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勋爵究竟坏在哪里?
——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亨利的言说

2014-07-14 12:29张芳丽
名作欣赏 2014年30期
关键词:王尔德亨利艺术

⊙张芳丽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亨利勋爵究竟坏在哪里?
——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亨利的言说

⊙张芳丽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亨利是王尔德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阐发唯美主义审美诉求的一个文化混合体。亨利一方面阐发着唯美主义的主张:艺术至上,为艺术而艺术,生活模仿艺术甚于艺术模仿生活;一方面揭露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虚伪成风、道德沦丧的生活相貌,从中提纯出生活艺术化的观点。本文旨在通过承载多重文化内涵的亨利这个人物形象简析王尔德的艺术观。

亨利 坏 艺术观 生活观 虚伪 言说

画家看着亨利:“道林·格雷可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不要带坏了他,也别想去影响他。你的影响总是坏的……”

公爵夫人说:“再见,亨利勋爵,你很招人喜欢;却可怕地败坏着道德。”

阿斯开因先生说:“的确一塌糊涂,事实上我认为你非常危险。如果我们善良的公爵夫人出了事,我们会把你看作罪魁祸首的……”

纳波罗夫人一扇子打去:“亨利爵士,难怪全世界都说你坏,现在我不会怀疑你了。”

“我认识的每一个人都说你坏透了。”老太太摇着头叫道。①

全世界都众口一词,当其面称其坏的亨利正是王尔德笔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悠悠游弋于五彩缤纷世界中的亨利,臭名昭著,玩世不恭,又愤世嫉俗着。

亨利勋爵究竟坏在何处?亨利的坏就在于他是作者审美诉求的文化混合体,承载混搭了多义、多重价值欲求。

道林·格雷可以死,作为角色他目的透明:从一个被雅加莎夫人称赞的性情美好的青年走向被妓女咒骂的把自己卖给魔鬼的罪犯。他道德沦丧,罪恶昭彰,最后受道德惩治而死……道林·格雷代表了一串能指的轨迹,一个不归的因果走向。巴西尔·霍华德可以死,作为角色他价值明了:“他说我们都得因上帝赐给我们的天赋而受苦,大受其苦。”艺术家把他所有的激情,包括灵魂全都献给一部最好的作品后,灵感顿时黯然,艺术一下子堕落到生活的尘埃里时,艺术家为艺术献身,必死。艺术家自己说:“命运已经为我准备了美妙的欢乐和惨痛的悲伤。”

而亨利必须活着,必须不透明,必须复杂,必须坏。

亨利既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阐发者,又是其艺术观不断演化又悄然生活化的见证者;既是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浩瀚的伪道德游戏网中一个大大的病灶,又是这世纪末大行其道的流行病的把脉者和诟病者;既是不露声色诱惑夏娃偷食禁果的蛇,又是一个说话总不老实,办事却从不出格的打擦边球者。他和时代打成一片,一语道破庸俗虚伪的众生相,却又不影响整个社会罪恶的运转体系……同类只是他的试纸和试剂,他看看酸碱性,并不打算中和;他只做好试验员,反复欣赏一下酸碱性,悲欢笑忧,仅此而已。亨利的坏触及到生存哲学!

艺术家说他坏,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捍卫艺术的独立性与纯洁性,不让艺术的纯美碰触到世俗的触角;伪道德家说他坏,是站在漏洞百出的生活立场上,捍卫他们顽疾固存的病体,不让一针见血地戳破它、败露它。

王尔德以亨利之坏为平台,写透生活俗态,又高扬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旗帜。

一、亨利爵士对艺术观的言说

尼采言:人生审美化的必要性,正出自人生的悲剧性。凡是深刻理解了人生悲剧性的人,若要不走向出世的颓废或玩世不恭的轻浮,就必须向艺术求归宿……只有希腊人的审美化人生才是正道,印度的出世和罗马的极端世俗化均是迷途。所以尼采进一步言:“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在热爱生命、热爱尘世事物、热爱感官这一点上,艺术家比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家更正确。”②尼采这种对艺术、生活和人生的感悟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如出一辙。“艺术 就是 美,艺术 高 于 一切。”“生 活 模仿 艺 术,甚 于艺 术模 仿生 活。”“艺 术 是 最 高的真 实 ,生 活是 一 种纯 粹的假设形式。人要艺术化存在。”③在资本主义商业运作下,人受到挤兑,被物化,以物为宗教,重新建立坐标系——商品拜物教。这是世纪末时代的话语。上帝已死,理性已垮,俄狄浦斯情结已无精打采,整个社会生活像一个巨大的地壳板块,漂浮起来。艺术家进行突围,艺术自救,为艺术而艺术……他们想用艺术把艺术自身、人生、信仰从混沌无序的世纪末霭霭炊烟中搭救出来。

