隐藏其中的有趣小故事,

感受台湾人在餐桌上的小确幸。

台湾碗盘博物馆

想多了解台湾碗盘历史,可到位处宜兰、开业才年半的碗盘博物馆,内藏逾二万多件远至明朝克拉克青花瓷到近代石陶器、日治时期古董碗盘。虽属民营,但藏品丰富,通通见证台湾人纯朴的民间智慧及惜物观念。

一只碗看台湾文化

曾听叶怡兰说过,台湾民艺的朴实、强悍而端庄的气质最令她倾心。也难怪,台湾先民都以务农为生,生活贫穷艰苦,为生计而制造的生活器具、食器都以功能、耐用为大前提,没刻意的修饰、造作,充其量加条鱼毛、虾仔点缀一下望梅止渴;而且台湾地势只出陶土(非做瓷器的高岭土),所烧制的陶器也远比瓷器粗糙,难怪里外总散发着一种原始粗犷的味道。

更吸引人的又岂止浑厚质感,台湾食器还为你诉说着台湾的前世今生。民间习俗、潮流、政治、经济,通通印在大家天天吃饭捧着的碗盘上。

碗底的中文字是姓氏记号,难道是作为送礼用?其实这是因为早期台湾人都很好客,最爱在家大排宴席,碗碟用不够,便找隔壁帮忙,如果不做记号,便很难物归原主了。 台湾的过去,没一味的刻苦坎坷;50年代曾出现一种金光闪闪的“电花碗”,无奈这种金色低温釉,易褪色不易保存,怪不得连老一辈都说“金饭碗,不好捧”。 这个下午,我游走在过万只旧碗盘之间,摸索台湾史的文化与生活脉络。

台北文创大楼

台湾设计馆

国父纪念馆

台北101

仔细看,松山文创园区的中央广场上挤满逾600人的“迎宾团”,个个表情动作也不同,令人叹为观止。

你以为人物都是凭空想像画出来的吗?其实绘图前,团队真的找来600多学生、设计师,从高处拍下挥手场面作参考,相当大制作。

“交锋”《趣游碗》

《趣游碗》有趣之处,是当由正上方看,地图呈鸟瞰状; 但当从侧面看,建筑物则成立体。

趣游碗一览众美景

前阵子台北朋友送我一份手信,说最能代表台湾。我拆开包装袋,原来,是个内附小型放大镜的蓝白色瓷碗。细看碗上图案花纹;台北101、国父纪念馆、台湾设计馆、台北文创大楼……不就是近期最人气的松山文创园区?拿起放大镜一看,不得了,园区内原来更站满正在向天空挥手的人群,非常逼真,很像早期宝岛的空拍纪录片《看见台湾》。

这只碗叫“交锋”,是《趣游碗》创作团队设计的第9只青花瓷碗。打从2008年开始,主脑人彭喜埶、林亭均、方虹云等设计师已用鸟瞰图绘法,先后把关西、大溪、三峡、艋舺等台湾景区画进碗内,短短6年已创作了17件作品。“最初关西镇邀请我们设计纪念品,一心本着‘欢迎来玩’的概念,才意识到‘玩’跟‘碗’的读音很相似,加上大家天天都要捧着饭碗吃饭,不如就把地方回忆都放在碗内带回家。”亭均解释道。

《趣游碗》内有还另有乾坤;像“来碗艋舺”,竟昼夜并存!“日间龙山寺一带舞龙舞狮,夜里西昌街却流莺处处夜夜笙歌,正正是台北万华区最真实的写照。”他们决心通过《趣游碗》让旅人更认识台湾。“完成‘交锋’碗后,我们随即设计了‘扭蛋’;背景同为松山文创园区,一只是未被开发仍见森林公园,另一只则是大巨蛋稳如泰山的预想图。

巨碗集众人力量

巨碗以玻璃纤维做成,由于份量十足,她们得改装绵羊仔才能运送,每天吃足10餐,花掉两个月才吃遍台南所有小吃。《趣游碗》推出多年,坚持以鸟瞰图示人,唯一不同是慢慢由一人创作变成集体创作,去年更请来逾百人一起画碗。“以前只会观察到的见闻画在碗内,现在想再深入点,加入其他感官说故事。”亭均说。新系列“来碗府城”目标锁定台南市民生绿园一带,那里的小吃店、老字号成行成市,也就索性邀请店家一起画。

结果,两个台北女生,骑着绵羊仔背着那直径75厘米长的巨碗,花掉两个月天天在烈日下游走大街小巷扫铺,尝尽最好吃的台南小吃,身形亦暴胀一倍多, “最经典的是国华街富盛号碗粿,我们足足吃了10次闭门羹,才打动到店主一起画!”

