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迟眼蕈蚊的简易人工饲养方法

2014-07-18 22:46许静杨等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存活率

许静杨等

摘 要:本研究通过自制的饲养器具,建立了饲养韭菜迟眼蕈蚊的简易方法。将野外采集的幼虫饲养在自制装置中,(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条件下,用滤纸收集蛹,用葱白片收集卵。采用此法饲养的韭菜迟眼蕈蚊可顺利完成生活史, 其孵化率为91.0%~94.2%, 幼虫的存活率为86.4%~92.0%,化蛹率为82.0%~87.6%。本方法节省人工和饲养空间,可有效实现韭菜迟眼蕈蚊的人工批量繁殖。本方法能广泛应用于其它根蛆类昆虫的饲养。

关键词:韭菜迟眼蕈蚊;韭蛆;饲养方法;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S436.3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4-0100-03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属双翅目眼蕈蚊科[1],其幼虫俗名韭蛆。韭蛆主要取食植物地下嫩茎、主根及地面附近的皮下组织,危害百合科、菊科等7科30多种蔬菜[2]。幼虫群集在韭菜鳞茎处咬食,造成植株大量死亡,对韭菜的危害尤其严重。在以往生产中常用对硫磷、甲拌磷等高毒药剂灌根防治,造成食用者中毒事件时有发生[3]。在筛选高效低毒防治药剂及进行韭蛆综合防治研究中,需要大量虫龄一致的幼虫作为试材。目前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人工饲养方法或需要较大的饲养空间或饲料供应受季节限制,本文对已有的人工饲养方法进行改进,自制了饲养装置,探索了一种标准试虫的简易饲养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及其来源

试验材料:韭菜迟眼蕈蚊幼虫。

来源:2011年10月采自天津西青区辛口镇当城村韭菜田。

1.2 饲养装置设计

养虫器具经玻璃平皿及塑料圆盒改造制成(图1),已获得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320144657.6)。滤纸剪成直径略小于平皿内径的圆形纸片,将玻璃平皿、剪好的滤纸片及2.5%琼脂溶液灭菌。在平皿底部倒入琼脂溶液,待其冷却后贴附滤纸,待用。另取圆形滤纸一张,其上铺薄琼脂层,待用。选取内径与平皿底部外径相一致的塑料盒,盒底剪一个圆形孔,贴60目纱网,塑料盒近口部外侧贴一圈4 cm左右高的黑色胶带。

1:纱网;2:透明圆盒;3:黑色胶带;4:培养皿底;5:琼脂层。

图1 人工饲养装置示意图

1.3 幼虫的饲养

将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置于已制好的培养装置内,添加人工饲料(山东植保所提供,专利号200810238713.6),其上覆盖一张涂有琼脂层的滤纸,扣好平皿盖。平皿置于三洋MLR-351H人工气候箱中,在(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培养条件下,定期更换人工饲料,清理粪便,统计成活率。由于设计的装置使皿内能保持适宜的湿度,在整个幼虫期一般不需要更换平皿。

1.4 蛹的收集与羽化

当幼虫进入4龄后,可在平皿底部放置小片滤纸,以利于幼虫化蛹。为了获取发育一致的试虫,每天定时收集虫蛹。收集好的虫蛹移至新的平皿内,平皿内放1~2片葱白片,用改造后的塑料盒倒扣在平皿底部,用parafilm封严,放置在三洋MLR-351H人工气候箱中,在(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培养条件下,韭菜迟眼蕈蚊羽化后即可在装置内交配产卵。

1.5 卵的收集与孵化

养虫装置内的韭菜迟眼蕈蚊一般产卵在葱白片内壁或平皿底部的滤纸上,极少量产于滤纸边缘。待成虫产卵完毕,将死虫取出,移除塑料盒,覆盖带有琼脂层的滤纸并加盖培养皿盖。将卵放置在(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条件下培养,待卵孵化后,初孵幼虫取食略腐败的葱白片,生长至1龄,移入新的幼虫培养皿中。

2 结果与分析

本方法饲养韭菜迟眼蕈蚊, 在实验室内可连续获得不同发育时期的各虫态, 第2代成虫亦可产卵并完成其生活史。对不同代别的饲养结果进行分析,单雌产卵量118.2~148.6粒;孵化率为91.0%~94.2%;幼虫存活率为86.4%~92.0%;发育历期为11.6~13.2 d;化蛹率为82.0%~87.6%;蛹的羽化率为85.4%~89.6%。单雌产卵量、孵化率等指标在各代之间差异不显著(表1)。室内饲养的第1代幼虫发育历期较长,可能与其饲料添加量不足有关。

