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鉴赏课堂教学探析

2014-07-24 04:15薛长海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模式原则

薛长海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合理的方法,设计科学的课堂模式,并注意相关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诗歌鉴赏 课堂教学 原则 方法 模式 问题

一如基本物欲的满足乃生存之需要,文学鉴赏则是“人发展的需要”⑴,是整个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文学鉴赏充满了人的智性,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精神活动,而诗歌鉴赏,作为文学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其它文学样式的鉴赏需要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因而成为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难度极大。如今,文学鉴赏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那么,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也就有必要予以探讨。本文试就诗歌鉴赏课堂教学的原则、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作出探析,以就教于方家。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了解未知世界,获取新知,而且可以缓解由于紧张工作或沉重的生活压力带给人的痛苦不适,更能够使阅读者领略人类的思想智慧,品鉴艺藻,形成高度的审美判断能力,从而培养出较高水平的艺术修养。一般说来,文学接受活动带着明显的私人化的色彩,个体阅读,自我满足。从文本的选取、阅读时间的确定、阅读方式的选择到阅读效果上,都由个人自主决定。这种情况也一定程度地体现出文学接受的本质。因为个体化阅读,只要不涉妨碍,似手更能展示文本本身呈现的“空白结构”、“内涵的多重性”,“语言的多义性”⑵等特征,表现出文学应有的面目,符合文学接受的实质。不过话又说过来,完全自由的阅读和欣赏实际上并不存在。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专业人士对文学解读的潜移默化熏染,更有代表主流话语权的媒体所施加的强劲干预,文学阅读不总按照阅读者固有的思路行走。学校教育就是突出的例子。整齐划一的文学教育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阅读者向文学接受本质的靠拢和迈进,但对于处于自发状态下的个体阅读也不无矫正和纠偏作用,它通过科学化的训练使阅读者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接受水平。我们探讨诗歌鉴赏教学的原则、方法及课型范式,旨在有效地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诗歌鉴赏教学应遵守如下原则:第一,诗歌鉴赏必须建立在充分阅读、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没有阅读,就无所谓鉴赏。阅读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这本是简单的道理,但在实践中,执教者并没有给予“阅读”应有的重视。在学生未完全进入阅读状态或阅读很仓促很肤浅的情况下就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其结果可想可知:抑制了学生的热情,阻碍了学生对意境的品味,鉴赏课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一两个结论而已。正确的理解更是鉴赏的前提,没有理解和正确的认识,感知必然舛误,鉴赏也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理解”并非仅仅词句的理解,它应当是对整首诗的有机认识。实践中重词句,忽视全诗整体把握的现象并不鲜见,或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这有害于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在进入鉴赏之前一定要充分阅读,正确地理解,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判断也将是合乎实际的,也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自圆其说。第二,文本意识原则。有的诗作其指向性明晰单一,容易进行鉴赏;有的诗作则不然,如咏物诗、哲理诗,其意蕴丰富,句意具有多义性,内涵具有多层性,主旨具有多重性,给鉴赏带来不小的难度。鉴赏者只要据文本来把握,即使误读或认识分歧,只要合乎情理,当予以支持。如若不依文本,或沿袭成说,先入为主;或“不辨菽表”,恣意妄言,必将学生引入臆猜的泥淖不能自拔。为了杜绝架空文本的泛泛议论,我们应恪守文本。第三既重视作家、作品,也重视鉴赏者的原则。中国传统的鉴赏思想强调“知人论世”⑶、“以意逆志”,俄国的形式主义者、法国的结构主义者关注作品,美国、德国的接受美学流派则注重读者。其实都没有错。只要不是执其一端不顾其余、囿于一隅不见天地,都是有见地的思想,对我们的鉴赏都有指导意义。重视鉴赏者的原因在于:①鉴赏者的主体地位决定着应该得到关注。②鉴赏者的激情和创造性需要尊重来唤起和激发。③作品本身的“空白结构”,“意义的不确定⑷”,期待着鉴赏者来合作,来填充和确定。也就是说,给予鉴赏者以尊重是作品的必然要求。重视鉴赏者意味着课堂不能一言堂,要让学生说话,允许他们持有不同见解。要引导、鼓励,形成广泛参与的课堂风气。第四,鉴赏的差异性、阶段性原则。①代代不同,情在理中;代有不同,自然之理。鉴赏过程中有差异,有不同认识很正常。老师应当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与前人有别、与众人不同的见解。②文本的“空白结构”、“意义模糊性⑸”,召唤着读者做出各自的解读。可见,鉴赏的差异性是逼近鉴赏实质的。③合理的“误读”显示了文本的生命力,“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足自证明。④鉴赏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需要阅历、心境、环境等的对接撞击。故而,允许学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感悟,也允许学生课堂上认识不到位或完成不了所有的认识。第五,选择适当鉴赏方法的原则。鉴赏教学,既要注意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又要遵循文学鉴赏的规律,还要依据诗歌自身的特点来设计。认知规律强调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文学鉴赏规律要求根据文学特性选取“以社会历史环境为中心和以作家为中心的鉴赏方法”、“以作品为中心的鉴赏方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鉴赏方法”中任一种或两种方法,以及其它方法;而诗歌自身又有最具真情、讲究意境、含蓄凝炼、富有音乐美等特点。第六,重视“意境”体味的原则。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⑹意境说之于诗歌,真不啻剔肉见骨、敲骨见髓。诗歌的意境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系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把握住了诗意境,也就把握了诗的精髓。诗的意境主要体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个方面。第七,注意联想和想象的原则。诗歌是高度凝炼的文学艺术,其艺术形象的描述都是虚实相间,留有很多空白的,这些虚的空白的地方需要我们通过想象填补。傅庚生:“情感之发展与浸淫,只是一派联想,文学原为凭依情感之触发而生,自然颇重联想工夫。”⑺夏丏尊、叶圣陶:“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⑻谈的都是这个理。

