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信道中软信息的传输方法

2014-07-21 00:51
中兴通讯技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格栅中继链路

采用格栅编码量化(TCQ)这一信源编码方法结合格栅编码调制(TCM)技术,解决了双向中继信道中软信息的传输问题。仿真表明,在衰落信道下,该方法性能上优于传统的译码转发和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双向中继信道并在有限带宽的情况下可获得接近理想信道的链路性能。该方法为软信息网络编码走向实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

网络编码;软信息传输;双向中继;协作通信

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对每条信道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非线性处理,然后转发至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根据图论中的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数据发送方和接收方的通信最大速率不超过双方之间的最大流值。Ahlswede等人以蝴蝶网络的研究为例,指出通过网络编码,可达多播路由传输的最大流界[1-5],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从而奠定了网络编码在现代网络通信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和无线网络业务流的双向性非常适合使用网络编码。目前,网络编码的研究热点已由传统的有线网络场景下的网络编码技术转为无线网络场景下的网络编码技术,原来在网络层处理的网络编码技术下降到物理层跟物理层信号处理算法相结合,比如,物理层网络编码、基于网络编码的协作方案设计以及实际编码协议性能评估等。相比传统方案,网络编码方案在同等的频谱效率下可达到更高的分集增益。

利用软比特信息进行网络编码是比较新颖的适合无线信道传输和处理的网络编码技术[6-9]。双向中继场景是基于网络编码技术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其中2个源节点利用一个中继节点互相传输信息。此技术克服了传统基于硬判决类网络编码协议及算法的重大缺点,即中继必须正确接收来自两源节点的信息才能进行网络编码。一类典型的基于软比特传输的中继策略称为估计转发(EF)策略,采用EF策略的中继能获得比传统的放大转发(AF)和译码转发(DF)中继更低的误比特率[10-12]。

虽然基于软比特信息的网络编码有诸多的好处,但该方法应用于无线中继信道时面临着如何将中继处的软信息发送至接收节点的问题。文献[12]中,中继与源节点之间信道带宽为无穷大,因此中继可以直接将网络编码后的软信息发送至接收节点。然而实际中的无线信道却具有有限带宽特性,因此系统必须对软信息进行量化后再发送至源节点。

本文针对无线中继信道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格栅编码量化(TCQ)结合格栅编码调制(TCM)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双向中继场景并在有限带宽的情况下获得接近理想情况下的链路性能,为软信息网络编码走向实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13]。

1 系统模型

双向中继网络上、下行过程如图1所示。源节点S1和S2在不同的时刻发送和接收信息,在第一个时刻,S1的信息发送到中继和S2;在第二个时刻,S2的信息发送到中继和S1。中继和源节点的接收信号分别表示为:

其中,[xSi],i ∈{1,2}表示源节点发送的信息,ES表示源节点的发射功率,[hSiSj]表示源节点之间的信道系数,[hSiR]表示源节点到中继之间的信道系数,[nSiR]和[nSiSj]分别表示中继和源节点处的高斯白噪声,噪声方差为σ 2。[rSiR]和[rSiSj]分别表示中继和源节点处接收到的信号。

第三个时刻,中继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网络编码广播至两个源节点S1和S2。假设中继采用的是基于估计转发的软信息网络编码方法,需对网络编码后的软比特信息进行TCQ量化。软比特的网络编码信息定义为[xR=ΔxS1. xS2]。其中[xR]可以通过最小均方误差估计(MMSE)得到。[xR]的MMSE估计表达式:

其中,[LLRxSi,R]表示中继在上行链路上接收S1或S2信号的对数似然比信息。

显然,[frS1R,rS2R]是一个未经硬判决的软比特信息。对[frS1R,rS2R]采用TCQ量化后的信息为[f*rS1R,rS2R],则源节点处接收信息可表示为:[rRSi=fΛ*rS1R,rS2R],或[rRSi=frS1R,rS2R][+nequiv_RSi]。其中[fΛ*rS1R,rS2R]表示接收到的量化信号,[nequiv_RSi]表示量化噪声。

图2所示为采用TCQ/TCM量化处理的流程。

采用TCQ量化后每个网络编码的软信息可以用R比特表示,则TCM的传输速率也必须为R比特/符号,且TCQ和TCM都采用相同的格栅图设计。设[x]为长度为m的输入序列,[xΛ]为相应的输出序列,则两序列间的欧式距离定义为:

