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片效应
——以影像化传播为例

2014-07-12 15:49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05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6期
关键词:石家庄市石家庄文化遗产

王 炜 (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 050000)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片效应
——以影像化传播为例

王 炜 (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 050000)

石家庄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今年来,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随着老辈传承人的逝世和全球化进程,非遗保护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传统的传播方式很难适应当今正在急遽变化的传播环境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影像化的传播性、多维性、创新性、长久性,积极实现影像化与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双赢。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与传播

石家庄历史文化悠久丰富,境内的古代文化遗址现已查明达200余处,上起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古中山国遗址、藁城商代遗址,下迄明清各类遗址、赵州桥、正定开元寺,到今天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无一不反映着石家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脉络。多年来,按照《非遗法》和中央、省、市精神,石家庄市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不仅初步摸清了全市非遗资源的家底,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至目前,石家庄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0项。国家级项目传承人9名、省级项目传承人77名,市级项目传承人187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以人为载体,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际传承的鲜活的文化。随着老辈传承人的逝世和全球化进程,非遗项目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传统的传播方式很难适应当今正在急遽变化的传播环境,必须寻找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因此,只有在相对紧密、系统和完整的文化空间里,强调在保护非遗原始生态价值前提下,广泛依靠传媒、影像化传播的力量,把丰富的非遗资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形式让大众广泛接触并接受,才能得到最有效保护和活承。

一、影像化与非遗保护和传播的双赢

影像化本身就被赋予传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非遗从民间来,是历史和前人积淀的优秀文明成果,更渗透了民族文化的厚重与淳朴,这些无疑给影像化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同时给影像化作品注入神秘色彩。如果把石市的非遗资源更科学、合理地与影像化传媒相结合,必定会取得相应的社会化与经济效益双赢。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影像化对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影像化的直观传播性是真实的,它的覆盖力和渗透力不可估量。通过影像设备来捕捉画面、声音,表现具体的内容和主题,通过拍摄角度的不同表现出场景的变化,直观、生动地展示着古老而宝贵的人类文明,使公众加深对非遗的认同和感知,从而形成直接的认识。

2.影像化记录的多维性是丰富的,它的表现力更加直观、丰富。非遗涵盖了口头传播,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如故事、传说、神话等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如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等;传统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宇宙和社会的民间传说知识和实践,包括地理、历法、气象等;传统手工技艺,如制造、建筑等;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因此,影像化可以利用自身对时间延伸和空间延展的把握,克服传统方法只善于平面保存的弱点,更加鲜活、立体、直观、完整地记录非遗资源的生存空间和文化背景,使很多面临濒危或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烙印。

3.影像化审美具有创新性,其创造力给人以穷的想象。影像设备拍摄回来后,大量画面与同期素材进行整合,使使其呈现效果更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后期制作中,根据表达的内容、主题,进行筛选、整合,再通过组接、配音、文字等内容,进行特效合成,形成完整的艺术作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而又艺术地呈现在广大观众眼前,使其魅力与影像表现力相得益彰、互映生辉,同时更具吸引力。此外,影像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创新提供了技术和传播支持。

二、影像化保存的意义

非遗保护与发展,必须将传承和积累相结合。传统非遗项目的保护力量由政府、传承人或民间公益团体、商业资金三方组成,但在现实中,受到对非遗认识程度不够、传承渠道不畅、传播覆盖面窄以及非遗不可保存、不易保存的特性,使本来缺乏自觉性的原始传承力根本无法面对其流变和在现代环境中生存的冲击。

针对以上无奈,笔者通过具体实践后,认为:要不断扩大非遗、特别是传统非遗项目的宣传保护力度,就应该强调在保护其原始价值的前提下,广泛依靠传媒和影像化的力量,将其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不仅易于长期保存,而且为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再通过向公众传播、展示,让大众广泛接触并接受,使其在内容上得到传承、在技艺上取得创新,从而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的保护的良好效果。

三、非遗保护和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从媒体态度来看,除了CCTV、教育文化频道的少数关注民族文化节目外,给内大多数媒体对非遗的关注程度还有待提高。虽然现代影像传媒以其锋利的触角渗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到位。

1.“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是近些年在我国出现的舶来品,学术界对相关定义和概念仍有争论。虽然广大传媒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仍无法准确定位非遗保护的具象轮廓。所以石家庄的当务之急是在厘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构建非遗研究、保护的科学依据,为传媒和影像化传播提供必要的支撑,并解决当前众多报道、宣传停留在表面的问题。

2.从内容上讲,非遗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石家庄的民间文化资源受到地域、民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分布零散,并一个项目仅在当地受到关注而在在其他地区遇冷的情况。因此,要在充分挖掘、整合各地文化资源共性的同时,站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解决区域局限性给非遗影像化传播带来的障碍。

3.对影像传媒关于非遗保护的“公约”“意见”还停留在“鼓励”“提倡”的层面上,在普查和建章立制等方面有待完善。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中,很容易出现传媒、影像化由单纯的文化传播向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妥协。截止到目前,我国出现的有关非遗保护工作的专题纪录片寥寥无几,很多影像传媒制作单位仅在宣传工作上做了零星、应景的跟风报道,对需要持续、深入关注的非遗保护工作十分不利。为此,我们要加强法治力量,在保护中渗透强制力,同时建立、完善各种奖励和监督机制,为影像传播提出明确的方向。

4.当非遗成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出现了过度改造和包装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石家庄也出现了一些影像传媒对非遗的表面化报道,如只关注具有一定影响力、视觉冲击效果强或者新奇绝的内容,这样不仅剥离了对其传承人的足够关注、忽视了其生存区域和传承方式的展现,将非遗资源从深厚的文化空间中抽离出的文化断层。因此,亟待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积极指导,明确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方法,规范和强调影像传播的媒体行为和社会责任。

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命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进的当下,利用先进的影像化技术和传播方式在当今现实中突围,并实现公众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M].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6).

[2]陈燕.《精神经济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一战的产业化道路》[J].福建艺术,2007(6).

[3]张举文.《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J].民俗研究,2007 (01).

[4]黄凤兰.《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5]高杰.《关于民俗文化影像化传播的研究述评》[J].《今传媒》,2012(5).

猜你喜欢
石家庄市石家庄文化遗产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我想变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与文化遗产相遇
我和我的自行车
2020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在石家庄举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梁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