扭蛋1号

扭蛋2号

交锋

特制巨碗并在上面预先画好草图,然后坐高铁运到台南。

碗内藏有台南地标,解作店家能煮又能画。碗底传统“泄水口”设计可防积水,很细心。

手造 甜美简单生活

正如亭均及不少达人所说,最希望自己设计的食器,不只是作为一件艺术品被欣赏,而是实实在在用得着,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他们更深信,不画草图直接用手去做的生活器具,那独有的弧度,一丁点的细节,至够贴心。

此刻,我拿着高雄木餐具职人Maggie送我的一双木筷子,捧着芳桂刚做好的小陶碗,大口大口吃着她们为我准备的家常炒米粉和贡丸汤,尝到一口满足之余,也被他们甜美而简单的生活感动。

灵感 来自点滴体悟

我拿起芳桂刚用陶泥捏成的小黑熊,只觉质感厚实,不过一凹一凸没想像中光滑。芳桂做陶的创作灵感,全来自日常生活,“以前老家门前是大片农田,四周尽是田园风光,路边土狗、池塘金鱼、树上小鸟……通通成了陶器的主角。陶土来自大地,原始、简单;而食器,也最贴近生活;能让大家认认真真吃顿饭,凝聚着一家人的感情。”

怪不得她的碗、碟、杯子,用色、图案,都充满浓浓生活感。“都市人日忙夜忙,连水都忘记喝,更别说运动了。”所以她特意做了个“健康杯”,上面画上跳着健康操的可爱小女生,提醒人要多喝水,更要多做运动。童话中,小红帽和大灰狼势成水火,现实里,她认为世界可以简单一点,“其实小红帽和大灰狼也可以成为好朋友。”又促成了小红帽张手拥抱大灰狼的陶土作品。

工作室一角,摆满大堆在制作时带点“瑕疵”的陶器小物,芳桂选择不弃掉,反而转赠亲友,或捐给慈善机构。“我们眼中的不及格,或许在其他人手里,才最完美。总觉得,我们只赋予了器物生命,但要真正使用,才有灵魂。”

最初概念是前后都画有运动女生,转动杯身时,就是扭动身体的连环快拍。

茶杯上的小鸟、小鱼属同一蓝色,芳桂解释“因为天空的蓝跟海水的蓝是一样的”,充满诗意。

全手工捏做的台湾黑熊只只略有不同,超可爱。

健康杯上的小女生笔触随意率性,每款不同。

母爱 小女儿成长日记

芳桂的创作灵感环绕生活点滴,而Maggie的木餐具,则百分百源自两个宝贝女。她拿起3只木汤匙给我看。我仔细看,便发现汤匙深浅和手柄粗细形状也不同。“宝贝6个月大由喝奶转吃米糊,汤匙深度较浅可以让她小口小口吃;大一点可以多吃固体食物,汤匙也就要深一点。再长大些,重点便得落在好握的手柄上。”Maggie娓娓道来。 她刚开始只是替女儿做餐具,结果一试上瘾,日做夜做不停手。

她的木餐具手感光滑细致,其中隐藏很多心思和小趣味。像那只头尾都是汤匙的设计,叫“宝贝一口,妈妈一口”,由于父母经常在餐厅跑来跑去追着小孩喂饭,自己则没法享受美食,如果汤匙一边大一边小,大人小孩可以同时吃,就不用挨饿了。Maggie家里的东西,绝大部分都以废木做成,在她凌乱的工作桌上,我发现了几只已褪色及被“咬崩”了的木汤匙,“它们虽然烂了,但全部都是小女儿的成长记录,很有纪念价值。”惜物、惜情,民艺之美。

小女儿Piano的起居饮食,全是Maggie灵感来源。

木汤匙以具抗菌性的桧木来做,造型可爱,且配上不同名字,很有个性。

大女儿Melody已读小二,有时会跟Maggie一起做木工,创作简单木玩具A。

这张加入马赛克瓷砖的木椅子,就是Maggie第一件手做木器。

乡味 我爱台客蓝

“台客蓝”把让我们把台湾的客家文化吃进肚子。小笼包化身调味瓶、桐花瓣、寿桃变点心小碟、客家糕饼变身储物小盒,还有那套在茶杯上的保暖套,远看竟像极穿上花布衣的客家大婶。总设计师乃著名陶艺家萧立应;屏东客家人,听说因见村里的大妈仍穿着这些蓝染花布衣,便把这传统加进设计。他2006年成立“台客蓝”,目标就是把陶艺与客家传统结合推广。他的作品都带浓浓乡土情;像那个满布裂纹的蛋形小茶壶,就是他天天路过坪林以茶叶蛋医肚启发出来;每年一到客家桐花季,遍地都是如雪的白色花瓣,把它们放大,就成了一只只白瓷小碟,用来放和果子最好不过。

至于那招牌小笼包调味瓶,也是他经过鼎泰丰或夜市见游客大排长龙而得来,他希望当人拿起这调味瓶,便会联想起台湾这个地方。他的作品屡获台湾OTOP(One Town One Product)设计奖项,且最受崇尚民艺风潮的日本游客欢迎。

