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陶遗致柳亚子的佚函及集句诗

2014-07-23 20:39陈颖
世纪 2014年4期
关键词:女报同盟会柳亚子

陈颖

1907年秋,徐锡麟、秋瑾发动皖浙起义,不久起义失败,徐、秋两人壮烈就义;同年,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也远赴南洋筹备两广起义。国内民主革命陷入暂时的低谷。凄风冷雨中,许多革命党人选择远避国外积蓄力量,等候革命战火的再次燃烧。我的曾祖父陈陶遗时任同盟会江苏分会会长、同盟会暗杀部副部长,也是这批避走他乡的革命者之一。

凄风冷雨中的革命友谊

陈陶遗(1881-1946),原名公瑶,更名剑虹,一名水,字止斋、卧子,别字淘夷、陶怡,号道一、天真道人,上海金山松隐镇人,清末秀才,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任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辛亥革命时期任南京临时参议院副议长、国民党江苏省支部长,军阀孙传芳自封五省联军总司令时期任江苏省省长,1933年任上海市临时参议会秘书长。

由于1937年日本人轰炸上海,曾祖父所有诗文手迹均在老家金山被战火焚毁,所以现存于世的诗文极少。所幸2012年上海图书馆筹办“一纸飞鸿——上海图书馆藏尺牍文献精品展”时,发现了一批陈陶遗写给友人的信函,其中他写给柳亚子的十几封尤为珍贵,表达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与心境,是当时革命文人处境及思想的最直接纪录。这批资料是首次发现也是首度公开,对研究同盟会早期活动和革命党人当时处境状况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907年秋,为国内形势所迫,陈陶遗离开祖国远赴日本。在日本,他接任高旭任同盟会江苏分会会长及同盟会暗杀部副部长。革命的前景尚不清晰,国内的形势更不容乐观,独自一人漂泊他乡,这一切都使得他愁闷伤感。一个人的夜晚常以给国内好友写信或者做诗联句来排遣抒怀。

陈陶遗为人通脱真诚,与高旭、柳亚子、史量才、苏曼殊、梅兰芳等皆情谊深厚。而这当中尤以与柳亚子最为投契,两人相识于1906年初的健行公学,由于陈陶遗比柳亚子年长六岁,而当时还不满二十岁的柳亚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眼又高度近视,陈陶遗对他照顾有加,柳亚子在思想上也很受陈的一些影响。在后来多年的生涯中,陈陶遗还曾两次于危急中救过柳亚子性命,柳也将他当做最可信赖的兄长,甚至将儿女私情诉之求助,可谓刎颈之交。于是,很多个寂静的夜晚,陈陶遗写信给这位挚友,了解国内形势、探讨革命工作、倾诉心中郁结。两人通信频繁,仅1907年10月至1908年1月之间,陈陶遗致柳亚子函就达12通,达到平均每周一通。信函中频频表达了对祖国亲友的无限思念,以及对革命前途的无比担忧:“迁居后接三函,日必一书……愉快之情难以言喻。”(1907年10月26日函);“公来件甚妙,并适当其时,正如饥者得食”(1907年12月17日函);“自一月七日得公函后,于今日已将两周,前日在‘神洲上见大著,知已抵沪,而竟无只字遗我,想念之苦难以言喻……”(1908年1月21日函)。字字句句都显示出他是怎样地思念祖国和渴望友人的讯息。

函札中涉及《神州女报》解体真相

在这组函札里,1908年1月21日所写的一函中,陈陶遗多次提及“神洲”两字,如:“自一月七日得公函后,于今已将两周,前日在‘神洲上见大著,知已抵沪而竟无只字遗我,想念之苦难以言喻。今日自力处归,案头有公札,欣喜无量,延展览后而又增我愁甚矣,《神洲》其殆,终于陆沉已!搔首问天,怆怀无已!慧等之嫉佩,或由佩之自取,而对于公不情之干涉,则何故欤,殆劝公拒绝耶?抑别有故耶?”而这《神洲》很有可能为《神州女报》。

《神州女报》为早期进步妇女杂志,创办于1907年12月,是上海妇女界为了纪念英勇牺牲的秋瑾女士,将《女子世界》和秋瑾所办《中国女报》合而为一所创办的新刊,其发刊辞中说:“创此神州女报,以竟女士之志。”主编为原《女子世界》的主编陈志群。《神州女报》创刊后, 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销售量达五千份,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三期出版发行后,于1908年1月停刊。而此函正是1908年1月所写,在时间上正好契合,并且柳亚子确实与《神州女报》关系颇为密切,曾为《神州女报》撰写“叙言”、题词①,并曾署名亚庐为《神州女报》撰写过多篇文章,如《周湘云女士挽词》等。他还是《神州女报》前身之一《女子世界》的两位股东之一②(另一股东即为《神州女报》主编陈志群)。在以往的研究资料中,对于1908年1月《神州女报》的解体,都以“困于财力”③作解。但从此函内容看,其实际情况是该报编辑之间产生了某种矛盾,“慧等之嫉佩,或由佩之自取,而对于公不情之干涉……”等语句都表明了这一点,其中所提及的佩及慧两人,应该是《神州女报》主要编辑,慧应是秋瑾盟姐徐自华。徐自华(1873一1935),字寄尘,号忏慧,桐乡市崇福镇人,《神州女报》创刊号上曾刊登她撰写的《神州女界新伟人秋瑾传》。佩则需进一步研究。而这两位编辑之间的矛盾很可能是在具体工作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也可能是两位均个性极强无法沟通、不能谅解所致。而这恰恰是《神州女报》停刊的另一重要原因。

