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中式景观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4-07-13 09:26周晖晖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南京211189
名作欣赏 2014年17期
关键词:美化中式景观

⊙周晖晖[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南京 211189]

⊙徐世超[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 安徽 淮南 232038]

新中式景观在当下中国景观发展中可谓“异军突起”,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设计领域新中式风格皆发展迅猛,这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然。中国的城市景观建设在经过了空前的城市化过程之后,城市环境急剧恶化、景观项目建设盲目雷同;相比之下,以“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冠名的景观类型成为理想中的新设计类型。于是新中式风格景观及时填补了现代中国景观的空缺,这种风格主张运用现代景观理论和当代科学技术,融合我国传统造园经验和园林材料,创造出既适合当代人生活居住,又具备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空间场所,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展现环境艺术的同时,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此形势下,新中式景观的建设活动同时还隐藏着一种巨大的危险——盲目性,即望文生义地凭借个人意愿来构筑“新中式景观”,涌现出大量程式化符号化的景观项目,没有形成预期的作用与影响力。新中式景观要继承中国文化中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传承下去,这不仅仅是延续传统中式“马头墙”和“月洞门”这类的形态符号,更重要的是传承精神内涵。那么,如何从中国历史源泉和文化传统中找到创新?如何树立新中式景观在现代景观行业的影响力?这些现实问题使新中式景观面临着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

一、城市美化对新中式景观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于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在许多方面都与一百年前发生在美国以及随后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在社会制度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行为与症结都如出一辙。”①

1.城市美化运动带来的景观症结

20世纪末开始,中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典型特征是形式主义的设计,城市景观建设强调纪念性与展示性,为了设计而设计,城市美化建设的审美取向为城市建设设计者或高层决策者所决定,致使城市景观环境恶化,景观建设逐步走向误区。

(1)资源浪费。无论北方大都市,还是南国小城,无论是新建的小城镇,还是千年古都,许多城市的决策层为了“政绩”修建大量“面子工程”,景观大道、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这些景观项目的设计雷同,呈批量化生产方式在全国蔓延。就景观大道而言,国内各城市的景观大道往往以欧洲的巴洛克城市景观大道为模版,这样的宽广大道,建设初期拆迁大量民居,破坏城市社区的社会结构,导致场所性与认同感的丧失。此外,城市美化运动令全国刮起兴建城市广场之风,“中心广场”“时代广场”“世纪广场”“市民广场”等等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些广场的建设遵循“以大为美”的准则,全然不考虑公众的需要与安全,最后出现许多“无人广场”。另外,这样的城市公共建设往往与所谓的“亮化工程”相结合,一时间城市灯火辉煌,这些“形象工程”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城市土地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浪费,并且使城市的整体有机性受损。

(2)生态破坏。城市美化运动带来了另一个重要景观症结,即对生态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决策者对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为城市绿化美化而进行的大树移植,短期来看美化效果显著,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对河道的不当治理造成水系污染、改变了河流的连续性、对河堤进行水泥护堤,破坏了“水—土—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殃及区域环境,与其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相比,可谓得不偿失。

(3)文化缺失。城市美化运动现在看来最大的成果是将大江南北的城市景观建设程式化。作为城市艺术,景观本应是城市的“性格名片”,每一座城市的景观语汇都是城市历史与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城市性格各不相同,城市美化运动使城市的景观环境与城市本来的文化底蕴背道而驰。各种雕塑一条街、雕塑公园充斥城市大街,城市千篇一律,这样的城市景观建设是对公众的不负责。

2.新时期城市美化运动的景观要求

不必讳言,上世纪发生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在中国重演,甚至更为严重。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业已关注到上述城市景观的危害性,提出了城市环境建设应提倡现代中式设计,寻找适合中国本土的现代景观。新时期城市美化运动对中国景观行业的要求归纳起来包括:

(1)可持续性原则,无论是从生态平衡、节约资源抑或是历史文物保护的层面看,景观建设的可持续性是所有设计的基准。

(2)文化传承性,这一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设计从原来单纯的环境美化功能上升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功能,城市景观肩负起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使命。