3 讨论

充足的、虫龄一致的试虫和饲养种群是研究害虫的前提。目前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饲养,主要是盆栽罩笼饲养法[4]、培养皿韭菜假茎饲养法[5]。盆栽法需要较大的饲养空间,且对环境条件如温湿度等要求较高;培养皿韭菜假茎饲养法的食料受季节影响,且品质稳定性不足。

本试验曾分别用韭菜叶、韭菜假茎和葱叶、葱白片饲养幼虫,天然饲料普遍存在季节性供应不足和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其中韭菜叶和葱叶含水量大,较易腐烂,更增加了饲养难度。选用人工饲料喂养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满足大量饲养试虫的需要。

在饲养装置方面,参考叶碟的制作方法,试验中曾用不同浓度的琼脂层作为基底,2.0%浓度的琼脂层处理的平皿中可见明显水珠,韭菜迟眼蕈蚊化蛹率为60%左右,而2.5%的琼脂层处理的平皿中无明显水珠,化蛹率超过80%。

利用自制的饲养装置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优势:(1)可有效节省人工。通过琼脂层和滤纸控制平皿内的湿度,在幼虫饲养阶段不需要耗费人工定时加水;(2) 可充分endprint

摘 要:本研究通过自制的饲养器具,建立了饲养韭菜迟眼蕈蚊的简易方法。将野外采集的幼虫饲养在自制装置中,(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条件下,用滤纸收集蛹,用葱白片收集卵。采用此法饲养的韭菜迟眼蕈蚊可顺利完成生活史, 其孵化率为91.0%~94.2%, 幼虫的存活率为86.4%~92.0%,化蛹率为82.0%~87.6%。本方法节省人工和饲养空间,可有效实现韭菜迟眼蕈蚊的人工批量繁殖。本方法能广泛应用于其它根蛆类昆虫的饲养。

关键词:韭菜迟眼蕈蚊;韭蛆;饲养方法;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S436.3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4-0100-03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属双翅目眼蕈蚊科[1],其幼虫俗名韭蛆。韭蛆主要取食植物地下嫩茎、主根及地面附近的皮下组织,危害百合科、菊科等7科30多种蔬菜[2]。幼虫群集在韭菜鳞茎处咬食,造成植株大量死亡,对韭菜的危害尤其严重。在以往生产中常用对硫磷、甲拌磷等高毒药剂灌根防治,造成食用者中毒事件时有发生[3]。在筛选高效低毒防治药剂及进行韭蛆综合防治研究中,需要大量虫龄一致的幼虫作为试材。目前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人工饲养方法或需要较大的饲养空间或饲料供应受季节限制,本文对已有的人工饲养方法进行改进,自制了饲养装置,探索了一种标准试虫的简易饲养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及其来源

试验材料:韭菜迟眼蕈蚊幼虫。

来源:2011年10月采自天津西青区辛口镇当城村韭菜田。

1.2 饲养装置设计

养虫器具经玻璃平皿及塑料圆盒改造制成(图1),已获得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320144657.6)。滤纸剪成直径略小于平皿内径的圆形纸片,将玻璃平皿、剪好的滤纸片及2.5%琼脂溶液灭菌。在平皿底部倒入琼脂溶液,待其冷却后贴附滤纸,待用。另取圆形滤纸一张,其上铺薄琼脂层,待用。选取内径与平皿底部外径相一致的塑料盒,盒底剪一个圆形孔,贴60目纱网,塑料盒近口部外侧贴一圈4 cm左右高的黑色胶带。

1:纱网;2:透明圆盒;3:黑色胶带;4:培养皿底;5:琼脂层。

图1 人工饲养装置示意图

1.3 幼虫的饲养

将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置于已制好的培养装置内,添加人工饲料(山东植保所提供,专利号200810238713.6),其上覆盖一张涂有琼脂层的滤纸,扣好平皿盖。平皿置于三洋MLR-351H人工气候箱中,在(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培养条件下,定期更换人工饲料,清理粪便,统计成活率。由于设计的装置使皿内能保持适宜的湿度,在整个幼虫期一般不需要更换平皿。