在TCQ中采用维特比算法来寻找能最小化[dx,xΛ]的输出序列[xΛ]。通常,TCQ采用码率为R/(R+1)的卷积码来定义格栅结构,并利用维特比算法来寻找最优路径,即寻找使路径量度[dx,xΛ]取值最小的路径。

对量化后输出为R比特的软信息,TCQ使用了包含2R+1个码字的码本进行重构,即每个软信息都被映射成码本中的一个码字,这2R+1个码字对应TCM中2R+1点的码字表[14-15]。

在接收侧,源节点S1或S2同样采用维特比算法找到与接收信号具有最小均方误差的格栅路径,然后将所选路径映射成TCQ的量化码本,从而恢复出网络编码的软比特信息。

2 TCQ的码本设计

为了便于同硬判决的DF中继转发策略进行比较,考虑TCQ量化精度为每个网络编码的软信息采用R =1比特进行量化,码本的大小为2R+1,即重构等级为4,每个软信息可以用4个码字中的一个来表示。TCQ和TCM均采用图3所示的1/2码率的卷积码格栅结构,图4所示为该卷积码编码器的网格。

为了尽可能地减小量化噪声,我们采用Lloyd-Max最优量化器获取包含4个码字的码本。需要注意,在高信噪比条件下,公式(4)计算得到的软比特信息趋近于+1或者-1,此时采用Lloyd-Max量化器可能得到恶化的量化码本,例如[-1,-1,-1,1]这样的码本,该码本会导致软信息的输入为+1,但量化后却被映射为-1。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必须保证量化器工作在较低的信噪比区域,实际上当信源至中继上行链路的信噪比较高时,采用硬判决的网络编码也可获得较好的性能。

通过对两个信源S1和S2的信息进行估计。当上行链路的瞬时误码率(BER)高于预设的门限时,中继采用软信息网络编码,并对软信息进行TCQ量化。当BER低于此门限时,则与传统DF的传输策略相同,采用硬判决的网络编码。

针对信源S1和S2发送的数据块,中继能够通过下式估计出上行链路的瞬时BER:

其中,Q函数的自变量表示信源S1或S2至中继链路的瞬时信噪比。对于包含m个软比特信息的数据块,设置估计BER的门限为1/m,当BER大于或等于1/m时采用本文所述的TCQ量化结合TCM传输的方法,当BER小于1/m时采用硬判决的DF转发策略。

3 仿真结果

假设在瑞利衰落信道条件下,源节点至中继链路的信道系数[hSiR]服从零均值单位方差的复高斯随机分布,源节点间的信道系数服从零均值方差为0.36的复高斯随机分布。且假设各条链路上的噪声方差相同。每个数据块包含m =1 000个符号。中继侧如果接收到信源发来的数据块的瞬时BER低于1/1 000则采用DF转发策略,如果瞬时BER高于1/1 000则采用TCQ结合TCM的传输策略。

我们在接收侧即中继至两个源节点S1和S2的下行链路上仿真了BER的性能。如图5所示,采用TCQ联合TCM的方案(图5中的EF+TCQ曲线)能够获得接近理想信道传输软比特信息(图5中EF曲线)的性能。双向中继信道中软比特网络编码能获得满分集增益,因此本文所述的软信息传输方法也能获得满分集增益。本文提出的中继侧采用软信息传输方法相比传统的AF和DF传输机制,在链路误比特率性能上有明显的提升。

4 结论

本文提出一种在双向中继信道下网络编码软比特信息的传输方法,当信源至中继的上行链路信噪比较低时,中继可以采用格栅编码量化结合格栅编码调制技术将网络编码后软比特信息发送至源节点,当信源到中继的上行链路的信噪比较高时,中继可以直接采用译码转发策略传输硬判决的网络编码信息。本文介绍了格栅编码量化结合格栅编码调制技术应用于网络编码软信息传输的方法并通过仿真证明,在衰落信道下,本文提出的网络编码软信息的传输方法性能上优于传统的译码转发和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