鉴于此,王尔德在汹汹澎湃的现实生活中,超拔高举,创作了唯美主义之力作《道林·格雷的画像》来宣扬自己的艺术立场。小说开篇就将亨利勋爵等安顿在一个鸟语花香的唯美艺术环境中,雅士聚首,侃侃而谈。

亨利悠悠道出:“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比天才还高出一头。美是奇迹中的奇迹,不从外表下判断的人才是肤浅的人……名字就是一切,我从不计较行动,只计较用词……对艺术的新态度和观察生活的新模式全都那么奇怪地从一个可见的存在引起,而那存在自己却一无所知。在暧昧的森林中居住。在旷野无人看见处行走的沉默的精神现在突然无所畏惧地露了面,像个山林的仙女……”

亨利所言恰是王尔德的理论主张:艺术形式高于一切。“形式就是一切。它是生活的秘密。”(王尔德《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1891 年)他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中系统阐发了他的形式主义美学理论。他认为形式可以超越和构造一切,“艺术就是无暇之美和完美形式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可以提升现实,把人们从商业化的实用主义中拯救出来。④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中,亚氏认为形式是四因之主导。想必崇拜古希腊文学的王尔德从亚氏四因说中得到心领神会的启示吧。本雅明认为艺术家的纯艺术原则的提出,是对当时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的变化所做的激烈反应,是一种艺术的反应。

艺术是一种审美抗衡。

资本操控理性时,人们焦灼于现代性的危机,非理性取代了理性。当资本操控感性时,人们不愿粗粝,不愿迟钝,电光石闪的瞬间美替代了永恒。

“永远,那是可怕的词。”亨利勋爵断言道:“是谁把人界定为理性动物我不知道。那是考虑得最不成熟的定义。人是考虑得最不成熟的定义。人是许多东西,可是没有理性,可我倒高兴人不是理性的动物……绝对的暴力我能忍受,但绝对的理智我却受不了。对理智的使用有些不公平之处。”

理性主义氤氲笼罩下的现实,生活被敷衍成了一个又一个蜚短流长的赝品,没有所指的内涵。我思故我在的自我已散落成一地断简残篇,不再是固定永恒自足自满的实体了;人成了非理性的存在体,艺术被更加绝对的自主性娇宠。无论是人、艺术,还是艺术中的主体都更加具有了流变性、多重性、瞬间性。这时唯美主义的存在不需要历史的纵深感了,只讲求现在,目前,感性的存在,美的瞬间的“刹那主义”。“永远,一个可怕的词。”如果我们再深情绵邈地问:永远有多远?唯美主义者更会贻笑大方吧!我们这就领会一下亨利勋爵的教诲吧:逢场作戏和终身不渝之间的区别只在于逢场作戏稍微长一点。看吧:持久性被笑话了。唯美主义者佩特说:我们只要那炽烈的、宝石般的火焰,最高质量的瞬间。至此,唯美主义者更强化了感性和非理性的最大化。

唯美主义者如此强调非理性体验,也是与他们反对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密不可分的。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的再现,使文本内容与生活内容具有同质同构性,这恰是唯美主义者之大忌。唯美主义者强调,生活模仿艺术,艺术只有高于生活才称为艺术,艺术从来就不是纯客观的,它是人的价值观念的美学派生物,是个人主观感性的想象物。艺术强调主观性、个性,艺术就是撒谎。

为了张扬自己的艺术主张,反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局限性,王尔德进一步借亨利之言写道:“我对什么都可以同情,只是苦难例外。对苦难我不能同情,太丑陋,太可怕,太令人难过。当前时代对苦难的同情里有一种东西病态的可怕。应当同情的是颜色、美和生活里的快乐……若是一个人艺术地对待生活,他的头脑也就是他的心……若是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又失去了他的灵魂,那于他又有什么好处?”这与耶稣所说的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异?殊途同归。

生活在王尔德的眼中是虚伪丑陋,没有趣味、美感、灵魂。他说:“生活就像一个木偶戏表演者,它利用影子来欺骗我们。我们向它索要欢乐,它把欢乐带给我们,却又捎上了苦涩和失望。”⑤生活既然如此虚假,索然寡味,是不值得艺术书写的。艺术应游离生活之外而成为它所应当书写的发展史,而不是对现实的写照。生活以现实性破坏艺术题材,艺术就应高蹈其上。“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是指艺术不应为一切利用,它应激发自己的超功利性,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外,不表现任何东西。

