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桂花》之翁莲矛盾性格分析

2014-07-13 09:26岳凌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名作欣赏 2014年17期
关键词:童稚郁达夫桂花

⊙岳凌[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迟桂花》之翁莲矛盾性格分析

⊙岳凌[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迟桂花》中的翁莲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形象典范,历来为研究者所称道。翁莲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与郁达夫小说中大多充满苦闷、沉郁的人物形象迥异,为其小说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但通过对《迟桂花》的文本分析,不难发现郁达夫笔下翁莲的性格特征具有突出的矛盾性,本文将从翁莲童稚化的思想行为、隐逸化的心态以及伦理道德的措置三个角度来论证郁达夫书写的翁莲形象的矛盾性,以求对翁莲形象做更为深刻的剖析。

郁达夫《迟桂花》翁莲矛盾性格

《迟桂花》作为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发表于1932年12月1日的《现代》杂志第2卷第2期。该小说以抒情化的风格、清新的自然描写、相对积极的情感基调为特色,一改郁达夫素有的灰色笔调,广获评论家及读者的好评,尤其文中塑造的翁莲活泼天真,有别于郁达夫一贯塑造的贫苦妇女形象,成为郁达夫笔下特立的女性形象。但细致分析文本,不难发现翁莲这个形象具有明显的矛盾性,这一点也是研究者尚未关注到的,本文将从翁莲童稚化的思想行为、隐逸化的心态以及伦理道德的措置三个角度来论证郁达夫书写的翁莲形象的矛盾性。这对于深入理解《迟桂花》中的人物形象,创作主题以及对于郁达夫后期创作主情观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童稚化的思想行为

郁达夫在《迟桂花》中塑造的翁莲为二十八岁,已经出嫁的姑娘。由于夫君去世,婆婆繁言吝啬且常指责翁莲克夫,污蔑其与公公私通,再加上小姑的尖酸刻薄,她一气之下返回娘家居住。因此翁莲的形象定位应为一个已经嫁人,又遭遇不幸,只能寄食于娘家的妇人。将翁莲放置于小说所创造的时代以及郁达夫特设的翁莲存在形态,那么按照一般人的思想,翁莲的正常心理状态应该是相对沉重、郁郁寡欢的,并且在行为上应该有足够的成熟度。但反观《迟桂花》中的翁莲,却与大家思维定势里的形象相差甚远。如在给前来赴婚宴的陌生男人开门时,作者通过陌生男人的角度有这样一段描写:“一眼看见了我,就立住脚惊疑似的略呆了一呆。同时我看见她脸上却涨起来一层红晕,一双大眼睛眨了几眨,深深地吞了一口气。她似乎已经镇静下去了,便很腼腆地对我一笑。”看见陌生人脸红,深呼吸,需要镇静,呈现出的是少女的羞涩,与翁莲的妇人身份有悖。再者,当文中老郁问其:“则生不在家么?你是他的妹妹不是?”听了这话,翁莲脸上又红了一红,其害羞程度可见一斑。之后翁莲的兄长翁则生说道:“噢,你们倒是有缘啊!莲,你猜这位郁先生的年纪,比我大呢,还是比我小?”翁莲听完其兄之话,面色又涨红了。如果说翁莲第一次见陌生男子脸红实属本性害羞,但不至于后两次仍旧脸红。郁达夫在塑造翁莲这个人物时,对于这种不符合年龄特征的脸红羞涩是充满矛盾性的。

《迟桂花》中最明显表现出翁莲童稚化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是在翁莲与老郁同游五云山时显现的。文中透过老郁的视角对翁莲进行了外貌描摹:肥突的后部,紧密的腰部,斜圆的胫部的曲线,圆而且软的肩膀,高突的胸脯。面对发育得太完全的身体,再加之二人在山间独处,自然使老郁萌发了“性欲的冲动”,从老郁与翁莲的谈话以及之后明显的动作“伸手抓住翁莲的手,默默地对翁莲注视了一分钟”可以很清晰地表现出老郁的这种冲动。但是看见老郁的神态行为,翁莲则表现得很童稚:“她的眼里脸上却丝毫没有羞惧兴奋的痕迹出现,她的微笑,还依旧同平时一点儿也没有什么的笑容一样。之后又问老郁:‘你究竟在那里想什么?’老郁缓了缓,结结巴巴地回答:‘我……我在这儿想你!’听到这话翁莲却发出了非常率真而自然地反问:‘是在想我的将来如何的和他们同住吗?’”作为已经结过婚的妇人,对男子性欲的表征却无法察觉。通过对文本的细节分析,不难发现翁莲不是刻意转换话题,而是真实自然地不知道老郁的性冲动,所以才会无惧怕亦无兴奋。翁莲的这种表现不仅不符合她二十八岁的年龄特征,甚至也超越了郁达夫所处时代十六七岁女性对性的认知度,返回到一种儿童对性心理的无知度。再加之翁莲已是结过婚的妇人,从这个角度分析,正常情况下翁莲对性绝不应这样无知。因此,翁莲对性的无知是这个人物形象矛盾性的又一突出特征。