采用格栅编码量化(TCQ)这一信源编码方法结合格栅编码调制(TCM)技术,解决了双向中继信道中软信息的传输问题。仿真表明,在衰落信道下,该方法性能上优于传统的译码转发和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双向中继信道并在有限带宽的情况下可获得接近理想信道的链路性能。该方法为软信息网络编码走向实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

网络编码;软信息传输;双向中继;协作通信

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对每条信道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非线性处理,然后转发至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根据图论中的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数据发送方和接收方的通信最大速率不超过双方之间的最大流值。Ahlswede等人以蝴蝶网络的研究为例,指出通过网络编码,可达多播路由传输的最大流界[1-5],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从而奠定了网络编码在现代网络通信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和无线网络业务流的双向性非常适合使用网络编码。目前,网络编码的研究热点已由传统的有线网络场景下的网络编码技术转为无线网络场景下的网络编码技术,原来在网络层处理的网络编码技术下降到物理层跟物理层信号处理算法相结合,比如,物理层网络编码、基于网络编码的协作方案设计以及实际编码协议性能评估等。相比传统方案,网络编码方案在同等的频谱效率下可达到更高的分集增益。

利用软比特信息进行网络编码是比较新颖的适合无线信道传输和处理的网络编码技术[6-9]。双向中继场景是基于网络编码技术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其中2个源节点利用一个中继节点互相传输信息。此技术克服了传统基于硬判决类网络编码协议及算法的重大缺点,即中继必须正确接收来自两源节点的信息才能进行网络编码。一类典型的基于软比特传输的中继策略称为估计转发(EF)策略,采用EF策略的中继能获得比传统的放大转发(AF)和译码转发(DF)中继更低的误比特率[10-12]。

虽然基于软比特信息的网络编码有诸多的好处,但该方法应用于无线中继信道时面临着如何将中继处的软信息发送至接收节点的问题。文献[12]中,中继与源节点之间信道带宽为无穷大,因此中继可以直接将网络编码后的软信息发送至接收节点。然而实际中的无线信道却具有有限带宽特性,因此系统必须对软信息进行量化后再发送至源节点。

本文针对无线中继信道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格栅编码量化(TCQ)结合格栅编码调制(TCM)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双向中继场景并在有限带宽的情况下获得接近理想情况下的链路性能,为软信息网络编码走向实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13]。

1 系统模型

双向中继网络上、下行过程如图1所示。源节点S1和S2在不同的时刻发送和接收信息,在第一个时刻,S1的信息发送到中继和S2;在第二个时刻,S2的信息发送到中继和S1。中继和源节点的接收信号分别表示为:

其中,[xSi],i ∈{1,2}表示源节点发送的信息,ES表示源节点的发射功率,[hSiSj]表示源节点之间的信道系数,[hSiR]表示源节点到中继之间的信道系数,[nSiR]和[nSiSj]分别表示中继和源节点处的高斯白噪声,噪声方差为σ 2。[rSiR]和[rSiSj]分别表示中继和源节点处接收到的信号。

第三个时刻,中继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网络编码广播至两个源节点S1和S2。假设中继采用的是基于估计转发的软信息网络编码方法,需对网络编码后的软比特信息进行TCQ量化。软比特的网络编码信息定义为[xR=ΔxS1. xS2]。其中[xR]可以通过最小均方误差估计(MMSE)得到。[xR]的MMSE估计表达式:

其中,[LLRxSi,R]表示中继在上行链路上接收S1或S2信号的对数似然比信息。

显然,[frS1R,rS2R]是一个未经硬判决的软比特信息。对[frS1R,rS2R]采用TCQ量化后的信息为[f*rS1R,rS2R],则源节点处接收信息可表示为:[rRSi=fΛ*rS1R,rS2R],或[rRSi=frS1R,rS2R][+nequiv_RSi]。其中[fΛ*rS1R,rS2R]表示接收到的量化信号,[nequiv_RSi]表示量化噪声。

图2所示为采用TCQ/TCM量化处理的流程。

采用TCQ量化后每个网络编码的软信息可以用R比特表示,则TCM的传输速率也必须为R比特/符号,且TCQ和TCM都采用相同的格栅图设计。设[x]为长度为m的输入序列,[xΛ]为相应的输出序列,则两序列间的欧式距离定义为:

在TCQ中采用维特比算法来寻找能最小化[dx,xΛ]的输出序列[xΛ]。通常,TCQ采用码率为R/(R+1)的卷积码来定义格栅结构,并利用维特比算法来寻找最优路径,即寻找使路径量度[dx,xΛ]取值最小的路径。

对量化后输出为R比特的软信息,TCQ使用了包含2R+1个码字的码本进行重构,即每个软信息都被映射成码本中的一个码字,这2R+1个码字对应TCM中2R+1点的码字表[14-15]。

在接收侧,源节点S1或S2同样采用维特比算法找到与接收信号具有最小均方误差的格栅路径,然后将所选路径映射成TCQ的量化码本,从而恢复出网络编码的软比特信息。

2 TCQ的码本设计

为了便于同硬判决的DF中继转发策略进行比较,考虑TCQ量化精度为每个网络编码的软信息采用R =1比特进行量化,码本的大小为2R+1,即重构等级为4,每个软信息可以用4个码字中的一个来表示。TCQ和TCM均采用图3所示的1/2码率的卷积码格栅结构,图4所示为该卷积码编码器的网格。

为了尽可能地减小量化噪声,我们采用Lloyd-Max最优量化器获取包含4个码字的码本。需要注意,在高信噪比条件下,公式(4)计算得到的软比特信息趋近于+1或者-1,此时采用Lloyd-Max量化器可能得到恶化的量化码本,例如[-1,-1,-1,1]这样的码本,该码本会导致软信息的输入为+1,但量化后却被映射为-1。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必须保证量化器工作在较低的信噪比区域,实际上当信源至中继上行链路的信噪比较高时,采用硬判决的网络编码也可获得较好的性能。

通过对两个信源S1和S2的信息进行估计。当上行链路的瞬时误码率(BER)高于预设的门限时,中继采用软信息网络编码,并对软信息进行TCQ量化。当BER低于此门限时,则与传统DF的传输策略相同,采用硬判决的网络编码。

针对信源S1和S2发送的数据块,中继能够通过下式估计出上行链路的瞬时BER:

其中,Q函数的自变量表示信源S1或S2至中继链路的瞬时信噪比。对于包含m个软比特信息的数据块,设置估计BER的门限为1/m,当BER大于或等于1/m时采用本文所述的TCQ量化结合TCM传输的方法,当BER小于1/m时采用硬判决的DF转发策略。

3 仿真结果

假设在瑞利衰落信道条件下,源节点至中继链路的信道系数[hSiR]服从零均值单位方差的复高斯随机分布,源节点间的信道系数服从零均值方差为0.36的复高斯随机分布。且假设各条链路上的噪声方差相同。每个数据块包含m =1 000个符号。中继侧如果接收到信源发来的数据块的瞬时BER低于1/1 000则采用DF转发策略,如果瞬时BER高于1/1 000则采用TCQ结合TCM的传输策略。

我们在接收侧即中继至两个源节点S1和S2的下行链路上仿真了BER的性能。如图5所示,采用TCQ联合TCM的方案(图5中的EF+TCQ曲线)能够获得接近理想信道传输软比特信息(图5中EF曲线)的性能。双向中继信道中软比特网络编码能获得满分集增益,因此本文所述的软信息传输方法也能获得满分集增益。本文提出的中继侧采用软信息传输方法相比传统的AF和DF传输机制,在链路误比特率性能上有明显的提升。

4 结论

本文提出一种在双向中继信道下网络编码软比特信息的传输方法,当信源至中继的上行链路信噪比较低时,中继可以采用格栅编码量化结合格栅编码调制技术将网络编码后软比特信息发送至源节点,当信源到中继的上行链路的信噪比较高时,中继可以直接采用译码转发策略传输硬判决的网络编码信息。本文介绍了格栅编码量化结合格栅编码调制技术应用于网络编码软信息传输的方法并通过仿真证明,在衰落信道下,本文提出的网络编码软信息的传输方法性能上优于传统的译码转发和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

采用格栅编码量化(TCQ)这一信源编码方法结合格栅编码调制(TCM)技术,解决了双向中继信道中软信息的传输问题。仿真表明,在衰落信道下,该方法性能上优于传统的译码转发和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双向中继信道并在有限带宽的情况下可获得接近理想信道的链路性能。该方法为软信息网络编码走向实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