(3)自然取代人工、整体优化整合,现阶段的城市景观设计讲究因地制宜,自然地址形态基础上的景观设计相较于过去人工景观更能体现城市的地貌特征,同时整合城市的可利用资源,提升城市景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新中式景观目前存在形式

中国的古典园林有皇家、私家之分,不同的园林形式蕴含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表现出的不同审美意向,现代中国景观虽然在服务对象上区别于中国古典园林,但表现形式应延续地域性、文化性特征,避免符号化、程式化。总体上看,目前新中式景观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老街改造

老城区改造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城市景观形式,这种新中式景观在对原有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将所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商业景观模式以此扩大自身影响力,不仅保留了原有景观的文化精髓,又与现代城市节奏统一和谐,最重要的是对历史文物的保护,符合了景观建设的可持续性。从地域上来看,街区改造也有东西、南北之分,北京的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烟袋斜街;上海的石库门改造:城隍庙、田子坊、新街口酒吧一条街、七宝老街;南京的夫子庙街区;成都的宽窄巷子;深圳的东门老街;这些老街区的改造是新中式景观最直接的呈现,街区以美食街、商业街的旅游模式为载体,丰富了现代都市的景观环境,最大范围地辐射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新中式景观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2.住宅小区

2006年竣工的深圳万科第五园标志着新中式风格在住宅楼盘设计中的应用。与其他景观形式相比,住宅区域空间是最与人密切相关的环境空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内涵传达给受众的最好的景观载体。深圳万科第五园及万科棠樾,小区整体规划吸纳了岭南四大名园、北京四合院等众多中式建筑的精华,辅以现代的建筑文化及特色,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新中式建筑特色;北京的山水文园受自古以来人们对“山水”的喜好启发,以“大山水”理念为设计基础思路,因地制宜地用“山”“水”“文”“园”构成了翰墨书香的人文气息。

3.标志性建筑

地标性建筑是可以代表一个城市、国家性格的景观符号,大体量的建筑景观群在文化传播性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标志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标志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如上海世博园区的中华艺术宫(中国馆)、北京的香山饭店、北京西站、苏州博物馆、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这些是新中式风格在建筑上运用的典型性代表。

4.城市公园

与住宅小区一样,城市公园也是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公园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形象鲜明、功能多样,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标志。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公园建设不仅是休闲传统的延续,更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如深圳园博园、南京中山陵公园、扬州瘦西湖公园、北京北海公园、天坛公园。

三、挑战与机遇同在:新中式景观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下新中式景观面临的是千载难逢的契机,中国景观行业发展至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景观形式来改变目前景观环境不足的现状,就上述新中式景观目前的几种形式而言,要贯彻新时期城市美化运动的景观要求并克服中国景观发展的症结,景观设计相关专业人员必须在更大的空间承担起改变现代中国景观环境的重任。

1.就公众文化诉求来看

中国素有“园林之母”的美称,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登峰造极,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载体。诚然中国传统园林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中国的景观要摒弃传统园林,而是要将存在于古典园林中的艺术价值寄情于现代景观语汇中。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让公众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对周遭景观环境的文化认同感、城市归属感降低,迫切需要一种的新的中式景观来改变现状。

2.就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看

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造园艺术即有三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所反映出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在当下城市景观建设中已寥寥无几。景观环境空间是文化最好的传播主体,是与作为接受主体,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空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道德内涵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来诠释传统,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汇聚在当代设计中,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就新中式景观的价值来看

“中国园林的古典时期虽已结束,但中国古典园林的生命却并未因此终止。”②在21世纪经济繁荣、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国古典园林的世界性影响力极大地扩展,人们对生态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中式景观的出现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生命的拓展。古典园林以现代景观的形式走向街头、绿地,走向新的私家院落、庭园,走向公共建筑的内、外环境,走向住宅小区,并辉煌地走向世界。新中式景观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弘扬传统文化上,更体现在对现代中国景观以及世界景观的贡献上。

四、结语

纵观中国景观的发展历史,每一阶段都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偶然事件,是中国景观发展的必然。当下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给中国的景观建设带来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景观行业相关专业人员应把握历史机遇,确立新中式景观的发展方向,肩负起现代中国景观发展的重任。

①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② 金学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猜你喜欢
美化中式景观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中式餐厅包间设计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景观平面图》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美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