就这样,亦步亦趋,情节往前走,人物命运往前迈,作者的艺术观也就次第张显,理论与创作实践相得益彰。

亨利这个从容不迫的代言人也乐此不疲地忠于职守。

在作者有条不紊地展示其唯美主义的艺术观点时,其间也蕴含了世纪末艺术家群体的窘境。小说借亨利之言有几处表露,不妨品味之:

英格兰缺少文学读者,人们除了对报纸、课本和百科全书之外什么也不感兴趣。在全世界的人当中,英国人对文学之美是最迟钝的。

好艺术家都只生活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自己全变得干巴巴的了。伟大的诗人,地道的伟大诗人,都是最没有诗意的人。而不高明的诗人却都绝对地叫人着迷。他们的作品越糟糕他们的人越引人注目。只要出版过一个二流的十四行诗集,人们就很难抗拒他了。他活在他无法表达的诗意之中。还有人写出了他们不敢实现的诗意。

你们画家都是些什么怪东西!为了出名什么都肯干,可一出了名又似乎想把它扔掉。

纯艺术越来越受冷落,几乎边缘化到无人问津了。艺术要摆脱困境,艺术家要寻找出路,必须媚俗,必须迎合时代与世俗的审美价值取向。何以至此?纯艺术碰壁的社会因素是什么?周小仪在其文章《纨绔子与唯美的生活方式》中有精彩揭露:“早期艺术家受到皇室资助与权贵呵护的社会结构已不复存在。他们不再是宫廷、贵族及其巨额财富所供养的人群……他们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能,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这种社会状况部分地解释了唯美主义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倡导远离尘嚣的艺术乌托邦,另一方面又要以各种方式积极获得公众的认可,而这往往取决于文化市场的运作……新兴资产阶级能够欣赏的仅仅是报纸杂志上的通俗散文作品,高雅艺术特别是诗歌失去了读者……”⑥

在本小说译序中,译者孙法理也坦言:英国文学批评家 R·福克斯有一句中肯的评语:“为艺术而艺术”不过是对“为金钱而艺术”的一种绝望回答——绝望,因为象牙从来不是做堡垒的好材料。当艺术遭遇金钱,生活遭遇生存,精神遭遇肚子,高远遭遇鄙薄,境遇遭遇市井……魅力遭遇魔力……英雄气短的是谁?只好问那一只无形的手。但不管怎样地唏嘘叹惋,我却始终景仰于王尔德对一种仰望的坚守:我们都处在沟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

二、亨利爵士对生活观的言说

罗曼·罗兰在其《名人传·序》中写到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

伪君子的故乡是无日无之的尘垢与黑暗。

面对此,罗曼·罗兰大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

而亨利想:有些毒素非常精妙,要想明白它的性质免不了会惹得自己恶心:有些疾病非常奇特,要想明白它的性质还得自己害过那病。

亨利不愿打开窗子,他愿在恶浊有毒的气氛里做实验,他以说些不可信的话度过白天、做些不可能的事打发夜晚。亨利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穿梭于琳琅满目的宴席间、剧院的包厢里、打猎场的马背上……在游戏场上圆转迭进,遵循着绝对的快乐原则。

虚伪成风又道貌岸然,道德沦丧又自矜为君,纵欲无际又禁欲为法,贪欲无度又清教当先,这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现状。王尔德在其未竟之作《圣妓或珠光宝气的女人》中,以两句台词讽刺社会丑恶:“洪诺留问:‘你为 什 么要 用 这些 话来 诱惑 我?’米 瑞 娜答 :‘使你认清戴着彩色面具的罪恶,看到披着耻辱外衣的死神。’”这正好诠释了亨利的言说。亨利说:“只要穿上晚礼服打上白领结,任何人也可以获得彬彬有礼的名声,即使是干股票的……在那每一类型的人都会宣传自己不必在生活中实践的德行。富人宣扬节俭的价值;闲人侈谈劳动的尊严……他们是狡猾多于实际,记账时用财富冲销愚蠢,用伪善冲销邪恶……”

这些言说力透纸背,揭露了现实的一大特点:虚伪。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与人性贪欲的内在荒蛮性一拍即合,勾搭成奸,“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英国绅士的风度与精神是否要荡涤一尽?上流人士自觉自愿地在乖巧卑下外披上了文明的外衣,文明掩饰着讨巧,虚妄以伪善作马前卒。于是,虚伪成风。

“于是这个时代以粗野的肉欲为乐,追求着粗野的平庸。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一种爬行的常识里,直到死亡。”