二、隐逸化的心态

郁达夫受中国古代文论中“自然性情”“独抒性灵”和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在创作中主张:“艺术的价值完全在一个真字上……无论是文学、美术或音乐,当坠入衰运,流于淫靡的时期,对此下一棒喝得就是‘归向自然’‘回到天真’。”因此作者笔下对水光山色,花鸟林木等意象往往给予浓重的笔墨,在小说的创作中以自然之色为背景,并结合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常常会倾注隐士情结于文中。所谓的隐士情节通常是指为现实所累,意欲追逐复归自然、平复心灵、淡化欲求的心理状态。郁达夫常将此类情感寄予在其塑造的男性人物形象以及小说或散文的场景描摹中,值得注意的是《迟桂花》中作为女主人翁的翁莲却承袭了这种隐士情结,潜在表现出了个人隐逸化的心态。而这种隐士情结的背后又映衬着翁莲的矛盾性格。

小说中的翁莲仅在村里的小学念过四年书,但是对于自然名物的知晓度却非常高,在与老郁同游五云山的过程中,对于老郁所问的一点一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虫没有一样不知晓。尤其是西湖附近的种种动植物的知识,无论是多么小的一只鸟、一个虫、一株草、一棵树,她非但能把它们的名字叫出来,并且连几时孵化、几时他迁、几时鸣叫、几时脱壳,或几时开花、几时结果、花的颜色如何、果的味道如何等等,她都说得有趣而详尽。这一点让留学归国的老郁瞠目结舌。文中翁莲对自然的熟识度是通过老郁的转述让读者获识的。那只读过四年书的翁莲如何对自然名物了解甚多?原因归结于郁达夫有意将翁莲塑造为较亲近自然的女性,翁莲对自然的熟识度以及亲近自然的兴奋,潜在地表现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常有的隐士情结。郁达夫将自己一向的天人合一式的情感寄托于翁莲这个女性形象上,使文章在人物上突显对自然的挚爱,又结合五云山的自然风貌,整合整部作品的散文抒情笔调,将郁式的隐士情结集中于翁莲形象上爆发,可以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初愿,这是《迟桂花》的成功之处。但细致研读文本,这种原本天人合一式的理想情怀与一个二十八岁的妇人联结,却是矛盾的。首先,一个只读过四年书的女性,受时代和知识所限,很难对自然了解甚多,因此翁莲形象有郁达夫意在表露自己的隐逸情感时刻意添足的成分。此外,郁达夫在文中一再强调翁莲虽为一个二十八岁的年轻寡妇,但其性格天真活泼,翁莲表现出的活泼性格与这种遁世隐逸的情感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性格的对立本身就是矛盾的,集中于翁莲身上更显尖锐。可见,郁达夫欲意塑造具有潜在隐逸化心态的翁莲,以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却恰恰割裂了翁莲的性格逻辑。

三、伦理道德的措置

《迟桂花》创作于1932年,郁达夫塑造的翁莲身置于这个特定时代的乡村背景中,翁家为世代读书的人家,因此对女性的道德伦理要求不会很低。作为一个二十八岁守寡的回娘家的妇人,理应有更多传统伦理道德上的要求。但小说中翁莲的一个举动突破了这种要求,这也是翁莲这个形象的又一矛盾点。由小说可见,翁莲见到郁先生是比较害羞的,从开门到一开始的对话,翁莲就脸红了三回,这说明翁莲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是过于拘谨的。但一天以后郁先生与翁莲就共游五云山,这与常理不符,如此拘谨的女子不会在与陌生男子认识的第二天就轻松与人同游。

此外,翁莲游玩时没有戒备,当老郁盯着她看,捏住她的手,对她有性欲的冲动时,她都没有惧怕亦没有兴奋,在老郁向她坦白了罪过的想法后,两人偎抱沉默了好久。从小说的描写来看翁莲的反应出自于本心的真态,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身处于相对封建传统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一定家学的熏陶,又面对着孤男寡女的情景,加之自己身为寡妇的特殊身份,翁莲过于天真童稚的表现显得与道德伦理有悖。

后来,老郁与翁莲竟在五云山上私结了兄妹。翁莲本有翁则生为亲兄,但却在家人不知的情形下与他人私结兄妹,虽说老郁与其兄长为至交,但这种过于开放大胆的行为与时代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与翁莲的时代身份是矛盾的。郁达夫笔下的翁莲毕竟不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不具备那种突破传统枷锁的先锋身份,所以这样塑造的翁莲性格矛盾突出,令人费解。

四、结语

郁达夫在《迟桂花》中原本希冀塑造一个纯洁、活泼、自然的翁莲形象,这种人物性格的本初安排正好与郁达夫后期小说创作的风格相近,与作者这一时段追求自然性情,以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创作主情相投。“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应该是郁达夫为文中女主人公翁莲命名的初衷,意在表现一个遭遇不幸却能饱含活泼天真的女子。这个初衷投注于文本有助于翁莲形象的典型化塑造,但以成型并流世的文本为基点,郁达夫过于主观的创作情绪将翁莲塑造成了矛盾性格的主体。从文中翁莲童稚化的思想行为,潜在的隐逸心态以及伦理道德的措置这三个方面来看,可以明显发现翁莲的矛盾性格。纵观郁达夫的作品创作,其不够注重技巧,不重视完整的情节,结构相对简单化,过于追求笔法的散文化等缺憾也是塑造翁莲及其他人物形象不够严谨的诱因。因此,对于郁达夫的作品应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有助于对郁达夫的创作及其创作思想进行更全面的了解与把握。

[1]郁达夫.郁达夫小说精品·迟桂花[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

[2]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十卷文论(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贾开吉.郁达夫创作心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4]马玲.郁达夫与自然主义[D].郑州大学,2008.

作者:岳凌,西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童稚郁达夫桂花
桂花
做桂花糕
小学低段以“儿童语言”进行写话训练的探究
贵人
桂花蒸
春趣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
请你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