网络编码;软信息传输;双向中继;协作通信

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对每条信道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非线性处理,然后转发至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根据图论中的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数据发送方和接收方的通信最大速率不超过双方之间的最大流值。Ahlswede等人以蝴蝶网络的研究为例,指出通过网络编码,可达多播路由传输的最大流界[1-5],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从而奠定了网络编码在现代网络通信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和无线网络业务流的双向性非常适合使用网络编码。目前,网络编码的研究热点已由传统的有线网络场景下的网络编码技术转为无线网络场景下的网络编码技术,原来在网络层处理的网络编码技术下降到物理层跟物理层信号处理算法相结合,比如,物理层网络编码、基于网络编码的协作方案设计以及实际编码协议性能评估等。相比传统方案,网络编码方案在同等的频谱效率下可达到更高的分集增益。

利用软比特信息进行网络编码是比较新颖的适合无线信道传输和处理的网络编码技术[6-9]。双向中继场景是基于网络编码技术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其中2个源节点利用一个中继节点互相传输信息。此技术克服了传统基于硬判决类网络编码协议及算法的重大缺点,即中继必须正确接收来自两源节点的信息才能进行网络编码。一类典型的基于软比特传输的中继策略称为估计转发(EF)策略,采用EF策略的中继能获得比传统的放大转发(AF)和译码转发(DF)中继更低的误比特率[10-12]。

虽然基于软比特信息的网络编码有诸多的好处,但该方法应用于无线中继信道时面临着如何将中继处的软信息发送至接收节点的问题。文献[12]中,中继与源节点之间信道带宽为无穷大,因此中继可以直接将网络编码后的软信息发送至接收节点。然而实际中的无线信道却具有有限带宽特性,因此系统必须对软信息进行量化后再发送至源节点。

本文针对无线中继信道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格栅编码量化(TCQ)结合格栅编码调制(TCM)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双向中继场景并在有限带宽的情况下获得接近理想情况下的链路性能,为软信息网络编码走向实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13]。

1 系统模型

双向中继网络上、下行过程如图1所示。源节点S1和S2在不同的时刻发送和接收信息,在第一个时刻,S1的信息发送到中继和S2;在第二个时刻,S2的信息发送到中继和S1。中继和源节点的接收信号分别表示为:

其中,[xSi],i ∈{1,2}表示源节点发送的信息,ES表示源节点的发射功率,[hSiSj]表示源节点之间的信道系数,[hSiR]表示源节点到中继之间的信道系数,[nSiR]和[nSiSj]分别表示中继和源节点处的高斯白噪声,噪声方差为σ 2。[rSiR]和[rSiSj]分别表示中继和源节点处接收到的信号。

第三个时刻,中继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网络编码广播至两个源节点S1和S2。假设中继采用的是基于估计转发的软信息网络编码方法,需对网络编码后的软比特信息进行TCQ量化。软比特的网络编码信息定义为[xR=ΔxS1. xS2]。其中[xR]可以通过最小均方误差估计(MMSE)得到。[xR]的MMSE估计表达式:

其中,[LLRxSi,R]表示中继在上行链路上接收S1或S2信号的对数似然比信息。

显然,[frS1R,rS2R]是一个未经硬判决的软比特信息。对[frS1R,rS2R]采用TCQ量化后的信息为[f*rS1R,rS2R],则源节点处接收信息可表示为:[rRSi=fΛ*rS1R,rS2R],或[rRSi=frS1R,rS2R][+nequiv_RSi]。其中[fΛ*rS1R,rS2R]表示接收到的量化信号,[nequiv_RSi]表示量化噪声。

图2所示为采用TCQ/TCM量化处理的流程。

采用TCQ量化后每个网络编码的软信息可以用R比特表示,则TCM的传输速率也必须为R比特/符号,且TCQ和TCM都采用相同的格栅图设计。设[x]为长度为m的输入序列,[xΛ]为相应的输出序列,则两序列间的欧式距离定义为:

在TCQ中采用维特比算法来寻找能最小化[dx,xΛ]的输出序列[xΛ]。通常,TCQ采用码率为R/(R+1)的卷积码来定义格栅结构,并利用维特比算法来寻找最优路径,即寻找使路径量度[dx,xΛ]取值最小的路径。