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首先是大的方法。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⑼文学作品是特定时期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用心血写成,凝聚着诗人的认识和情感。我们只有了解作家的性格,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才能进入作品的境界中,才能准确理解诗作。如鉴赏《登高》一诗,如若不知道安史之乱,对杜甫颠沛流离历尽坎坷、暮年疾病缠身有家无归、伤时忧世的情况不了解,那么诗歌中凄怆悲凉的心境和感情是难以体味出来的。作品的意义是由作家赋予的,鉴赏者惟有通过作品的言辞来探求作家所表达的原意,方不致于曲解——或贬损,或拔高。二、以作品为中心的方法。鉴赏是以诗歌作品为对象的。阅读具体诗歌,我们可以理解内容,审视形式;可以整体把握,局部赏析,如对李清照《一剪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品味把握;可以从表象中品味意蕴,在意蕴中领悟真谛,如对李商隐《锦瑟》诗主旨欣赏玩味;感受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差别,如李白诗;在作品中体验众多的趣味——情趣,理趣等,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三、以鉴赏者为中心的鉴赏方法。一些浅显直白的诗歌可以让学生来谈,激发他们的兴趣;诗意朦胧而意义多向性主旨多重性的作品,也可以让学生谈谈各自的认识,以相互启迪,开阔大家思路,使不悖于实质的新见绽放艳丽的花朵,以引导学生创新。如柳宗元《渔翁》诗,有人认为末两句画蛇添足,苏轼则觉得“有奇趣”、“结二语虽不必亦可”。这样的问题可以交付学生来讨论进行,各抒己见。又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有人说伤“离”,有人说伤“情”,究竟如何看待,不妨引入课堂探讨、或许有更深入的理解把握。

