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何重现
——从艺术学角度解读文化遗产展示的原则

2014-07-12 15:49南京艺术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6期
关键词:意境文化遗产公众

陈 端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历史如何重现
——从艺术学角度解读文化遗产展示的原则

陈 端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文化遗产的展示作为其最终走向公众的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遗产因其本体具有艺术性,故需要艺术性的手法将其重新诠释。本文将以艺术审美为研究视野,以音乐学、美术学为分析基调,从设计学、影视学中寻求办法,解读文化遗产展示的原则。

文化遗产;展示;艺术学;原则

走进文物,我们感悟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 斑驳的历史画面,先人的喜怒哀乐,“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城池风景、“车辚辚,马萧萧”的壮烈场面、“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诸多奥秘,凭借文物,我们可以体察“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意境。

文化遗产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在全民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时代,“乱拆、乱挖、乱建”已是往者不可追。那么,如何不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如何将文化遗产再现,实现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文化遗产展示”作为独立的概念,首次出现在08年通过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文化遗产的诠释与展陈宪章》中,文化遗产的展示作为最终走向公众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遗产本体具有艺术性,故需要艺术性的手法来诠释。因此,本文将从艺术学的角度解读文化遗产展示的原则,初步探讨文化遗产展示的基础问题。

一、文化遗产展示通用原则——原真性和整体性

《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中提出:“新建筑的选址应尊重城市特征和周边环境,特别是当其临近文物古迹时,应给予周边环境特别考虑。一些特殊的建筑群和风景如画的眺望景观也需要加以保护。”由此可见,“原真性和整体性”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用原则,在文化遗产展示的过程中也同样适用。

梁思成先生曾对天宁寺塔绘制了一幅有趣的“节奏分析”,将塔身与乐谱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神奇地吻合。从音乐韵律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案例也是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最佳诠释,音乐的旋律是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一曲完整的音乐旋律当中,强弱、高低、缓急,恰如整体性的文化遗产中的比例和尺度,它们同样具有节奏和韵律,在时间与空间中展示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千篇一律,同时也千变万化,文化遗产整体就如同一首乐曲、缓缓进行,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持续着流动。

同样的,从美术学的角度来看,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更加不言而喻,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咫尺千里,在明暗、浓淡、藏露中表现,这种“全景山水”的整体性绘图亦与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展示不谋而合。绘画在整体当中也讲究细节,正如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展示中亦需关注“边角之景”,如石狮、影壁、华表、牌坊,它们于细微处构成了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展示。

二、文化遗产展示专门原则——和谐性原则

《内罗毕建议》中提出:“在任何新建项目之前,应对城市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如:高度、色彩、材料及造型之间的和谐,建筑物正面和屋顶建造方式的衡量,建筑面积与空间面积之间的关系及其平均比例和位置。”由此可见,在文化遗产展示的原则当中,“和谐性”原则首当其冲。

中国传统绘画十分注重“留白”,通过虚实相生,给人以回味的空间。在著名画家“马一角”“夏半边”的传世作品中可见一斑,“虚”与“白”有时比“实”与“黑”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那么这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如何应用呢?这就关系到和谐性的问题了。

在文化遗产展示中,天际线的保护近几年受到特别的关注,天际线是由城市中的建筑与天空构成的整体结构,是生活事实的物质反应,有成为艺术作品的可能。同样的,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缓冲地带也被一再提出和重视。“天际线”和“缓冲地带”所提出的理念,与绘画中的“留白”技法,同样指向一个“和谐性”的原则,是文化遗产展示的自然呈现,以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三、文化遗产展示专门原则——可达性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安草案》中提出:“保护遗产的最好方式就是赋予其一个现代语境,让文化遗产在解读与展示方面,使公众可以达到,更要通过遗产解读与展示让公众能够接近和理解遗产的文化重要性。”由此可见,“可达性”作为文化遗产展示最终走向公众的目的,原则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讲,意境的创造是文化表意的最高境界,景、象、境与形、情、意的高度融合,从表层意境的营造,到深层意境的探求,最终使得公众达到境外之境的超然感受,在文化遗产展示中以求“构建诗意的群构”,让观众可达,让观众步入历史的环境中。

首先,“意向”作为设计元素,给观众以感性印象,它存在于结构、空间的匠心独,如苏州博物馆“白墙黑瓦”、南越王宫博物馆的“万岁瓦当”,以明显指意的“意向”来营造表层意境; 其次,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段,通过全息影像系统,以现代感的方法来展现,如《故宫100》中,镜头通过“看得见”的空间再现“看不见”的紫禁城,构造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不着痕迹地探求深层意境;最后,以实景演出、声光电效果打造先进、环保的方案,如《印象西湖》中,通过西湖十景的极致化,印象化,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讲述传说、神话、景观、历史、山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在观赏中,使公众不知不觉达到境外之境。

史学家们透过史料、考古学家们透过实证,想寻求更为客观与真实的文化遗产,而艺术美学却能开启研究的另一个窗口,重现文化遗产的经纬。真正的保护,不只是要展示已逝去的旧时风貌,而是要通过现存的美好环境再现历史,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文章最后,引用梁思成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借以强调文化遗产展示的精髓所在,同时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先驱们致敬。

“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文化。如能在城市街心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更合乎中国的身份,也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我们需要参考的是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产。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陈端,学历:硕士,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猜你喜欢
意境文化遗产公众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公众号3月热榜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公众号5月热榜
Tough Nut to Crack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