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不是诸葛亮?

2014-07-17 05:41梁新
做人与处世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孔明摩天大楼蓝天白云

梁新

孔明与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人?看到这个问题,肯定有人会以为提问者脑子进水了。《收获》杂志社的女编辑叶开,讲过一个好笑的故事。她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遇到一道语文题目:“三国故事里谁最有智慧?”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女儿,很流畅地写下了自己的答案:孔明。不料老师却给了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而写下“孔明”就是错。这“标准答案”令人哭笑不得。

朱大可也讲过这样一件事。他曾去旁听过一位优秀小学语文老师的公开课。时值仲春,老师出题“窗外”,请学生观察室外景色并报告所看到的事物。有的学生说看到了长出嫩芽的大树,有的学生说看到了蓝天白云,有的学生说看到了摩天大楼。而老师的回答是,你们都错了,正确答案应该是:“我看到了春天。”虽然老师的答案更“标准”,可我还是不知道“看到长出嫩芽的大树,看到蓝天白云,看到摩天大楼”的学生,有什么地方不对?

有一份调查显示,在20个被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二,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二,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这样的数据无疑是中国教育的尴尬。被“标准答案”禁锢的学生,在下次考试中,还敢把诸葛亮“错”写成孔明吗?在下次回答问题时,还敢把“我看到了春天”“错”说成“看到长出嫩芽的大树,看到蓝天白云,看到摩天大楼”吗?于是,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只有被迫关闭,小心翼翼地背诵“标准答案”了。

一位留学生回国后,在对比中西方教育上存在的差别时,说过这样一番话:“人家的教育,是如何让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变成二百个孩子;而我们的教育,恰恰是如何让二百个孩子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虽然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可学生想象的空间却被“标准答案”缩水了,以致他们的想法从来不敢越过雷池一步;哪个学生,哪个家长,愿意用千奇百怪的想象和答案,冒着失去分数的风险?

一位哲学家说:“想象对于孩子,比拥有万贯家产更加重要。”犹太民族中出了许多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犹太人有这么多杰出人物?这与教育有很大关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这样说:“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开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从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类似的话,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读到这两种教科书。有人反驳道:“那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说:“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成功的教育,是不迷信,不盲从。

不迷信标准答案,可以让一个学生想象出二百个,为寻找二百个答案,就得不断的学习、探索、变换思维。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孔明摩天大楼蓝天白云
THE SKY’S THE LIMIT
吴孔明院士在晋指导植保工作
蓝天白云下的新疆“火焰蓝”
让蓝天白云永驻鹰城
我爱孔明锁
为蓝天白云立法 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
摩天大楼
也说『个个孔明诸葛亮』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摩天大楼的反恐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