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勇敢的心》和《抗暴英雄》中对自由的阐释

2014-07-13 09:26孟雪焦玲玲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名作欣赏 2014年17期
关键词:牡丹江华莱士英雄

⊙孟雪 焦玲玲[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影片《勇敢的心》和《抗暴英雄》中对自由的阐释

⊙孟雪 焦玲玲[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勇敢的心》中,惨烈、血泪交横的战争以及为自由而战的激烈战争场面带给了我们极大的刺激。《抗暴英雄》则展现了1857年印度反英大起义导火索子弹润滑油事件的前因后果。本文从历史背景和两部影片中对自由追求的体现,剧情和人物刻画的比较等方面对《勇敢的心》和《抗暴英雄》两部英雄史诗般的影片进行比较,并着重探索两位主人公不畏艰难困苦、勇敢无畏的勇士形象。

英雄勇敢自由

没有英雄的时代是可悲的,人们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崇拜的能力。一个民族在世界强国之中永远屹立不倒的信念就是支持这个“英雄”勇敢而坚定地奋力拼搏的最大动力,就是拥有一颗“勇敢的心”。

《抗暴英雄》这是一部讲述发生在1857年印度反叛时期,关于友谊、爱情、失去和背叛的史诗巨作。电影完美地将古典英雄主义和戏剧表演相结合,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佳作。

一、影片历史背景介绍

《勇敢的心》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讲述了13世纪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不堪忍受英格兰统治者的疯狂侵略和残暴统治,毅然挺身而出率领民众起义的故事。尽管影片的结局是华莱士被英格兰统治者杀害,但华莱士身上所具备的那种追求自由、不惧牺牲、英勇无畏的博大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苏格兰民众。故事中流露出的坚贞与勇敢、矛盾与冲突、执着与背叛,还有人性的善良与内心的脆弱,都极具影响力。再加上华莱士那句“他们可以夺去我们的生命,但是他们绝对抢不走我们的自由”的豪言壮语更是流传百世。

《抗暴英雄》的背景是1857年英殖民时代的印度,一个叫莽卡班迪的印度兵团小队长,因不满当时东印度公司迫害印度平民及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愤而带领一连的印度士兵起义抗暴。人单力薄的革命终归失败,而莽卡班迪也被判处极刑,但从此树立了印度人争取独立的决心。莽卡班迪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被誉为印度独立的先行者。绞刑架上的莽卡班迪在最后时刻依然大吼出了“进攻”,以示其反抗英殖民统治的信念。“你能灭掉一个人,但你灭不掉他的梦想”,莽卡班迪激励着人们为自由而战,他点燃的自由之梦最终在90年之后实现。

二、追求自由在《勇敢的心》中的体现

“自由”这一主题贯穿着全片的始终,《勇敢的心》由两条交叉发展的主题线索贯穿,主线是苏格兰人民的抗敌斗争;副线则是华莱士与两位女性梅伦与伊莎贝尔的爱情故事。

1.华莱士起义的根源和导火线

华莱士幼年时父亲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影片中华莱士曾在一次梦中听到死去的父亲说:“你的心是自由的,你要为了它勇敢地战斗。”学业有成后,华莱士向少女梅伦求婚,希望安分守己地过平静的生活,但后来妻子梅伦却被敌人所杀。于是华莱士划破凶手的喉咙,以报杀妻之仇为起点竖起了抗敌的旗帜,这也成为了起义的导火线。他的爆发是久忍屈辱的大爆发,众人为他的勇气所激励,放弃了苟且偷生的生活而投入了战斗,华莱士也被投奔者的热情所激励,开始思考自己的责任。对于敌人的暴行,华莱士采取了“以暴制暴”的反击措施,同时他也意识到起义之所以鼓舞人心,就是因为人们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华莱士在影片中的语言

斯特林战役英军被击败后,华莱士与苏格兰贵族罗伯特的对话更进一步体现了其对自由锲而不舍的追求信念:“人民已经认识了你,贵族和民众都尊敬你,现在你应该领导他们奔向自由!他们会追逐你的,我也会!”甚至最后受刑时,面对刽子手,华莱士都面无惧色,他口中喊出的不是宽恕,而是震人心魄的“Freedom”。在战场上,面对散乱不堪的苏格兰义军,华莱士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临阵演说:“战斗,你们或许会牺牲;逃命,你们可能会活下来,至少会多活一段时间,将来或迟或早寿终正寝。你们是否愿意,用苟且偷生的日子来换一个机会,告诉我们的敌人:他们也许可以夺去我们的生命,但永远不能夺去的——是我们的自由!”这是一位自由战士的呼声。

三、追求自由在《抗暴英雄》中的体现

莽卡班迪对自由充满了执着的信念。“自由”这一主题贯穿全片始终,《抗暴英雄》有两条交叉发展的主题线索,主线是当时的东印度公司迫害印度平民组建的军队,最终导致了反英暴动;副线则是英殖民者不尊重印度士兵的宗教信仰,导致莽卡班迪和威廉·戈登的友谊最终破裂。

