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竦诗歌题材的多样性与创作的过渡性

2014-07-13 09:26孙刚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名作欣赏 2014年17期
关键词:诗歌

⊙孙刚[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夏竦诗歌题材的多样性与创作的过渡性

⊙孙刚[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夏竦是宋初一位重要的诗人,今存诗歌七卷,题材丰富多样。有寄寓情思的写景诗,表露真情的酬唱赠别诗,有精巧有味的咏物诗,引人思考的怀古诗,也有阐述人生哲学的宗教诗等等。夏竦时期的诗坛,处于诗歌由唐诗到宋诗转变的前夜。夏竦受其影响,诗歌创作与风格既带有“唐音”的余韵,又有“宋调”的影子,呈现出过渡性与过程性特征。

夏竦诗歌过渡性

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北宋初期的名臣、学士、文学家、古文字学家。博闻好学,在文学方面颇有成就,著作甚丰。王在《夏文庄公竦神道碑铭》中总结到:“公少好学,自经史百氏阴阳律历之书,无所不学。其学必究古今治乱天人灾变之原。其为文章,闳衍环丽,殆非学者之所能至。凡朝廷有大典册,屡以属之,其誉满天下。”①“以文学起家,有名一时,朝廷大典策累以属之。多识古文,学奇字,至夜以指画肤。文集一百卷。”②夏竦是宋初一位重要的诗人,今存《文庄集》三十六卷,含诗歌七卷。这些诗歌可以分为七类: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寄寓情思的写景诗,表露真情的酬唱赠别诗,精巧有味的咏物诗,引人思考的怀古诗,阐述人生哲学的宗教诗,庆贺佳节的帖子词。下面主要论述中间的五类,其余两种另文专述。

一、写景诗

夏竦的写景诗可以分成两类。一类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社会的富丽升平。另一类则转向作者自身,以自己为中心,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内容较前者要深刻得多。

先看第一类。夏竦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这个时期城市经济迅速增长,社会一片升平繁荣。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说道:“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极矣。”③另外,宋初施行“重文轻武”的方针,文人的优越感和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因此,在朝廷重臣夏竦的眼中,自会有太平和繁华。看《帝京春日》:

景阳钟尽唱邻鸡,十二都门报启扉,一带楼台擎落月,万家桃李待朝辉。宫槐烟暖莺犹睡,仙掌云寒露未。算是五侯偏称意,游春车马早如飞。④

全诗描绘了黎明时分京城的繁荣。颔联的描写传神生动,“一带”表明京城中楼台高阁数量繁多,鳞次栉比;“擎”则说明这些建筑物高耸入云;“朝辉”一语双关,既是说万物将要得到太阳光辉的照耀,也是说将会得到朝廷和帝王的恩泽。全诗抓住特定时间下的特定景物,描写到位传神。

下面看第二类。在这类诗歌中,夏竦记叙人生经历与人生思考,使得诗篇蓄含哲理,委婉托意。《湘山野录》记载:“夏英公竦每作诗,举笔无虚致。”⑤十七岁时,便有一首令人称道的《狼山渡口有作》,《渑水燕谈录》记载:

夏文庄公竦,初侍其父监通州狼山盐场,《渡口诗》曰:“渡口人疏黯翠烟,登临犹喜夕阳天。残云右倚江都树,远水南回建业船。山引乱猿嗥古寺,电驱甘雨过间田。季鹰死后无归客,江上鲈鱼不直钱。”时年十七,后之题诗,无出其右。⑥

前六句描写傍晚渡口的景色,开阔旷远中包含着平凡淡然的意境,为抒发感慨提供了背景。尾联说张翰(季鹰)死后,便很少有人辞官归乡品赏鲈鱼了。整首诗歌一则对那些迷恋仕途不思归的人进行了讽刺,一则透露出对官宦之人无法自主的哀叹。年仅十七,诗歌中已包含了如此的思想,足以看出夏竦不一般的见识和才华。还有一些清新自然之作:

阶除尽日微风度,帘幕先秋暑气还。莫讶使君临案久,雨晴端正见南山。⑦

半庭残月在,江郡鼓声初。秋气满南国,晓云高太虚。负霜鸿翼健,含雾橘花疏。此景无人共,朝阳入敝庐。⑧

这些诗歌对景物的描绘生动细致,表达的是一种平常生活中闲适淡泊的心境。

二、酬唱赠别诗

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都要与周围的人交往。一个人的言行、思想等都会在这类诗歌中体现出来。由于夏竦的酬唱诗与赠别诗体现的主题都以叙交游,述友谊,惜道别为主,所以将这两类诗歌放在一起论述。此外,夏竦有些与道士、法师交往的诗歌,因为后文会对夏竦的宗教诗进行专述,所以这里暂且不论。

(一)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这是酬唱赠别诗表现的最多、最重要的主题。好友的相聚和离别,总是让诗人们唏嘘感叹,惺惺相惜。如《送张学士赴阙》:

东观尝联袂,南州各退飞。同倾就日恋,先喜赐环归。旧业怀铅笔,晨装振彩衣。离弦有馀思,凄切寄南徽。⑨

开篇回忆旧日的欢愉,接着是分离的无奈和伤感,中间两联有几分为友人赴阙的欢喜意,尾联呼应开头,一“喜”一“悲”,更加看出作者与好友的情深意重,难舍和相思。再有《送李殿院知防州》:

屈草联芳映法冠,亭亭风度耸朝端。一麾出守秦城近,千里班春汉诏宽。引道画旗迎马重,褰帷霜简照人寒。都门回首多离绪,宝瑟凄风别酒阑。⑩

前三联描绘即将离别的友人英姿飒爽,器宇不凡,虽边疆艰苦,却屡建战功,一派高昂雄扬,看不出任何悲情。直到最后一联,离情别绪尽显。

(二)对友人的鼓励和关怀。夏竦的酬唱赠别诗中有不少表达对朋友期许和劝慰的作品。在这些诗歌中,或是对友人的政绩以期待或肯定,或是鼓励对方在离去的路途好好游玩,少有或者干脆隐去离别的伤感。如《赠县宰》:

俸轻官且冷,君喜在亲民。村路不闻犬,县城长似春。架高书少蠹,厅静隙无尘。考满留碑去,清风励后人。⑪

诗歌赞颂一位县宰亲政爱民,并且公务繁忙之余读书不辍,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当他离任时,百姓把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激励后人,传达出夏竦对这位县令的肯定和赞许。看《秋日送人南游》:

虽然是赠别诗,却颇有景物诗的意蕴:夜船、明月、红柚等意象的选取,渲染出一种平旷疏淡的风致。虽说分别凄苦,却也无可奈何,那何不将哀愁化去,暂且游愉一番呢?

(三)抒写自身的苦闷。不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夏竦作为朝廷重臣,难免会卷入政治斗争中。“晚年流落,仇敌益众,而评弹之疏,不辍上闻”⑬。于是,夏竦便对友人抒发他的苦闷和牢骚。《再徙西都咏青雀寄张升谏院》最具代表性:

弱羽伤弓尚未完,孤飞谁敢拟鸳鸾。明珠自有千金价,莫为游人作弹丸。⑭

在这首诗中,夏竦以孤鸟自比,并且翅膀被弓箭所伤。进而告诫友人要明哲保身,提防被他人攻击。苦闷中带有牢骚,牢骚中包含无奈。再看《和太师相公秋兴十首(其一)》:

原上西风马力生,折胶时候正凄清。功名未立头空白,却忆金徽万里行。⑮

烈士暮年,雄心不已,却只能在回忆和想象中驰骋万里。对于这样的人生悲哀和苦闷,也许只能一声长叹了。“始枢密使田况,尝从公幕府,及公薨,以谓公有王佐之蕴而不及施。”⑯

三、咏物诗

夏竦的咏物诗不多,然而几乎每一首都暗含寓意,既说出了事物的特征,又道出深刻的道理。《东轩笔录》中称赞:“平生好为诗,皆有所属。”⑰可以说夏竦是一位咏物诗的能手。如《观藏珠》:

《墨客挥犀》卷八云:丁晋公与夏英公会宴齐宫,伶人有杂手技号藏掖者在焉。丁顾夏曰:“古无咏藏掖诗,内翰可作一首。”即席献诗云:“舞拂跳珠复吐丸,遮藏巧技有千般。主公端坐无由见,却被旁人冷眼看。”⑱

丁晋公是丁谓,当时丁谓巨资兴建道观投皇帝所好,道观建成,丁谓宴请诸大臣,席间有善于藏掖的艺人表演助兴。诗的前两句描写藏掖艺人的艺术高超,实际暗指丁谓耍弄手段讨好帝王的“技艺”高超。后面两句,“主人”寓指皇帝,意思是说“端坐”在朝堂之上的皇帝没有看穿丁谓的“把戏”,但在“旁人”那里,却用“冷眼”看得清清楚楚。夏竦以此来规劝丁谓不要过分炫耀,免得惹祸上身。再看《花槛》与《蔷薇》:

曲槛横栏百实装,春风容冶看人狂。孤松瘦柏无颜色,只有青青待雪霜。⑲

红房深浅翠条低,满架清香敌麝脐。攀折若无花底刺,岂教桃李独成蹊。⑳

夏竦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褒贬不一。褒者如《神道碑铭》中言:“所治有风纪,为民立伍保之法,而盗贼不敢发闾里。又善遇士卒,其疾病饮食,自拊视之。”㉑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十二中有“夏英公好处”的记载。贬者如《宋史》中称其:“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㉒石介《庆历圣德颂》中亦称夏竦奸邪。对此,也许王的一段话可以做出解释:“公自以材器高,未尝过许人,故士大夫遥生惮疑,而少己附着。”㉓不论如何,身处政治周旋与斗争中,就难免会遭他人的排挤与攻击,难免会有苦闷和惆怅。《花槛》中,夏竦自比“孤松瘦柏”。春风宜人,游人冶游,却无人注意到松柏。《蔷薇》中,诗人以蔷薇自比。虽然清香满架,敌得过麝脐,只是因为花底有刺就无人问津。两首诗歌的前两句写“乐”景,后两句写“哀”景,更加显出“松柏”与“蔷薇”的孤寂和落寞。寥寥数语,却饱含寓意,启人深思。

四、怀古诗

《文庄集》中的怀古诗只有几首,但具有特色。多是对历史冷静的理性思考,并且宋诗好发议论的影子已经出现。

览古长江上,明时起叹嗟。水流吴国苑,花入野人家。夜气销龙剑,秋星见客槎。凄凉馆娃树,西日映平沙。(《吴中怀古》)㉔

面对盛景不再的吴国旧地,让人嗟叹,颔联很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况味。凄凉馆树,残阳照沙,眼前的衰败让诗人抒发出物换星移、人非物亦非的感慨。再看《江南怀古》与《金陵》:

六朝云物更风流,澹澹烟藏古寺楼。敌国漫轻江似带,史臣能视橘为侯。荒台有鹿姑苏晚,坏阁无香建业秋。到了贤明出中土,莫夸歌舞霸南州。㉕

虎踞龙盘委薜萝,台城春雨长寒莎。梁家不觉市朝改,萧寺只闻钟磬多。云树暮堤攒剑戟,风篁虚谷转笙歌。须知王气随明主,不据金陵又若何。㉖

《瀛奎律髓》卷三有言:“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㉗这两首诗歌当为“见古迹”而发,但是已经基本跳出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窠臼。两首诗歌的前三联都是对古迹当下境况的描述,原先的风光无限已经不再,只剩下些残败的事物。但是作者并没有由此伤古悼今,而是最后一联大转笔意,以积极昂扬的语气和姿态道出了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历史的盛衰由人而定,出明主则盛,出昏主则衰;王气不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是由“明主”决定的,并非占据金陵才有王气追随。

五、宗教诗

北宋朝廷对宗教施行了比较宽松开明的政策,佛、道两家都存在自身发展的空间,比较兴盛。士大夫们创作了大量有关佛教与道教的诗歌。夏竦也不例外。

(一)对道观、寺院的描写。如下面两首诗:

鸟道寒藤结,洞门苍藓深。楼台在山畔,松桧出云心。土暖春长在,峰高月易沉。羽衣祠太乙,香冷石坛阴。(《桐柏观》)㉘

道观、寺院藏于山中,既可以游玩观赏,又可以参禅问道。寒藤盘结、石坛清风,呈现出自然景色之美和文人闲适之意。在这样的气氛和环境中,寄予着夏竦暂且忘却喧嚣烦恼的出尘之思和方外之想。

(二)哲学思想。与宗教有关,有些作品必然谈及一定的哲学思想。如《话道》:

清净无营即自由,神仙何必待人求。秦皇多诈死犹讳,汉武穷兵老未休。巨费漫悲徐市药,怪书空验少翁牛。须知方寸真元意,不在层城十二楼。㉚

作者以讥讽的语气对秦皇汉武为求长生而求仙问道的荒唐行为进行了否定。首联即说明自己对“神仙”的看法:想要成为神仙,只要参禅悟道,达到“清净无营”的境界就可以了。尾联又补充到:难得的元气其实就在心中。再如《偶成(其一)》:

非才遍历清华地,悟佛方为止足身。浮名浮利莫相试,三千世界一微尘。3①

诗歌呈现出空灵静穆的禅韵意境。名和利皆是身外之物,它们在幽深清远的“禅”与“佛”面前根本无足轻重。这些带有哲学思想的诗歌,闪耀着道性、佛性智慧的光芒,是作者对道、佛与心灵的审视与体悟。

(三)与道士、僧人的交游。宽松开明的宗教政策,文化生活的丰富,使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有一种生活、艺术和宗教相结合的文化心理,夏竦与道士、僧人的交往非常频繁。如《喜种隐君授正言直馆》:

鹤版招幽士,龙墀袭茜袍。道因间上得,名向隐中高。密地栖芸阁,清涂历谏曹。终南明月夜,松桧自萧骚。3②

诗歌描写了一位淡泊名利、不问世事的隐士高人。尾联“萧骚”一词,既是自然环境的“萧骚”,也是内心的“萧骚”。当时的禅宗,达到禅定状态和物我两忘的境界时,常常使用“萧然”、“萧骚”之语。用这样的词语来描写,可以看出夏竦对这位道人是非常敬重的。

夏竦这些与道教、佛教有关的诗歌,或是内心情绪的抒发,或是对道法、佛法的感悟和敬仰,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研究视角。

总的说来,夏竦时期的诗坛,新旧诗风交替过渡,处于诗歌由唐诗到宋诗转变的前夜。一方面西昆体广为流行,一方面诗文革新运动已然萌芽,文学潮流的变更影响着夏竦的文学创作,夏竦因袭继承的同时又创新求变。夏竦的诗歌,既带有晚唐五代的流韵,主要表现为辞藻绚丽,典雅温润;同时作为宋诗典型特征的“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也已经初见端倪。所以夏竦的诗歌创作与风格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也即宋代诗风形成中的过程性特征:既有“唐音”的余绪,又有“宋调”的先声。

①⑯㉑㉓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册199页,第53册199页,第53册199页,第53册199页。

②㉒[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76页,第9572页。

③[宋]苏轼:《苏东坡全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5页。

④⑦⑧⑨⑩⑪⑫⑭⑮⑱⑲⑳㉔㉕㉖㉘㉙㉚3①3②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8页,第1816页,第1784页,第1786页,第1802页,第1786页,第1787页,第1818页,第1815页,第1816页,第1819页,第1818页,第1785页,第1799页,第1799页,第1785—1786页,第1804页,第1804页,第1819页,第1786页。

⑤傅璇琮等编:《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6册第8页。

⑥[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5页。

⑬⑰[宋]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页,第20页。

㉗[元]方回选评,李庆甲点校:《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作者:孙刚,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文。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诗歌
AI写的诗歌是艺术作品吗
诗歌不除外
七月诗歌
诗歌写作怎样学?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诗歌是光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崛起的荆州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