除了三大方法外,还有具体的方法:①诵读、美读。诗歌讲究平仄,有节拍,富有音乐美。因而鉴赏诗歌不能默读,不能只凭内心理解就可以了。只有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获得诗的情致,体味它的音乐美。《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⑽诗歌最具真情,不吟咏、不诵读是体现不出情感,也体味不到美妙。对诗歌而言,美读即吟咏,美读即鉴赏创造。完全不必为读不准而舍弃诵读、美读。②比较法。将同类题材、同类诗体、前后时期等诗歌比较鉴别,品第高下。如果坚持不懈地反复比较鉴赏,那么假以时日一定会大有提高,练出慧眼,于同类之中发现作品的“独异风采”来。③由名句入手探究整首诗。名句是诗的眼睛,通过名句赏析来达到透视全诗之目的。④典故探释法。诗歌中用典情思隽永,耐人寻味。用典增加了诗意的同时也增加理解难度,那么从典故探释入手可“直达诗人之心”。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两个典故弄明白了,词意就豁然开朗了。⑤散文形式展示诗意境法。诗是凝炼的,跳跃性大,空白处多,如果真正欣赏了,我们可以用散文这种艺术形式把诗转换过来,给学生以创造的机会。⑥引入旧评辅助鉴赏法。前人对诗颇多真知灼见,但也不乏糟粕,若能引入课堂予以辨析,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总之,方法很多,不一而足,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选择最适合于鉴赏具体诗作的方法去应用。

诗歌鉴赏的课堂模式。依照诗歌自身的特点,根据教学模式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课堂构建模式:

基本模式:鉴赏——训练

扩展式:作家或文本——解读——再现——训练

具体化(或表现):由“认识作家——接触文本”,到“疏通词句——理清章法——分析技巧——发现主旨——旧评新识”,再到“美读(想象)——艺术形式转换”,进而“巩固总结——迁移训练”,从而实现“类的形成——能力生成”。

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既有“诗无达诂”之论,也有“教无定法”之说,此模式只是一般逻辑意义上的建构。“具体化”只是一个展示的实例,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取舍。

第二,确定一个适当课堂结构后可以选择相应的方法。

第三,概念阐释:“再现”强调传递原有情貌。“表现”显示多种可能性见解。“艺术形式转换”可以是文学的其它样式,如散文、小说、戏剧等,也可以是其它艺术形式,如音乐、美术。

诗歌鉴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要积累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这是鉴赏诗歌的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识。欠缺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给鉴赏带来障碍,甚至会影响到正确的鉴赏。如欣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若对“刷色”不知,认为小乔嫁周瑜离“赤壁之战”很远,难免会胶柱鼓瑟,也就不明白作者用来暗示自己年纪衰老而无所作为的伤感。要懂得艺术辩证法,关于动与静、虚与实、疏与密、张与弛、抑与扬等手法如若不知,那么鉴赏也是入宝山而空归。2、大量的阅读是鉴赏对比的基础。学生如果只在课内鉴赏有限的诗歌而没有雄厚的阅读基础,就无法比较诗歌高下,区分诗歌优劣,提高鉴赏力也是一句空话。“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⑾刘勰的话就强调了这一点。3、克服思维定势。我们鉴赏的作品有限,常谈的诗人也不多,因此每个诗人的风格在鉴赏者内心已形成了固定样式。如辛弃疾多慷慨悲壮之作。其实,他也有诙谐之作,如“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古人写诗常有寄托,如写景咏物、写史怀古诗,表面意思明确,实际上另有所指,或感于时事,或感于身世遭遇,如若拘泥表面之意仅作一般理解,实在辜负诗人苦心。4、要避免盲信盲从。很多诗作其主旨到艺术技巧似已成定论,如果我们不加察焉盲目信从,势必在窠臼里突围不出。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蒹葭》诗,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爱情诗看待。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凡是美好东西的追求不都是类似状态心境?《关睢》诗说写男女至爱恐怕也无人置喙,如果我们把对美的追求过程这样对照一下,何其相似乃尔!要之,我们既遵循规律和原则,又开动脑筋,就能为诗歌鉴赏耕出丰收之田。

综而言之,把握住了诗歌鉴赏教学的原则方法,利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确定科学的课堂模式,并注意相关问题,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课一定会取得成功!

注释:

⑴马斯洛语

⑵⑷⑸姚斯、伊瑟尔语

⑶⑼《孟子·万章下》

⑹王国维《人间词话》

⑺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⑻夏丏尊、叶圣陶《鉴赏座谈会》

⑽《毛诗序》

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实验高中)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模式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