对于这样的局面,陈陶遗非常的焦急和惋惜,信中“‘神洲其殆,终于陆沉,搔首问天,怆怀无已”,令人深切感觉到这位一心报国的革命志士发自肺腑的惋惜,同时也表明身在国外的他时刻关心着国内民主革命的发展变化。

以诗寄情抒乡怀

与友人的通信虽缓解了部分忧虑和孤独,但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清寂。思乡情感的不断涌动难以排遣,于是这个从小受旧式国学教育的文人想到了集句赋诗。所谓集句诗就是集结前人优秀诗句,将它们另行组合为完整篇章。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王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④故而集句赋诗乃旧式文人之传统。而在清末民初,胸怀抱负的文人们最喜集清末大诗人龚自珍的句子。龚诗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⑤据1936年出版的《南社诗集》统计,集龚句的诗竟有三百余首之多。柳亚子曾集龚自珍诗成一副对联:“一寸春心红到死;四厢花影怒于潮。”⑥龚原诗为:“谧汝合欢者谁子,一寸春心红到死,旁人误作淡妆看,持问燕姬何所似。吾琴未碎百不忧,佳名入手还千秋。合欢人来梦中去,安能伴君哦《四愁》。”在1908年1月21日致柳亚子函中,陈陶遗附上了所集的十二首绝句。在诗前有题记“集定庵句成绝诗十二章和天梅、亚庐,即寄二君试一读之,可以知予之近况也”。定庵即为龚自珍,因其诗文主张“更法”、“改图”,内容多批判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民族主义热情,有屈原、李白余风余韵,故正契合了陈陶遗当时的心情。

这组诗的第一首:

剩水残山意度深,湘帘放下悄含颦。梅魂菊影商量遍,来听西斋夜雨声。

首句中山水所指当然是祖国的山山水水,这山水虽然残破,于我却永怀深意,可我如今形单影孤愁眉不展,而这所有的愁绪却只能向虚幻的梅魂和菊影诉说,夜半时分不能入眠,窗外又下起了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使我的忧思更加无边无际。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眷恋和忧思,绵绵的失意、孤独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抒发自己情思郁结沉重、担忧祖国未来的第九首:

古愁莽莽不可说,古心突过汉朝松。千秋名教吾谁愧,一睨人材海内空。

诗人追溯千年古史,巍巍中华文化灿于心田,而如今祖国之衰落却令人无比愧疚,问世间还有多少和我一样有胆有识的人可以一起救这沉沦之国?

而其十二,也就是最后一首又重振革命的信心:

奇气一纵不可阖,万马齐喑究可哀。从此不挥闲涕泪,高吟肺腑走风雪。

首句中奇气自然是指孙中山革命的大潮,第二句是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名句,表示祖国社会政局毫无生气令人哀伤。但是因有了革命的“奇气”,从此不再闲洒涕泪,而是要大声唱着无畏的肺腑之歌奔赴革命战场。其气转悲为壮,颇有“昂首西北望,孤单又何妨”的气概。

“诗言志”是诗的本真,而给友人的信函也最易表达心迹。从而,诗与函都是一个人最真、最深思想的表达。陈陶遗的这一组信函和集句诗正表达了一位辛亥先贤在革命低潮期最真实的一面,从中可以略窥,百余年前那最后一批受过传统教育的中国文人有着怎样的赤子之心和报国之情。辛亥革命最终的成功离不开这些文人志士,他们均是一介书生,置生死于度外,抛家弃子、远走他乡,为中国能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做出了最彻底的奉献,对祖国民族有着最真挚的情感!

(作者为陈陶遗曾孙女,现就职于上海图书馆)

责任编辑 沈飞德

注释:

①朱宗震、王欣嘉选译. 近代序跋文选译 巴蜀书社 1997. p.137-141

②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4. p.104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文化史研究室 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 第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 p.407

④于景祥主编.中国文学艺术知识要览.沈阳出版社,1991.07. p.76

⑤张秉成、萧哲庵主编.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p.932

⑥王翼奇、檀作文主编.龚自珍与二十世纪诗词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9.10. p.276

猜你喜欢
女报同盟会柳亚子
近代报刊女性主义的叙事特点探究
题《张苍水集》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柳亚子和周恩来之间的“龃龉”
柳亚子向毛泽东要过颐和园吗?
陈撷芬创办的中国第一张女报
林宥嘉有人听我的歌就不错
嫁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