1.莽卡班迪起义的根源和导火线

东印度公司扩张贸易最终导致了反英暴动,起义不是偶然事件,是印度人民争取民族权利的必然趋势。英国殖民当局和印度贵族阶级的关系由合作转向了共同统治,当商人成为统治者,最受苦的就是人民。印度人民被迫种植鸦片,还要为这种违法行为负责,反抗时还要面对同胞的枪口。被人买卖的可怜的钻石说:“我们出卖的是自己的身体,而你们士兵出卖的是自己的灵魂。”这些足以让印度士兵与民众痛恨东印度公司,为国家和自由而战。当时印度士兵中广泛流传着一则信息,英国人将猪油和牛油做步枪枪膛的润滑剂,这犯了由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组成的印度土兵的大忌,最终成为这次起义的导火索。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些情节,当莽卡班迪知道枪膛中是以动物脂肪做润滑剂时,他燃起愤怒之火。

2.莽卡班迪在影片中的语言

莽卡班迪对威廉·戈登说:“我信任你,你对我撒谎,工厂弹壳油脂是由牛和猪油做的,我现在是一个被剥夺种姓的人了。”信仰对印度人极为重要,没有种姓意味着整个生活圈里的人都会躲着他,甚至死后都要火葬他的尸体。英国人掠夺他们的土地,侮蔑他们的信仰,他对威廉·戈登说:“现在你们想要我们的灵魂吗?你已经享用一个黑人的忠心,我会让公司的统治走向灭亡。”在仰光军队到来时,莽卡班迪说:“时间到了,是时候战斗了,是时候解放了,拿起你们的武器,英国人来了。”“犹豫会扼杀反抗,如果不反抗,这反抗将死于腹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一刻就是我们等的,是兑现你们誓言的时候,是决定生死的时候了,拿起你们的抢去战斗,为你们的自由而斗争,这一次为自己而战斗,反抗需要流血,那会是我的。”在战场上,“进攻”标志着起义的开始,莽卡班迪在绞刑架上最后一声大吼“进攻”更是对自由的吼叫,“你能灭掉一个人,但你灭不掉他的梦想。”莽卡班迪激励了一个国家为自由而战。

四、两部影片中的剧情和人物刻画比较

1.两部影片中的主人公对生活的热望

《勇敢的心》中的主人公华莱士意识到在他国统治下的短暂美景从来也不可能摆脱蹂躏的阴影。长腿发明的初夜权意在吸引本国贵族安心在苏格兰的土地上驻扎开拓,可这种剥夺了人道的特权,无疑会使平民受到更加深重的压迫。美丽的新娘,还没来得及投入丈夫的怀抱,就被赶来的英贵族掳去。个人的愤怒和反抗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华莱士是个逃避者,想过上一般人的平静幸福的生活,但爱妻梅伦的死打破了一切,愤怒与仇恨燃起了他内心反抗英军的火种与激情。

《抗暴英雄》中的主人公莽卡班迪,救了将被英国士兵施暴的印度女孩钻石,因此被英国士兵抓起来鞭打,威廉·戈登得知情况去救了他。威廉·戈登是个正直的人,他敢于批判印度公司的丑陋,尊重印度人民的信仰。影片中多处出现莽卡班迪与印度民众欢歌载舞的情节,可见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同胞的热爱。他珍惜自己的友谊,想和心爱的女孩在一起快乐地生活,可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掠,对印度人民的压迫,对他们种族信仰的不尊重破坏了他理想的生活。

2.两部影片中的主人公同样的结局:死亡与永生

《勇敢的心》最后,华莱士被囚于马车里,从看热闹的人群中穿过,他在飞来的垃圾和恶毒的叫骂声中坦然自若。其实,华莱士只要说一声宽恕就会被释放,但他一直没有屈服,在所有人窒息般的等待中,华莱士倾尽全力高呼“自由”。“勇敢的心”指的是勇于面对内心,绝不背叛,肉体虽死但精神永生。

《抗暴英雄》中,莽卡班迪不满当时东印度公司迫害印度平民及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愤然带领起义,人单力薄的革命终归失败,莽卡班迪也被判处极刑。同样,只要他说放弃起义,英国政府就会饶了他,但他威武不屈,在行刑场上的最后一刻大吼“进攻”,他的不屈与对自由的向往唤醒了印度民众。

五、结语

两部影片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刺激,更给我们带来了人生启迪。影片折射出了当代西方社会所推崇的人性解放和对自由与民主的追求。电影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民族的团结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民族英雄的牺牲在某个层面上显得很渺小,英雄人物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在现今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中,国富民强离不开民族的凝聚力,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在世界民族中立足。

作者:孟雪,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在读;焦玲玲,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东方文学研究。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扶持共建项目“殖民文化视阈下的印度电影研究”(13E075)阶段性成果;牡丹江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影视资源在高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3XJ -1503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牡丹江华莱士英雄
英雄犬
不存在的杀手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华莱士父子:将提问进行到底
鸟儿,让牡丹江唯美生动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