茶杯底部是客家囍饼的造形。

“蓝衫客”茶杯套加在那斗笠杯上,像极客家大婶。

模仿茶叶蛋纹路的冰裂釉效果,是宋代御用官窑陶瓷品中最常见的花纹。

品牌包装也很有心思,一对小笼包调味瓶会配上一个小蒸笼及蓝染布。

店子坐落大稻埕的民艺埕内,除自家出品,也有其他陶艺品寄卖。

雪桐灯罩加入漂流木手柄,一派大自然禅意。

钟情 儿时的回忆

两年前毛家骏自立门户开起店子卖旧物,更出动私伙古董碗碟来奉客。 因为他觉得用它们来吃东西,总觉特别滋味。他自小爱储旧物,走遍全台寻宝还不够,更花掉88天游走京都、鹿儿岛等乡下老店。

环顾店子,旧物包罗万有,古老大铁锁、门柄、牙膏粉……但最多的一定是食器。“以前婆婆下厨,都会用这些白底蓝边的珐琅盘子盛菜,现在每次拿起它,都会想起婆婆,回忆那熟悉的味道。”食器跟美好回忆划上等号,更让他了解爷爷奶奶从前的艰苦岁月,他不讳言,不少心头爱也舍不得卖,店内非卖品很多,但他很乐意与人分享,会用来装手工蛋糕,或放上自家新派料理,为老东西注入新生命,才是惜物之法。

这套Eagle Brand珐琅罐子,产自据日时期(即1945至1952年),由于时间短,产量少,市场上很罕有。

店子一角,是拍档Aaron的手工果子屋,同样很怀旧。

毛家骏对古老食器情有独钟,最欣赏不同年代蕴藏不同的工艺技术和特色,让人了解当时的生活面貌。

这只50年代日本中华街常用的拉面碗,绘有“龙”纹。反转碗底,更有“大清干隆年制”字样,当然不是真的!只为增加“气势”而已。

玻璃小碟上贴着的不是生产招纸,而是古早抽奖券。

以古老杯碟盛咖啡、蛋糕,特别有味道。

店子隐身老房子内,加上一室旧物,感觉有点时光倒流。

爱淘街中小巷

台北近年发展迅速,老区所余无几,但听毛家骏说,只要细心找,还是可找到意想不到的老东西,像师大的“旧子”、北投的“燕子”都是他最近常到的寻宝新贵。如果时间有限,他则推介大稻埕迪化街。本次,我们就穿梭于旧区大稻埕的大小巷弄里,找到很多珍贵的古老食器,也分享着台湾人一段段最好的时光。 爱上旧东西,就是着迷留存于物件上,岁月与人质朴痕迹。

玻璃杯博物馆

喜欢古老杯子,绝对要到此一游; 皆因店内通通摆满各式怀旧杯子,上面的文字、图案让你窥探上一代有趣的生活点滴。“以前可口可乐刚来台大热, 坊间便出现大量‘A货’,看这个‘Coci Cola’,几可乱真!”老板娘Nana希望透过杯子让年轻人更了解台湾的过去;“以前大机构甚至政府,都爱用杯子做礼品,看看杯身就知道。”

原始竹食器

说食器,怎可能没有竹器?新北市及南投县竹山乃竹子产地,老一辈最爱就地取材用来做“砂煲瓦罉”。走进百年老店林丰益,可找到各种传统竹器,蒸笼、菜罩、竹篮、盒子、筲箕、钱罂……难得老师傅手工精细、图案更充满复古美,跟家中简约设计绝配。

可以说的秘密

台湾本土食器虽然还没被完全市场化,但越来越多有心人也在街巷里开select shop,分享自己喜爱的品牌和作品。走一走,你一定能找到心头爱。

南投老字号德丰木业于2010年成立的新品牌,提倡以木废料创作设计生活用品及食器。

“五木杯垫”由不同废木做成,颜色质感不一,而且每只也裁切出不同角度,意谓生活都要找到自己的角度。

台湾著名玻璃工艺师,留学日本近10年,最擅长窑炉吹制。作品风格简单、质朴,用色温和,希望带出玻璃最纯粹的特质。

蓝色玻璃瓶质感浑厚,内里更藏着整齐排列的气泡,手工细致。

招牌珐琅作品以红铜为胎底,上以珐琅釉药并经高温800多度烧制而成,在台湾较少有。摸上手,像铜器一样,但每件花纹手感也不同,加上渐变颜色,充满古典美。

1. 茶叶罐盖子以棉麻布卷成,跟红铜罐身,一柔一刚,对比强烈。

2. 点心小碟形状不规则,加上渐变颜色,很少见。

3. 搅拌棒柄上的扭纹由铜片直接扭成,感觉很粗犷。

莺歌陶瓷老字号,传至第4代陶艺家苏正立,作品多在传统里创新;例如把父亲画梅花树干的颜色来设计菠萝、螃蟹的图案,又刻意保留传统碗口处一圈的蓝口设计,充满怀旧味道。

菠萝图案全手工画,虽然简单,却流露古拙美。

猜你喜欢
食器
先秦饮食文化探析
以设计力打造空间美学
美食美器:吃饭是一件很认真的事
美味珍馐——中国古代器物之青铜食器
我为食器狂
生活需要被美好包围
载味
河马食堂,美食与美器不可辜负
细腻东方,食器时代
浅析仰韶文化时期食器的艺术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