1.4 蛹的收集与羽化

当幼虫进入4龄后,可在平皿底部放置小片滤纸,以利于幼虫化蛹。为了获取发育一致的试虫,每天定时收集虫蛹。收集好的虫蛹移至新的平皿内,平皿内放1~2片葱白片,用改造后的塑料盒倒扣在平皿底部,用parafilm封严,放置在三洋MLR-351H人工气候箱中,在(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培养条件下,韭菜迟眼蕈蚊羽化后即可在装置内交配产卵。

1.5 卵的收集与孵化

养虫装置内的韭菜迟眼蕈蚊一般产卵在葱白片内壁或平皿底部的滤纸上,极少量产于滤纸边缘。待成虫产卵完毕,将死虫取出,移除塑料盒,覆盖带有琼脂层的滤纸并加盖培养皿盖。将卵放置在(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条件下培养,待卵孵化后,初孵幼虫取食略腐败的葱白片,生长至1龄,移入新的幼虫培养皿中。

2 结果与分析

本方法饲养韭菜迟眼蕈蚊, 在实验室内可连续获得不同发育时期的各虫态, 第2代成虫亦可产卵并完成其生活史。对不同代别的饲养结果进行分析,单雌产卵量118.2~148.6粒;孵化率为91.0%~94.2%;幼虫存活率为86.4%~92.0%;发育历期为11.6~13.2 d;化蛹率为82.0%~87.6%;蛹的羽化率为85.4%~89.6%。单雌产卵量、孵化率等指标在各代之间差异不显著(表1)。室内饲养的第1代幼虫发育历期较长,可能与其饲料添加量不足有关。

3 讨论

充足的、虫龄一致的试虫和饲养种群是研究害虫的前提。目前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饲养,主要是盆栽罩笼饲养法[4]、培养皿韭菜假茎饲养法[5]。盆栽法需要较大的饲养空间,且对环境条件如温湿度等要求较高;培养皿韭菜假茎饲养法的食料受季节影响,且品质稳定性不足。

本试验曾分别用韭菜叶、韭菜假茎和葱叶、葱白片饲养幼虫,天然饲料普遍存在季节性供应不足和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其中韭菜叶和葱叶含水量大,较易腐烂,更增加了饲养难度。选用人工饲料喂养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满足大量饲养试虫的需要。

在饲养装置方面,参考叶碟的制作方法,试验中曾用不同浓度的琼脂层作为基底,2.0%浓度的琼脂层处理的平皿中可见明显水珠,韭菜迟眼蕈蚊化蛹率为60%左右,而2.5%的琼脂层处理的平皿中无明显水珠,化蛹率超过80%。

利用自制的饲养装置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优势:(1)可有效节省人工。通过琼脂层和滤纸控制平皿内的湿度,在幼虫饲养阶段不需要耗费人工定时加水;(2) 可充分endprint

摘 要:本研究通过自制的饲养器具,建立了饲养韭菜迟眼蕈蚊的简易方法。将野外采集的幼虫饲养在自制装置中,(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条件下,用滤纸收集蛹,用葱白片收集卵。采用此法饲养的韭菜迟眼蕈蚊可顺利完成生活史, 其孵化率为91.0%~94.2%, 幼虫的存活率为86.4%~92.0%,化蛹率为82.0%~87.6%。本方法节省人工和饲养空间,可有效实现韭菜迟眼蕈蚊的人工批量繁殖。本方法能广泛应用于其它根蛆类昆虫的饲养。

关键词:韭菜迟眼蕈蚊;韭蛆;饲养方法;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S436.3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4-0100-03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属双翅目眼蕈蚊科[1],其幼虫俗名韭蛆。韭蛆主要取食植物地下嫩茎、主根及地面附近的皮下组织,危害百合科、菊科等7科30多种蔬菜[2]。幼虫群集在韭菜鳞茎处咬食,造成植株大量死亡,对韭菜的危害尤其严重。在以往生产中常用对硫磷、甲拌磷等高毒药剂灌根防治,造成食用者中毒事件时有发生[3]。在筛选高效低毒防治药剂及进行韭蛆综合防治研究中,需要大量虫龄一致的幼虫作为试材。目前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人工饲养方法或需要较大的饲养空间或饲料供应受季节限制,本文对已有的人工饲养方法进行改进,自制了饲养装置,探索了一种标准试虫的简易饲养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及其来源