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并行不悖,“文明人再也不会因为快乐而悔恨了”。道德堕落如此,滋生出无限膨胀的欲望,整个社会就是一片沸腾的海域,随着欲望的潮起潮落。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变本加厉,走向了它的极致——极端的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生活的目的就是自我发展,充分实现自己的本性要求。好就是跟自己融洽和谐。一个人若是能充分而完全地生活,能表现他的每一种情绪,每一种思想,实现他的每一个梦想,世界就会得到一种新鲜的快乐的冲动。”一群熙熙攘攘的小丑在纷繁叫嚣;纯美和君子不在场,善良和恻隐被悬置,美好被放逐。“慈善人物已经失去了人的一切感觉,那是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这里是罪恶的狂欢化。诱惑、攫取、占有,光怪陆离。死亡、自杀、失踪,只是上流人物的新闻谈资。比西尔死了,坎贝尔自杀了,巴西尔失踪了;而道林弹着琴,亨利喝着咖啡……

世风颓靡,精神贬值,上流社会深陷沉疴。底层百姓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况:灰色的伦敦城边破旧的妓院和烟馆,嘴唇猩红样子古怪的妓女;黑色的广场,寒碜的小剧场,劳命奔波苦苦复仇的水手,因爱而死的落魄女子,被爱抛弃的年老母亲……肮脏的罪犯,趔趄的醉汉,畸形的儿童,刺耳的尖叫与咒骂。一副世纪末的荒原,触目惊心的颓败征兆。荒原,是统治阶级荒废而成的。作者揭露之,鞭挞之,矛头直指罪恶的实质。

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生活更是儿戏之极。“爱情总是以自我欺骗开始,以欺骗别人告终。男人跟任何女人都可以幸福,只要不爱她就行……男人结婚是因为疲倦,女人结婚是因为好奇:双方都难免失望的……女人再结婚总是因为讨厌原来的丈夫;而男人再结婚则是太爱原来的妻子。女人希望碰上好运气,男人却拿好运去冒险……” 如此,不一而足。婚姻成了逢场作戏的真人秀。

爱情观呢?

亨利说:一辈子只恋爱一次的人才是浅薄。罗曼司要依靠重复才能生活。

亲情呢?亨利说:亲人是多么累赘的东西。我才不喜欢弟兄呢。我哥哥老是不死,我几个弟弟除了当弟弟似乎不干别的。

亨利所言,作者笔触所及,乃是英国有闲阶级的流行病。人人如此,户户这样,家家重复。不过是,亨利必一一道尽,作者必一一写尽。亨利坏哉!

高尔基曾揶揄上帝说:“上帝创造了一个这么坏的世界,因为他自己是个独身。”如今,上帝已死,却撂下一个礼崩乐坏的烂摊子,爱情背井离乡,亲情流离失所,真情被冷漠绑架,善良被罪恶攻陷,整个世界沉渣泛起;物质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垂钓各个孤魂野鬼,这烂摊子,如何收场?

是该打开窗子的时候了,是该呼吸一下英雄气息了。

三、结语

爱美的王尔德以他唯美的心智与笔触,倾诉唯美主张,无奈更揭露了世纪末之剧变、世相之丑与滑稽。这里交织着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妥协、道德的堕落和惩罚、情感与失落、生与死……依傍亨利的言说,我们得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因为爱美,王尔德的笔触根本不愿碰触丑。可是为了更好地爱美,必须把丑写透,这样我们才会义无返顾地在美的历程上不偏不倚地行走。在沟里,我们不仅要仰望星星,还要设法爬出沟,沐浴阳光,听鸟鸣,嗅花香,看王尔德手中的百合花和向日葵。

亨利坏归坏,可是在小说接近尾声时说出了一翻诗意葱茏的话:生活是个神经的问题,纤维的问题,是逐渐进化而成的细胞的问题,其中埋藏了思想,激情在其中有着它的梦我们生活所依靠的不过是屋子里或早上的天空里一种偶然的色调;曾经爱过的一种带着你细腻的回忆的特别香味;偶然遇见的已经忘却的诗行;或是已经不再弹奏的乐曲中的旋律……

嗨,这白昼与黑夜交织的亨利。

① [英]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7 页。(文中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② 周国 平 :《尼 采 ,在 世 纪的 转 折 点 上》,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89 年版,第 227—228 页。

③ [英]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狱中记》,孙宜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3 页。

④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 94 页。

⑤ [英]奥斯卡·王尔德:《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萧易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0 页。

⑥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 52 页。

作 者:张芳丽,硕士,甘肃省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研究。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王尔德亨利艺术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找找看
为自己
纸的艺术
为自己
为自己
大公鸡亨利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