对量化后输出为R比特的软信息,TCQ使用了包含2R+1个码字的码本进行重构,即每个软信息都被映射成码本中的一个码字,这2R+1个码字对应TCM中2R+1点的码字表[14-15]。

在接收侧,源节点S1或S2同样采用维特比算法找到与接收信号具有最小均方误差的格栅路径,然后将所选路径映射成TCQ的量化码本,从而恢复出网络编码的软比特信息。

2 TCQ的码本设计

为了便于同硬判决的DF中继转发策略进行比较,考虑TCQ量化精度为每个网络编码的软信息采用R =1比特进行量化,码本的大小为2R+1,即重构等级为4,每个软信息可以用4个码字中的一个来表示。TCQ和TCM均采用图3所示的1/2码率的卷积码格栅结构,图4所示为该卷积码编码器的网格。

为了尽可能地减小量化噪声,我们采用Lloyd-Max最优量化器获取包含4个码字的码本。需要注意,在高信噪比条件下,公式(4)计算得到的软比特信息趋近于+1或者-1,此时采用Lloyd-Max量化器可能得到恶化的量化码本,例如[-1,-1,-1,1]这样的码本,该码本会导致软信息的输入为+1,但量化后却被映射为-1。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必须保证量化器工作在较低的信噪比区域,实际上当信源至中继上行链路的信噪比较高时,采用硬判决的网络编码也可获得较好的性能。

通过对两个信源S1和S2的信息进行估计。当上行链路的瞬时误码率(BER)高于预设的门限时,中继采用软信息网络编码,并对软信息进行TCQ量化。当BER低于此门限时,则与传统DF的传输策略相同,采用硬判决的网络编码。

针对信源S1和S2发送的数据块,中继能够通过下式估计出上行链路的瞬时BER:

其中,Q函数的自变量表示信源S1或S2至中继链路的瞬时信噪比。对于包含m个软比特信息的数据块,设置估计BER的门限为1/m,当BER大于或等于1/m时采用本文所述的TCQ量化结合TCM传输的方法,当BER小于1/m时采用硬判决的DF转发策略。

3 仿真结果

假设在瑞利衰落信道条件下,源节点至中继链路的信道系数[hSiR]服从零均值单位方差的复高斯随机分布,源节点间的信道系数服从零均值方差为0.36的复高斯随机分布。且假设各条链路上的噪声方差相同。每个数据块包含m =1 000个符号。中继侧如果接收到信源发来的数据块的瞬时BER低于1/1 000则采用DF转发策略,如果瞬时BER高于1/1 000则采用TCQ结合TCM的传输策略。

我们在接收侧即中继至两个源节点S1和S2的下行链路上仿真了BER的性能。如图5所示,采用TCQ联合TCM的方案(图5中的EF+TCQ曲线)能够获得接近理想信道传输软比特信息(图5中EF曲线)的性能。双向中继信道中软比特网络编码能获得满分集增益,因此本文所述的软信息传输方法也能获得满分集增益。本文提出的中继侧采用软信息传输方法相比传统的AF和DF传输机制,在链路误比特率性能上有明显的提升。

4 结论

本文提出一种在双向中继信道下网络编码软比特信息的传输方法,当信源至中继的上行链路信噪比较低时,中继可以采用格栅编码量化结合格栅编码调制技术将网络编码后软比特信息发送至源节点,当信源到中继的上行链路的信噪比较高时,中继可以直接采用译码转发策略传输硬判决的网络编码信息。本文介绍了格栅编码量化结合格栅编码调制技术应用于网络编码软信息传输的方法并通过仿真证明,在衰落信道下,本文提出的网络编码软信息的传输方法性能上优于传统的译码转发和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

猜你喜欢
格栅中继链路
土工格栅在柳州文惠路路面基层中的应用研究
舱内装载超宽、超高台架集装箱时船舱格栅受力分析
“鹊桥号”成功发射
Link—16中继时隙自适应调整分配技术研究
退化型高斯中继广播信道的信道容量研究
海南核电取水系统堵塞事件分析和对策
一种IS?IS网络中的链路异常检测方法、系统、装置、芯片
基于热备份提升微波站点传输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