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4-07-16 01:18郭裕霞
经济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责任干部

●郭裕霞

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郭裕霞

结合近年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及工作实际,认为当前高校经济审计工作主要存在质量不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审计结果难以运用等问题,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建议。

高校 经济责任 审计

近年来,随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逐步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渐趋于正规化、制度化,对进一步加强高校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秩序、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逐渐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文章结合近年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及笔者工作实际,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意见。

一、当前高校经济审计的现状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高

1.缺乏理论支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科研事业的投入逐步增大,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高校由于入学人数激增而大力加强基本建设工作,致使高校中的经济活动比重逐渐增多,从而对高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是,由于高校是特殊的事业单位,我国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方兴未艾,很多理论还未成形,导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缺少较好的理论指导。虽然国家在2010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对审计对象的扩展、审计结果的利用、审计程序及内容有了新的规定,教育部也于1997年、2007年、2011年先后发布了《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交接工作并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交接内容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但是这些制度及通知只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程序、内容、机构及人员等方面作了相关规定,而对审计实务工作缺少相关具体的细化规定,内容较为宏观和原则,实务操作性不强。

2.审计的独立性难以得到保证。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高校并没有将审计贯穿于领导干部的业务之中,多是组织部门委托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且更多的是离任审计,缺乏任中审计,审计的独立性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并没有很好地坚持“先审后离”原则,造成了基本上是被审计的领导已经提拔或离任,才委托审计部门实施审计,即“先离任、后审计”现象。这种“先离后审”的做法已经失去了威慑性,起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得不到被审计者的重视和配合,使审计结果失去了价值,达不到监督和考核干部的目的。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审计结果难以运用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我国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规定更多的是对审计的对象、内容、程序进行规定,而忽视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评价依据,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增加了经济责任界定的难度。

2.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难利用。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利用是否及时。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较多是组织部门委托,审计结果只对其负责,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审计建议难以落实,审计结果难以利用。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是平级关系甚至是下属关系,缺乏强制性,会导致审计结果的利用受影响。

(三)任务繁重与人手不够的矛盾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领导干部的数量增多,高校经费来源由过去单一靠财政拨款向多渠道筹措经费转变,经费支出越来越复杂。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难度也越来越大。此外,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避免出现腐败,高校领导干部的流动愈发频繁,干部任免愈发集中。但是,高校审计人员数量一直处于匮乏状态,面对上述情况,愈发显得捉襟见肘。审计人员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批量的经济责任审计业务,即便是完成了审计任务,审计工作质量也很难保证,存在着潜在审计风险。

二、进一步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理论制度支撑

法规体系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规范,更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支柱,尽管《审计法》的修订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相继出台,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但针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规定尚不健全。为使高校内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应根据《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原则,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原有规定进行修订、补充、完善,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考核的常规审计程序,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档案资料管理,制定出适合高校自身的、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相关制度及规定,为人事部门考察和使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

(二)加强培养高校经济审计人才

为了搞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建立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技术精的审计队伍。这就首先要加强审计队伍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审计人员坚持原则、依法审计的精神;其次要不断加强审计队伍的业务建设,提供更多的后续教育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多样的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第三要加强审计队伍后续梯队的培养,通过招聘、帮、扶、带等方式,吸纳、培养更多的审计人才,缓解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紧缺的矛盾。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1.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依据。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领导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人事管理部门应针对各个不同工作岗位,明确法定职务权限和相应的经济责任,做到权责分明、权责对应。通过签订相关协议,在协议中对考核标准、主要责任、约定职务权限进行明确,从而为高校各岗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标准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

2.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体系。高校主管部门应修改现行的教育审计规范,并将经济审计评价的内容纳入规范中,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可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和经济责任的界定。

[1]张美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及其改进.财会通知,2012(1)

[2]郑彤.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困惑与对策.审计月刊,2008(7)

[3]蒋乐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当代经济,2010(1)

[4]唐雄斌,蔡建红.探索适合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新途径.审计理财,2011(11)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F239.66

A

1004-4914(2014)05-140-02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责任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