试验材料:韭菜迟眼蕈蚊幼虫。

来源:2011年10月采自天津西青区辛口镇当城村韭菜田。

1.2 饲养装置设计

养虫器具经玻璃平皿及塑料圆盒改造制成(图1),已获得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320144657.6)。滤纸剪成直径略小于平皿内径的圆形纸片,将玻璃平皿、剪好的滤纸片及2.5%琼脂溶液灭菌。在平皿底部倒入琼脂溶液,待其冷却后贴附滤纸,待用。另取圆形滤纸一张,其上铺薄琼脂层,待用。选取内径与平皿底部外径相一致的塑料盒,盒底剪一个圆形孔,贴60目纱网,塑料盒近口部外侧贴一圈4 cm左右高的黑色胶带。

1:纱网;2:透明圆盒;3:黑色胶带;4:培养皿底;5:琼脂层。

图1 人工饲养装置示意图

1.3 幼虫的饲养

将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置于已制好的培养装置内,添加人工饲料(山东植保所提供,专利号200810238713.6),其上覆盖一张涂有琼脂层的滤纸,扣好平皿盖。平皿置于三洋MLR-351H人工气候箱中,在(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培养条件下,定期更换人工饲料,清理粪便,统计成活率。由于设计的装置使皿内能保持适宜的湿度,在整个幼虫期一般不需要更换平皿。

1.4 蛹的收集与羽化

当幼虫进入4龄后,可在平皿底部放置小片滤纸,以利于幼虫化蛹。为了获取发育一致的试虫,每天定时收集虫蛹。收集好的虫蛹移至新的平皿内,平皿内放1~2片葱白片,用改造后的塑料盒倒扣在平皿底部,用parafilm封严,放置在三洋MLR-351H人工气候箱中,在(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培养条件下,韭菜迟眼蕈蚊羽化后即可在装置内交配产卵。

1.5 卵的收集与孵化

养虫装置内的韭菜迟眼蕈蚊一般产卵在葱白片内壁或平皿底部的滤纸上,极少量产于滤纸边缘。待成虫产卵完毕,将死虫取出,移除塑料盒,覆盖带有琼脂层的滤纸并加盖培养皿盖。将卵放置在(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条件下培养,待卵孵化后,初孵幼虫取食略腐败的葱白片,生长至1龄,移入新的幼虫培养皿中。

2 结果与分析

本方法饲养韭菜迟眼蕈蚊, 在实验室内可连续获得不同发育时期的各虫态, 第2代成虫亦可产卵并完成其生活史。对不同代别的饲养结果进行分析,单雌产卵量118.2~148.6粒;孵化率为91.0%~94.2%;幼虫存活率为86.4%~92.0%;发育历期为11.6~13.2 d;化蛹率为82.0%~87.6%;蛹的羽化率为85.4%~89.6%。单雌产卵量、孵化率等指标在各代之间差异不显著(表1)。室内饲养的第1代幼虫发育历期较长,可能与其饲料添加量不足有关。

3 讨论

充足的、虫龄一致的试虫和饲养种群是研究害虫的前提。目前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饲养,主要是盆栽罩笼饲养法[4]、培养皿韭菜假茎饲养法[5]。盆栽法需要较大的饲养空间,且对环境条件如温湿度等要求较高;培养皿韭菜假茎饲养法的食料受季节影响,且品质稳定性不足。

本试验曾分别用韭菜叶、韭菜假茎和葱叶、葱白片饲养幼虫,天然饲料普遍存在季节性供应不足和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其中韭菜叶和葱叶含水量大,较易腐烂,更增加了饲养难度。选用人工饲料喂养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满足大量饲养试虫的需要。

在饲养装置方面,参考叶碟的制作方法,试验中曾用不同浓度的琼脂层作为基底,2.0%浓度的琼脂层处理的平皿中可见明显水珠,韭菜迟眼蕈蚊化蛹率为60%左右,而2.5%的琼脂层处理的平皿中无明显水珠,化蛹率超过80%。

利用自制的饲养装置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优势:(1)可有效节省人工。通过琼脂层和滤纸控制平皿内的湿度,在幼虫饲养阶段不需要耗费人工定时加水;(2) 可充分endprint

猜你喜欢
存活率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黄鳝醛酮还原酶的羰基解毒作用初探
人工肝血浆置换对肝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的探究
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
植物栽培温室大棚养殖林蛙试验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苗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人工扩繁异色瓢虫幼虫和蛹最适贮存条件研究
提高园林绿化工程树木移植存活率的技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